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園
【摘要】? 音樂舞蹈教育在美育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音樂舞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種藝術教育,在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通過審美教育的手段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 、情感 、理解,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音樂舞蹈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
【關鍵詞】? 音樂舞蹈教育 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4-069-02
音樂是舞蹈不可或缺的伙伴,是舞蹈情感表達的靈魂,音樂舞蹈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是提高青少年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切實把音樂舞蹈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音樂教師及各學科教師相互配合施教的責任,開拓美育教育的新途徑。音樂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發揮重量級的作用。
一、音樂舞蹈是美育的有效途徑
舞蹈的欣賞,是人們觀賞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是一種認識活動,是人類對于情感表達的一種基本重要的方式,舞蹈《中國媽媽》是一部歷史題材的當代女子群舞,由青年編導王舸,韓真編創,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表演,舞蹈選材自抗戰時期,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民族危亡之際一群中國媽媽與一個日本遺孤的故事,舞蹈中展現了憤怒的國仇家恨,用“指”“捂嘴”等動作所延伸的富有質感的全身動作,接著感性和理性的排斥和接納,用唾棄,“擁抱反擁抱”“哈氣和搓手”不斷發展情感的交織,最后情感的升華,送別的不舍。盡管民族的仇恨橫亙在她們之間,但對生命的珍視,中國母親的博愛超越了國仇家恨。整個舞蹈的動作來源于對人的各種生活或情感動作以及大環境形態的模擬,變形和加工,是青少年直觀感觸的一種體會,舞蹈里感性理性的心理活動及情感的交織也是每個個體每天的心理活動,最重要的中國媽媽的博愛情懷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得到心靈的撞擊,感受母愛的偉大,通過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由關的印象,經驗,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思想含義,音樂舞蹈是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音樂舞蹈的實踐是形體美的美育培養
舞蹈是一種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動,增強體制,健全體魄,身心會開朗。肢體的有效鍛煉,身體變的柔軟,舞蹈練習中,注重身體平衡能力的運用,以及動作的伸展性,正確地掌握動作要領,能夠使四肢韌帶得到拉伸,肌肉變得修長緊實,矯正不良姿態,如駝背、內八字腳、脊椎側彎、含胸腆肚等習慣性動作,營造一種無邪而脫俗的挺拔身姿。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廣東省正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深圳高級中學舞團藝術總監高潔老師的培訓課中,給我們展示了一名剛入學的學生,齊劉海靦腆的站著,通過學校開展的舞蹈進課堂,幾年的學習,呈先出干凈自信的美。學習舞蹈,對個人的形象和氣質都有一定的影響。形象方面(包括身材、走路的姿勢)。身材其實要靠塑造的。氣質方面。學舞蹈的人在訓練過程中習慣了上挺、肩部充分打開、直腿,所以整體上精神狀態佳,就有較為挺拔的氣質。還有就是個人與生俱來的氣質和個人生活中的習慣。
總的而言,通過舞蹈練習可以改善個人的簡單形象,但更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生活中隨時隨地,站姿、坐姿、走姿都注意對自己形象的塑造,并持之以恒。音樂舞蹈是形體美的必要途徑,實踐是形體美的美育培養
三、音樂舞蹈是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美育
青少年在學校里,與學校之間,班級之間到同學之間,都是一種相互融合的關系,遵守學校制度,服從班級管理,與同學友好合作,才是正常的生活狀態,音樂舞蹈中的實踐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狀態,其中最能體現此狀態的是舞蹈調度,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副院長馬軍在舞蹈培訓中,給全體94名來之各地舞蹈水品參差不齊的教師教學舞蹈調度,首先馬老師體現出一種人與人是要相互意會的學習意識,人需要有自覺性,在馬老師的一對94學員中沒有自我控制的意識課就難以開展,在這種狀態調和后,開始了個體的舞蹈,舞蹈中只需做自己的簡單狀態,第二部分是學員一對一的舞蹈,過程中,我們需要去感受對方想要去做的事情,主要體現在兩人在音樂中舞蹈能否協作。第三部分的合作也是最主要的部分,集體的流動,一個接一個的舞蹈動作,此部分需要集中精神感受左右同學的變化,有一位同學沒有做好則整個動作不能有序進行。第四部分是集體和層次的環繞走跑,在這個環節中,由于人數多必須顧及不碰撞和流動性,充分體現了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深圳高級中學舞團顧問高潔老師為了讓學生更有凝聚力,在第一次參加全國性比賽時選擇了合作性最強的踢踏舞,踢踏舞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形式化限制,在多人的舞團里共同去表演同樣的節奏需要舞者們大量的磨合,和不斷提升的默契,這個過程也是團體合作的體現,同樣的舞蹈練習中常見的組舞、群舞,在音樂的律動中完成,既是個體也是群體的展現。同學們在舞蹈中感受到歡快活潑的氣氛,體會著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團隊意識。
四、音樂舞蹈可以開發青少年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美育
當前的教育里我們總提倡要開發青少年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但是從實踐上這個開發是缺乏的,在舞蹈強師培訓中,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舞蹈學院院長,鄧小娟教授很好的對欣賞美創造美作了師范教學,課堂中老師展示了一首詩《鄉愁》,首先我們一起了解了詩作者的經歷,并對詩句做了解讀,詩歌表達了對故鄉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人物和地點及事跡,并請四位學來深情朗誦,朗誦過程中,鄧老師給每一段落舞蹈設計了簡單的設定,1.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設定是:直線行走,遇到障礙物180度轉身,做高位置的造型2.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設定是曲線行走,遇到障礙物180度轉身,做中段位置的造型,3,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設定是直線行走,遇到障礙物180度轉身,做低位置的造型,4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弧線跑動結束做三個段位的造型。在設定的造型力,各同學參與其中融合詩詞音樂去欣賞和體會感受。
第二部分老師讓大家自成小組,小組內討論通過詩詞的詞義根據設定在創造,每個小組積極討論,展現出了再創造的美,舞蹈創造者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通過舞蹈形象反映在作品中的社會生活或思想感情,構成舞蹈作品的一切內在因素的總和,包括題材主題人物情節事件環境等。根據主題的的需要,對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和加工。整個過程也是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過程。
舞蹈是一種人體文化,一種動態性的非語言文字的人體文化。我們必須充分發掘舞蹈教育的本體價值,必須高度重視舞蹈美育在學校美育、素質教育和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并把它全面貫徹在我們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實踐中去。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舞蹈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國老一輩舞蹈家郭明達先生,通過多年在美國的學習和考察,他介紹說:舞蹈活動中可以強身健體、糾正姿態、調理肌肉,使動作準確。在心理方面,舞蹈對適應團體活動,遵守紀律有幫助,對個人言行舉止,表情達意有益處。我們舞蹈教育工作者應在普及舞蹈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美育修養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讓更多的人了解舞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讓舞蹈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發揮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