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也是民俗文化賴以留存、傳承的媒介,因此,從方言研究了解當地民俗,對深入了解地方民間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從漢語方言學和民俗學兩個角度對東坡區婚俗文化的方言詞語進行研究,從詞語中挖掘東坡區婚俗類方言詞所隱藏的文化信息。
關鍵詞:眉山東坡區方言;婚俗類方言詞匯;婚俗文化
東坡區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岷江中游,北接省會成都,南連樂山,東鄰內江、資陽、自貢,西接雅安;是眉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坡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稱眉州,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山川靈秀、甲于西蜀。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占了三席,尤其蘇東坡成就最為卓越,被譽為“千古第一文人”。兩宋期間,共有909人考取進士,史稱“九百進士”,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宋代大詩人陸游盛贊“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作為歷代“文化名城”之鄉,眉山東坡區人在傳承了三蘇文化同時,融會了彭祖長壽文化、張綱和李密的忠孝文化等,演繹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民風。
溫端政先生曾說:“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種民俗,然后才產生和這種民俗相聯系的方言詞語。民俗的形成與推廣必須借助于一定的語言形式,必須有一套和這種民俗相聯系的獨特的詞語。”而民俗詞語正是民俗活動和民俗事象在方言詞匯中的積淀。因此,婚俗方言詞的研究,對了解當地婚俗文化及當地民眾的心理都有積極的意義。
據民國十二年(1923)《眉山縣志》記載:“婚禮:始遣媒妁通問,女父母具紅帖,書女生年月日時(謂之八字),詣男家,候卜吉定婚,有古納采間名意。至納吉、納微,則與請期并行(俗謂過麻。男家多帛為禮,具書男生庚致女家。女亦書生庚于帖右方,送還。同時預報婚期)。及期,用擯者以鳧代雁,致禮于女家,日“取親”。備彩輿、鼓樂迎女,亦間有親迎者。腰往,男女賓各一或二,日“送親”。至則設香案于門外,使人喃喃誦者語,日“回車馬”(按即古人反馬之意)......。眉山的傳統婚俗禮儀,富貴之家沿用“六禮”,即求婚,合“八字”,定婚,拿年月,報期,迎親。其中以迎親程序較繁。發展至今,很多婚俗還是繼承下來,并且在方言之中得到充分體現。
一、眉山東坡區方言詞匯與相親訂婚文化
眉山東坡區相親叫看人,從相親到結婚主要有以下流程:媒婆說人,看人,合八字、拿年月。
(一)說人 給人介紹對象。又叫“做媒”、“說媒”、“說女兒”、“說婆婆兒”,等同于傳統婚俗中的納采。舊俗,男婚女嫁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現在子女婚姻講求自由戀愛,但門當戶對觀念明顯,俗語“笆笆門對笆笆門,板板門對板板門”。但眉山人婚俗特別講究“媒”俗,說媒的人叫“媒婆”、“媒人”說媒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女雙方或男女一方父母有通婚意向,請媒婆說媒,作為中間人來溝通兩家結婚相關事宜;另一種是男女雙方均無對象,請媒婆根據自己要求幫忙物色對象。
(二)看人 又叫“相親”,是由介紹而聯姻男女必有的禮俗之一,在四川漢族婚俗中普遍流行。在男女雙方取得一致同意后,進一步了解對方相貌、人品、家境等。看人往往選擇在男方家,女方陪同看人的就有其母親、舅舅等。看人當天,如果對方覺得不合適,就不會吃稍午(普通話叫午飯),如果滿意,就會留下來吃飯,媒人就會盡力撮合。如若雙方有意愿交往,男方母親會給女方包封兒(普通話叫包紅包,作為雙方第一次見面禮),包多少主要看男方家境而定,也會給媒人包封兒,此時給媒人紅包并非謝媒,而是看人的跑路費。
(三)合八字 又稱“合婚”,女方用紅貼書女生年、月、時(謂八字)由媒人送至男方家,即古之納采問名。也有將女方生辰八字口頭告知男方,并與男子生辰八字一起讓算命先生卜兇吉,若八字不合,多由媒人將八字退回,若八字合,則會約期送年月。
