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歡
摘 要:百老匯戲劇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風靡是演出貿易“走出去”的成功典范,而我國在演出貿易上卻呈現逆差態勢。本文希望通過剖析百老匯戲劇“走出去”的成功經驗,為中國對外演出貿易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百老匯;演出貿易;“走出去”
引言
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加強對話與交流的同時,國家間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其中,對外文化貿易已成為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
對外演出貿易是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已有部分演出產品在海外獲得贊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外演出貿易的發展。但對比來看,我國對外演出貿易仍呈現逆差態勢。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16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赴海外演出收入28.39億元,但國外來華演出收入為43.68億元。這說明我國通過演出貿易實現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正面臨極大考驗,亟待吸取成功經驗并形成一套適合本國對外演出貿易的方法體系,以增強我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度和影響力。
在近幾年引進的眾多海外演出中,美國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可謂占據一席之地。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早在上世紀中期便已達到鼎盛時期,完成了文化的高質量出海與傳播。百老匯的成功“走出去”的歷程中凝聚了諸多經驗,是可供中國對外演出貿易參考與學習的極佳范本。
一、百老匯音樂劇“走出去”的成功經驗
紐約百老匯每年有1300萬人次購票,有60%的票房來自旅游觀眾,百老匯已成為紐約觀光旅游的重要地標,許多百老匯音樂劇也在全世界巡回演出,持續創造驚人的演出紀錄。百老匯能夠成功走出去,打進國際市場,成為美國演出產業名片,有著以下成功經驗:
(一)精良制作與普世精神內核
外在的精良制作與普世的精神內核,二者共同助力百老匯戲劇成功“走出去”。
當一部音樂劇被呈現在觀眾眼前,首先帶給觀眾的就是感官感受。百老匯音樂劇旋律往往富有感染力、舞蹈風格多樣、肢體表達豐富、舞美真實夢幻又宏大復雜、戲劇表演夸張卻不過度。這些直接的感官感受來自精良制作之下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享受。例如經典音樂劇《貓》正是百老匯精良制作的典范之作。
縱使感官感受易逝,百老匯音樂劇也總能給觀眾以內在的精神震撼與啟發。百老匯的諸多戲劇作品不僅表達美國人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能夠與全世界人類的精神相通,例如《悲慘世界》中悲天憫人、正義平等理想追求的深刻傳達,正是全世界人類普世的精神追求。
(二)政策與法律支持下的文化擴張
文化的發展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對于符合文化藝術發展目標和指導思想要求的文化活動和項目,美國政府會大力支持并推出優惠政策進行扶持。因此在政策和經濟利益雙重驅動之下,美國大批產業投資者向全世界進行投資并輸出文化產品,百老匯已然成為美國輸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百老匯在法律上受到全面保護,尤其是對版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行業健康發展,使得藝術創作者能夠專心進行創作,進而保證了藝術作品的質量,形成良性的市場發展。
(三)圈層結構與市場規則保證創作活力
美國百老匯有著獨特的圈層結構。非盈利性質的外百老匯和外外百老匯以推出新劇目為主,旨在為新劇目提供演出空間和展示機會,扶植優秀藝術家和劇目作品,孵化與培養觀眾群體,為盈利性的百老匯補充優質劇目資源,同時也避免與其進行正面競爭,構造出既競爭又合作的良性競爭體系。同時百老匯也發展出了成熟的商業規則和合約標準,能夠兼顧各方權利與義務,增強各方互信,減少合作的不確定性。
百老匯的成熟運營模式和產業機制既為劇目創作和發展降低風險,又為藝術創作者提供相對公平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激發其創造活力,真正從創作層面保證劇目的品質,為成功“走出去”提供堅固的基礎。
(四)圍繞IP的品牌影響力構建
百老匯能夠成為美國現代歌舞表演藝術、演出產業甚至是整個美國娛樂業的代名詞,得益于百老匯品牌影響力的建構。
百老匯的改編音樂劇多來自經典文學作品、熱映電影等,圍繞這些早已具有龐大受眾基礎的IP,能夠為自身音樂劇的內容生產提供便利。例如根據雨果同名小說改編的《悲慘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根據電影改編的《獅子王》、《泰坦尼克號》、《音樂之聲》等。如果劇目獲得巨大回報,會進一步圍繞這一IP延伸出多種藝術形式,例如書籍、電影、舞臺劇、巡回演出和實物衍生品等等,借此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這種上下游貫通的產業鏈打造,使得百老匯構建起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品牌影響力。
二、中國演出貿易“走出去”的路徑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在演出貿易上更是存在貿易逆差,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要求我們認清自身演出貿易存在的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找到出路:
