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東紅
摘 要:語文科的部編版新教材的特點是吸收了語文課程一直以來改革創新的優秀成果,推陳出新,留下精華,除去糟粕。在教學中,更應該發揚課程改革的指導精神,采用先進理念。注重在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及自學能力,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學好語文。加強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語文的魅力與煙火氣,在趣味的感受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我運用現代教育的教學理念,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的美與情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觀察,在實踐探索中有所發現,最后達到引領學生自主性學習語文的目的。用引導性的教學方法來詮釋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認為以下這些方法是學好新教材的關鍵,也是學生扎實語文素養形成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恰當引導;聯系生活理解課文;讀中感悟;實踐中觀察;探索中發現;形成學習自主性
引言
加強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語文的魅力與煙火氣,在趣味的感受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我運用現代教育的這些生活性強的,賦予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理念來教學新教材,用引導性的教學方法來詮釋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認為以下這些方法是學好新教材的關鍵,也是學生加強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具體方法。
一、利用文中插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
新教材的課文大部分都是配有圖畫的,既生動又有趣味性。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插圖,在文段講解中融入觀圖理解,就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并且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小蝦》一文中,我就充分利用插圖來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所認識的小蝦來理解課文內容。這篇課文的插圖有好幾幅,所畫小蝦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這讓本來就對小蝦認識不多的學生懷有極大的興趣細細觀察,從中感受小蝦安逸自在的生活狀態與發怒時亂蹦的樣子,一邊觀察一邊在文中找出相關描寫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意圖。
二、在“讀”中感悟課文,感受生活的美。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而“讀”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在教學課文之前范讀課文或播放課文錄音朗讀,先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印象。感受讀課文的抑揚頓挫與情感碰撞,引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在讀中感受文章的美與情感,從而在不經意中形成學生的扎實的語文素養。在教學《花鐘》一課時,我在上課前一邊播放背景音樂一邊范讀課文,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對這篇富有科學概念的文章有了整體的全新的感知理解。課文的語言生動形象,這可以在范讀中充分渲染出來。在第一自然段中寫花的開放,語言表達形式極其豐富。同樣寫花開,所表達的方式卻各不相同,“午時花開花了”,“萬壽菊欣然怒放”,“睡蓮從夢中醒來”……這些多樣的表達在讀者頭腦中很容易形成畫面,借助抑揚頓挫的有感情的朗讀,更能給學生以美感和想象的空間。接著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比讀,在各不相同的讀書聲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的情感,感悟生活的美。
三、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在探索中有所發現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他們的靈性,通過“做實驗”這種方式,會使學生在不斷實驗觀察中發現新的問題。三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生活經驗要比書本知識豐富,尤其是農村的孩子生活經驗更為豐富。如我在教學第四單元的“習作”時,應習作題目要求在課堂上做了一個“雞蛋浮起來”的實驗。這個實驗操作起來步驟簡單,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但這個簡單的實驗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屏息凝神地注視整個實驗過程,對鹽在水中的溶解狀況,雞蛋的上浮狀態都做了細致觀察與記錄,為寫好這篇“寫一個實驗過程”的作文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更有學生回家再做了其他實驗,把實驗視頻發都班級的微信群,學生紛紛發言,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因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細心觀察,對整個實驗過程都了解清楚,所以這篇作文是整個班級的學生寫得較好的一篇。
“探索中發現”的教學方式還可以通過“找一找”這種練習來實現,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發現新的問題。如,在教學《小蝦》一課時,學生對全篇課文都有了整體的感知后,先重點理解分析第三自然段的文段與句子,讓學生對描寫細致生動的句子有個感知,然后就放手讓學生在文中的其他段落找出自己認為描寫細致生動的句子。結果每個學生找到的句子都不同,他們都能說出自己找出這個句子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無論老師或學生都對這篇文章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這種“探索中發現”的教學模式恰恰印證了“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通過學生們在探索、交流中的新的發現和收獲,對學習無止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把語文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語文課堂在學生的印象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需要自主性發散思維的地方似乎不多,但部編新教材的教學是更注重這一點。如在教學《小蝦》一課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引導他們運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四人小組交流中,同學們先是自讀感悟,再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組長把組員所說的體會、感受記錄下來,小組整合出的體會和感受在全班交流時講述,這樣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課文,引起學生的自學欲望。例如,在交流描寫陽光從葡萄架空隙中照射下來這一情景的語句時,也是采用小組合作式的探究學習的。讓學生通過邊讀邊想象那些環境描寫句子的意境,慢慢體會作者養小蝦的緣由,進而理解作者對小蝦的喜愛之情。總之,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就是教師的恰當引導,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把學生引到自主學習的道路上,在學習中形成扎實語文素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我們用現代教育理論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儲玲玲:《讓核心素養真正在語文課堂落地生根》.語文知識,2017
[2]、陳麗麗:《深度互動:讓語文核心素養在學生心底開花》.內蒙古教育.2017
[3]、王玉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