(四)拿年月 也叫“送年月”,即雙方八字合上后,男方將雙方定好的迎親日期寫在紅紙上,并連同聘禮一同送至女方家。民國十二年(1923)《眉山縣志》記載:“至納吉、納微,則與請期并行(俗謂過麻。男家東帛為禮,具書男生庚致女家。女亦書生庚于帖右方,送還。同時預報婚期)。婚期往往選農歷日期位數帶6、8日子,而現在更多選在節假日舉行。至于聘禮,除彩禮外,“三金”不能少,“三金”即: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彩禮多少看男方家庭情況而定。
眉山東坡區男女婚姻雖不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講究門當戶對,講究知根知底,講究明媒正娶,重媒俗,重禮儀。一直保留找算命先生“合八字”“看日子”有封建迷信心理,但更多體現人們取吉避兇、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二、眉山東坡區方言詞匯與結婚文化
迎親在眉山方言中也叫“接親”、“接媳婦兒”,程序是“六禮”中最為繁瑣的。迎親前一日晚,男女雙方均辦夜宴,男家準備第二天接親事宜,女家檢視嫁妝,準備送親相關事宜。舊俗迎親當日,先由男方一早將女方迎接至家中,舉行儀式,吃完早早飯,新郎陪同新娘“回門”省親,晚上,一對新人回男家招待賓客致謝,隨后,平輩中一些人借此時機戲謔新人,稱為“鬧房”,往往鬧至深夜,至此,婚禮才算結束,開始夫妻柴米油鹽的生活。
(一)夜宴 也稱“晚席”,男女雙方均會在迎親前一日晚上擺宴席,宴請賓客。女方夜宴舅舅會放煙花炮竹以示慶賀。
(二)接親 也叫“接人”、“迎親”。由男方帶迎親隊伍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接親人數忌雙數,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據《眉山縣志1988-2000》2003年版記載:“婚期,男家一早備旗鑼鼓傘,笙簫嗩樂,抬邊豬、壇酒、籠雞、花轎到女家迎親。”隨時代變化,迎親多為開小轎車迎親,轎車數量也為雙數,也有兩家近的選中式婚禮抬花轎迎親,迎親時農村以前偶有見送邊豬(在眉山又稱邊口,將生豬宰殺后,從頭到尾中間分開,半邊為邊豬)、壇酒,農村有俗語“引女(生女)不嗇本,燒起鍋兒等”,說的就是婚期接親送邊豬、酒、雞等這一習俗。
(三)堵門 ?即當新郎迎親到女家房門時,女家親朋好友會堵在門口,攔住迎親隊伍,討要喜錢,或讓新郎表演節目,新郎必須撒紅包或表演完節目,方可進入房門。
(四)送親 也叫“發親”、“出親”、“送人”,指結婚時女方家親朋好友將新娘送至男方家。新娘出門時,娘家的姑嫂均需回避,因“姑”同“孤”,“嫂”同“掃”,都不吉利。并且送親的人數要是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白頭偕老。
舊時送親時會把陪嫁嫁妝一起送往男方,自來眉山打發女(普通話為嫁女)嫁妝甚是豐厚,嫁妝有家具、電器、車、衣物、生活用品等吃用穿戴物品,陪嫁也有風俗,準備鋪蓋(被子)要六斤半、八斤半,“半”與“伴”同音,寓意婚后有伴。女方家庭條件好的嫁妝費用超過彩禮費用,更有甚者為爭面子借錢為女兒置辦嫁妝,希望女兒不要被夫家長輩、姑嫂看不起,到夫家后有地位。現在陪嫁往往折合成錢直接給女兒,婚前就置辦好送至新房。
(五)拜堂 拜堂時先拜祖輩、再拜父母、再拜姑舅。拜時就要以父母稱呼,此時父母、姑舅就會給新人“拜錢”又稱“改口費”。
(六)鋪床 即親屬為新郎新娘鋪床,鋪床時要說“四言八句”,即一邊鋪床一邊念鋪床歌。《眉山縣志1988-2000》2003年版記載:“親屬為新郎和新娘鋪床,向床撒少許大米,口念鋪床歌:‘新人床上一把米,早早生下二和女’新娘給一個紅封,掛蚊帳念‘一籠罩子四只角,生個男兒要入學’,又給一個紅封;放被蓋念‘一床鋪蓋五朵云,剛剛蓋上兩個人’,又是一個紅封;放枕頭念‘一對枕頭繡鮮花,兩個睡起樂哈哈’又是一個紅封”。除以上鋪床歌外還有其他兩個版本,意思大同小異,但鋪床歌中均傳達祝愿生兒子這一愿望,鋪床完后還要在床上撒棗子、花生,寓意早生貴子。由此也可窺見眉山東坡區人們傳宗接代思想和重男親女思想。
(七)回門 也叫回“回娘家”“回娘屋頭”。即已出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眉山東坡區舊俗為婚禮當天在男方家拜完堂,吃過“早早飯”(舊俗接親當天,男方一早將女方接回家后所辦宴席)后,一對新人和送親隊伍一同返回女子家中吃午飯,而此時女家早已賓朋滿座相候。現在回門更多是在結婚后第二天,由新娘兄弟,沒有兄弟的就由姐妹將新娘接回娘家,也有新人自己回娘家。
