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愷兒
【摘要】? 人工耳蝸植入的聽障孩子大部分都能遵循聽覺發展的四個階段(察覺、識別、分辨、理解)有系統地進行康復訓練,但有一部分聽神經異常(聽神經纖細、聽神經狹窄等)的孩子,康復訓練的難度會遠遠大于其他耳蝸植入孩子,康復的效果也因人而因,預期的康復效果也不明了。基于此,本文以這類聽障孩子的語訓實踐為例,淺談語言康復初期個人的見解。
【關鍵詞】? 聽神經 康復 評估
【中圖分類號】? G76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4-008-01
每個進行語言康復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語言康復老師,可以從他們康復的過程中看到各自的差異。個訓個案:小A,男,2歲10月。右耳植入奧地利人工耳蝸5月余。雙側內耳畸形,1、耳蝸未顯示;2、前庭與半規管融合呈泡狀。雙側耳道狹窄,前庭蝸神經發育不良。這樣的耳蝸情況預計對他的語言康復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輕松。
在上課前我也跟家長好好的了解過情況,小A現時確實對聲音的反應不好,而且沒有康復訓練的習慣,曾到其他的機構進行過幾個月的康復訓練,但是效果不佳,而且他們在家里也沒有意識做家庭康復,也不會做。與家長的溝通首先是介紹在一些學習規則,希望家長能給予支持配合,同時也交代了,小A的情況確實會比其他耳蝸正常的孩子康復過程更艱辛,需要家長的幫助也更多,希望家長之前有個心理預備。
果然,兩個星期5節個訓課下來,小A并不像其他新入學的學生一樣,會在課堂上大哭大鬧呀,需要拉著老師去找媽媽呀。在情緒調節方面,他沒有剛入學與媽媽的那種分離焦慮出現,反而能夠安安靜靜,不哭不鬧的跟著老師到另外的個訓室上課,而且能單獨坐著一節課,就是因為不用做更多的安撫與課前準備,所以我們的康復訓練也開展得很快。
每節課都會進行聽放練習,從最簡單的“給”到把手放到耳朵旁邊,再聽到聲響后放好物品,有意識的培養聽聲音。嘗試了很多次,每節都用筆記錄究竟聽了多少次鼓聲,10次的話最多就能給我反應5次,那已經是很好的一節課了。不停的反復,不停地變換不同打擊樂器,但是小A對聲響的反應還是不明顯,一個月觀察,我還是不能確定他究竟是聽見了還是真的聽不見。另外,對于一個2歲多的孩子來說,看到一些動作一定會積極模仿的,但是小A卻不是,無論是電腦屏幕顯示的動作,還是老師做的動作,他都會若無其事,不看不模仿。那就變換一下嘗試發音吧,無論從口腔練習還是發音來說,他都不能發出一點聲響。突然讓我覺得上小A的個訓課困難重重呀。應該如何去突破這個困境呢,結合之前其他學生的教學,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學進行調整和適應。
一、科學的評估制定合理的IEP
對于初期訓練的聾兒,了解他們的既往病史,對他們進行聽力技巧、語言發展以及認知發展三方面的綜合評估,把數據變轉成量表分值,對現時三方面的掌握情況明確了解。評估對于后續的康復訓練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再對個案制定合適合理的IEP,這個IEP可以是一個學期內的也可以是一個學年的,當然他不是一成不變的計劃,可以實時按照需求來做相關的調整。
一、堅持反復的訓練。康復的開頭總是艱難,尤其是耳神經畸形的孩子更是難,所以無論訓練初期的一段時間不管有沒有教學成效,康復老師都要持之以恒堅持做聽放訓練,首先檢測學生的聽覺狀況。結合常識認知逐步滲透到聽覺辨識和言語輸入。
二、與家長溝通協調
有的家長看到沒有成效的康復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悅,從而對老師產生懷疑,而且也會對孩子放棄不管。所以要與家長溝通好,也讓他們突破這個困境,爭取在家堅持做家庭康復。可以邀請家長進課堂,學習專業的康復技巧。
三、用接近生活的素材進行教學
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也會成為康復的障礙。生活中經常能接觸的物品人物應當是我們最初學習的資源,例如認識爸爸媽媽,認識每天必做的常規,如吃飯睡覺等。
作為語言康復老師每節語訓課,每次訓練記錄都需要細致的記錄,找出更好的方法,給每個耳神經畸形的聾兒帶去專業、有效的語言康復知識,希望他們達到最理想的康復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胡向陽主編《聽障兒童聽覺口語教學示范教材》,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6.
[2]胡向陽主編《聽障兒童全面康復》,背景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重印.
[3]韓秀華,張磊著《愛讓生命綻放:學前梯度進階式聾健融合教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