顏成麗
內容提要:書法鑒賞要透過形象感知其藝術特點,而書法鑒賞中的“以心會意”就變得尤為重要。這樣的審美觀照過程以融神凝思為準備、以心會意為途徑,從而窺見其審美主體的內在情感。
關鍵詞:“以心會意”;鑒賞;書法
一、融神凝思
(一)正心誠意
書法鑒賞“以心會意”的前提是融神凝思。正如《大學-首章》中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觀者須具備平心靜氣的情感傾向和仔細賞習的心理準備,從心神入書會意開始書法鑒賞活動:這般操作猶如“解衣盤礴”般精神高度集中。優秀的書法作品必定是形神交融合一而飽含感人魅力的,泯其形跡,遂能引起觀者共鳴。正如畫論中所說的那樣:“隱造化之情實,論古今之跡奧,發揮天地之形容,慰藉圣賢之藝業,豈賤隸俗人得以易窺其端倪?蓋有不測之神思,難名之妙意,寓于其間矣。”[1]觀者倘若不融心神,怎能窺探其中的奧妙?
(二)—心—意
書法作品通過外在審美形式得以傳達內在的思想感情,然而這個過程需要觀者“融神通會”而一心一意。黃庭堅有言,賞書“觀之入神”實為凝神著思,一心一意領略古人書法之妙處。“自非冥心玄照,閉目深視,則識不盡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2]欣賞書法若是三心二意,不經過深思深視而只是流于表象,是難以感受書法之精髓的。書法之“玄妙”在于它是主體情感和客體審美特征融合的產物。書法創作創造意象,審美體驗因此得以物化。觀者以己之心會其書意。
宗炳有言,“萬趣融于神思”,意指萬物造化的妙理意趣融入審美主體的自由想象,從而達到暢神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審美上的自覺。
二、“以心會意”
(一)以書通心
書法品評要綜合反映一個人的學、才、志、情,觀者須以書通心。唐代虞世南書法內含剛柔,蕭散灑落;歐陽詢字如操刀戟,險絕緊湊。字為心畫,終究還是要表達書者內心所有。正所謂“通匯之際,人書俱老”,要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深入思考、長久思索是其所必備的。書法鑒賞要達到“通匯之際”亦然。《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我們摒棄雜念,在“澄懷”觀照中,才能與創作者進行最真誠的對話。我們透過物質形象體會書法作品的內在意象,用心去體會書家的內在感受,體會書法作品所內含的精神;追尋其書者學問、見識、氣質,并融入自身鑒賞感悟,從而與書者產生情感和審美上的共鳴。“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2]在書法創作的時候,書寫者能在書者主觀意識的控制下表現書家的心性情感。再則,創作的過程就是“心”與“意”相結合的過程,點畫、筆墨皆有性情。王羲之、張旭之所以能成為書法大家,其共同的原因在于他們都善于融神凝思,學習前人書之精華。
(二)以心會意
目觀、目鑒之后便是取意,觀賞者基于自己的審美觀、書法觀、文化觀觀照作品的點畫之美、墨色變化、間架結構、章法布局。觀者與書者“神會”的過程,著眼于文字造型的視覺藝術書法,從作品的點畫、結構、章法、墨色中感知書家的精神世界和創作情感。然而觀其書“意”,又必然落實在寧靜的心理狀態下對書法進行審美直覺觀照。正是由于書法藝術本體意象所具有的不可言傳、 “玄妙”以及幽深莫測的特征,觀者才須以寧靜的心理去觀照作品,面對書法作品凝神靜慮。觀者從書法的外觀形象“筆”窺探書法縹緲虛無的內存形象——“意”。
書法的藝術審美異于文辭和功利性的審美,我們沉浸在書法作品給我們呈現的美的境界中,流連忘返于有意味的點畫線條中以及點畫的組合關系中。點畫和點畫之間的組合成為我們鑒賞書法的媒介,從而體會書法家給我們呈現的情感符號以及書法中的意味。例如頓挫、飛白的線條會給人以蒼涼剛健的感覺:潤澤、圓渾的線條會給人以青春滋茂的感覺。若是觀者缺少對線條的感悟,便也缺少線條的心理歸位。書法的鑒賞何嘗不是對書法作品的再創造呢?這樣的審美是純粹的,需要觀看者全神貫注。當然我們不否定文辭的美給書法鑒賞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心會意”的過程就是暫且忘卻沉重的肉身,能平心靜氣地得到一種靈魂的超越。黃庭堅通過摹拓本《蘭亭》,窺見了王羲之氣韻冠映、清真風流的筆意[3]。顏真卿的“《蔡明遠帖》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伏膺,沈傳師北面”[4]。觀者從《蔡明遠帖》中看見了顏真卿高蹈出塵、逸氣縱橫的內在意氣,這正是源自書者腹有圣哲之學、胸有道義的人格魅力。觀前人書法領會心之妙用, “如見其揮運之時”。“以心會意”的審美過程是感受書法本質的重要途徑。
三、小結
書法鑒賞須“以心會意”。本文從融神凝思做好鑒賞準備, “以書通心”連接起觀者與書者,最終“以心會意”,達到書法鑒賞的目的。書法鑒賞也是觀者從鑒賞主體出發,感悟作品,對書法作品進行再次創造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韓拙.山水純全集:論用筆墨格法發氣韻之病[G]//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674
[2]張懷瓘.文字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228.
[3]王中焰,杜玉印黃庭堅書論[G]//徐利明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研究叢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292-193
[4]黃庭堅山谷論書[G]//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62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