(八)新人酒 也稱為“正席”、“吃酒”,新郎新娘為酬謝賓客所辦宴席,舊俗是在晚上男方家舉行,現新人酒幾乎都在中午舉行,席間新郎偕新娘愛挨桌敬酒表示感謝。《眉山縣志1988-2000》2003年版記載:“入夜,男家燈火通明,席次棋布,新郎偕新娘逐席斟酒致意,平輩中一些人,借此提出一些戲謔問題要新娘或新郎回答,直鬧至深夜方休,俗叫‘鬧房’。”
從民國民國十二年(1923)《眉山縣志》和2003年版《眉山縣志1988-2000》,結合現在宴席置辦情況,可以看出眉山東坡區婚俗酒席置辦逐漸簡單化,舊俗除結婚前一日辦夜宴外,結婚當日女方辦早飯,男方辦午飯和晚飯。舊俗接親吃早飯,最早在男方吃早飯,后變成在女方吃早飯,現在若在農村接親還保留在女方吃早飯習俗,而城里接親送親只在酒店舉行婚禮并吃午飯,即吃新人酒。
(九)鬧房 眉山東坡區無惡俗婚鬧,鬧房也只是平輩朋友提一些戲謔新人問題或做一些增進夫妻關系互動小游戲。
(十)謝媒 對于重“媒俗”的眉山人,謝媒是結婚當天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舊俗謝媒時要給媒人包封兒(紅包)、一塊豬肉、一丈二尺紅布,后送紅布改為送衣物,如秋衣秋褲等,現在謝媒更多只包紅。
三、眉山市東坡區婚俗禁忌與化解
在眉山婚俗中,結婚圖好事成雙,所以送禮、陪嫁、接親迎親人數、接親車隊、封封兒、趕禮禮錢等均為雙數。結婚前一天新娘新郎不能見面。在婚禮當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用眼神表情意會即可。二婚嫁女,往往女方不設宴請,男方接親不進家門,女方出親只能走后門,俗語有“過婚嫂,半路討”這一說。在迎親途中,若遇到另一對迎親隊伍,這種情況就叫“喜沖喜”,此時需要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準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婚俗是一種地域現象,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及各地民眾的社會心理的反映。通過以上對眉山市東坡區保留下來婚俗類方言詞解析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發展,眉山市東坡區婚俗逐漸呈現出新舊并列,中西合璧的混合性特點,婚姻觀點也發生了變化,逐漸摒棄封建和專制的婚姻觀念,呈現出自由民主婚姻觀,婚禮流程也順應時代變化由繁化簡。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圖書館館藏: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眉山資料集.四川省眉山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1989.7
[2]《眉山縣志》民國12年編寫1983年重印版
[3]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人民政府主編:《眉山縣志1988-2000》.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4]眉山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志說眉山[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6]田膂.近十年(2008—2017) 四川方言研究述略[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7.11.
[7]溫端政.中國俗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代梓瑩,女,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人,四川工商學院,講師。
項目基金:
四川省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項目——眉山方言詞匯的民俗內涵研究(課題編號DFWH201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