(一)降低文化折扣,助力文化出海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可以為演出產品的創作提供大量內容和靈感。但文化出海的過程中會出現文化折扣,若將中國元素一味注入演出產品中,文化折扣會愈加明顯,不利于文化出海。因此,創作人員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更要以觀眾的喜好和普世的眼光作為出發點,開發好故事,構建普世的精神內核,創新和構建屬于中國特色的演出品牌和故事講述方式,這是增強海外市場適應性和獲得全球觀眾市場的基礎和關鍵。
但降低文化折扣并不代表我們摒棄中國元素。在國內演出市場中,由于沒有文化折扣的影響,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著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因此更要大力挖掘傳統文化,創新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在國內演出市場中推出更多優質的演出作品,使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能夠相互呼應。
(二)政策支持,健全行業規范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走出去”都必須在政策上得到保護與支持。從百老匯“走出去”的經驗中,我們看到,政府需要為演出貿易以至于整個文化貿易在大局上做出戰略部署和規劃,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具體的推進措施,例如知識產權保護、演出貿易壁壘等;同時也要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針對目前國內演出市場上哄抬票價,合約不規范等亂象進行法律上的約束,管理好國內市場,才能更好地與海外市場接軌,有效實施“走出去”戰略。
另外,政府也應支持與補貼公益性演出,在國內培養起觀眾基礎,使觀眾成為盈利性演出的消費者,從而普及推廣演藝產業的消費,建立起健康成熟的觀演關系,形成藝術創作和藝術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進而篩選出走向海外的優秀演出作品,作為加速文化出海的代表演出作品。
(三)打通溝通與合作的渠道
積極進行中外交流學習才能確保演出作品的全方位進步,為此要積極推動國內有競爭力的演出公司參加國際交流展會,推薦國內優秀的演藝產品參與國際性比賽與展出,利用好國際性演出平臺,與國外建立良好關系網絡,在交流溝通中學習先進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
交流學習之外還要促進合作學習。例如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購買了英國版權,并完全以國際音樂劇產業化標準嚴格運作,是中方團隊從制作到市場推廣的一次拜師學習;舞臺劇《戰馬》是中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化藝術交流項目,自2015年9月4日亞洲成功首演以來,引發了社會及觀眾的強烈關注;中以聯合創作的大型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以中英雙語演出,中以藝術家們珠聯璧合,也匯聚了中以兩國的優秀演員。這些優秀的合作案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演出貿易在中外合作方面的不懈探索和堅定步伐。因此,在交流和合作中學習外方團隊成熟的創作經驗是增強演出制作能力和豐富我國對外演出貿易經驗的重要路徑。
(四)培養、激勵與引進人才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保障。對外演出貿易既需要演藝創作方面的專業制作人才,同時也急需國際演出市場運作方面的管理人才。
因此,我國應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并注重培養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我國演出產品的制作和貿易運作持續輸送優質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對于激發專業人才工作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要特別加強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的激勵。與此同時,嘗試引進在演出貿易方面經驗豐富的海外專家,為我國演藝產品制定國際化的改造方案,也能強勢助推我國演藝產品成功“走出去”。
三、結語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如今國際地位已經得到極大提升,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正穩步推進,文化軟實力也正逐步提升。我國擁有眾多文化資源和人才保障,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條適合中國的對外演出貿易道路正在形成,演出貿易的逆差態勢終會改變,中國的演出貿易會擁有更大的海外市場,中國文化的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鄭維雄,馬天宗.百老匯音樂劇的市場運營與產業機制[J].中國文藝評論,2018(11):118-124.
[2]吳園園.百老匯音樂劇成功登陸中國的原因及啟示[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58-60.
[3]李懷亮,葛欣航.美國文化全球擴張和滲透背景下的百老匯[J].紅旗文稿,2016(13):34-37.
[4]王椽.百老匯商業生態研究[J].大眾文藝,2017(20):238.
[5]滕曉鵬,汝艷紅.百老匯戲劇產業孵化體系對中國演藝產業發展的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8(10):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