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帆
摘 要: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中就業困難學生群體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對象。就業困難學生群體的出現也說明了我國高校目前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幫助高校就業困難學生群體順利就業,給高校就業工作提供一些參考意見。本文就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類型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深入闡述了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工作的現狀且給予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就業困難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就業;生涯教育;
95后、00后大學生對于職業觀傾向變化,也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日益突出。高校就業工作需要高度關注就業困難群體,深入了解就業困難的成因,完善高校就業困難學就業幫扶體系,全力推進高校就業困難學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促使高校畢業生更好地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主要類型
(一)客觀因素導致的就業困難
1.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就業困難學生群體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主要來自于偏遠山區家庭、失業家庭以及城鎮低保家庭。這些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較差,社會資源缺乏的情況,該類學生就業競爭力較低。近年來,求職成本逐步增加,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在求職費用投入較低,導致就業選擇面窄,就業機會減少,就業成功率較低。
2.就業身體殘疾及心理問題導致就業困難學生群體
就業困難群體中存在一部分身體殘疾或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身體殘疾的學生在就業時受到身體影響,選擇的職位少,在面試時容易遭到歧視。而存在心理問題的畢業生,在近幾年畢業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部分畢業生在畢業時面臨求職的心理壓力造成焦慮不安、迷茫困惑、意志力消沉等現象,導致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無法正常發揮,最終求職失敗。
(二)主觀因素導致的就業困難
1.就業能力不足導致就業困難學生群體
就業能力差主要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專業知識欠缺、實踐操作能力弱,理論知識儲備和素養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這類大學生群體在就業過程中暴露出自身短板而難以被用人單位聘用,逐漸成為有就業愿望而未實現就業或充分就業的就業困難群體。
2.就業觀念偏差導致就業困難學生群體
(1)對自我定位不準確,不能正確認識職業世界。過度夸大學歷因素在就業過程中的作用,一部分學生就業期望過高,“眼高手低”無法與用人單位匹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業;另一部分學生過度自卑認為自己的學歷、學校、專業較差,求職中產生畏懼心理,缺乏自信影響就業。該類學生社會實踐經歷較少,在象牙塔中“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因此對職業世界了解甚少,不能緊跟用人單位的要求,求職過程中易碰壁,就業成功率較低。
(2)過分依賴他人,被動接受他人安排。該類就業困難學生過度依賴外部力量,寄期望于他人利用相關社會資源幫助找工作,或者由于缺乏相關資源,從而產生消極就業心態影響就業。
(3)就業意識淡薄,內在動力不強。該類就業困難學生,對就業缺乏基本認識,就業準備滯后,對未來茫然,不知道今后的發展方向,就業行動消極且被動,從而導致其懶就業甚至于不就業。
二、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幫扶工作現狀分析
(一)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重經濟補貼,就業能力培養少
目前國家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就業困難學生關注較多,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的通知》(2020年8月)中,要求各地政府將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及時納入就業幫扶,堅持重點關注、重點推薦、重點服務。各高校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幫扶工作多側重于物質資助,對核心就業能力提升等方面幫扶較少,幫扶工作多流于形式,幫扶內容不夠深入。
(二)幫扶介入停留在學工團隊,專業教師涉及少
目前高校對于就業困難學生群體的幫扶工作主要由就業指導部門及負責學生工作的輔導員承擔,專業教師和用人單位參與較少,這樣使得幫扶措施形式單一。學工團隊和就業指導部門對于專業、行業理解不夠深入,造成幫扶渠道過窄,專業資源缺乏。
(三) 生涯教育理念舊,面對“00后”學生職業觀教育少
目前多數高校對于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的課程設置過去陳舊,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面對“00后”學生職業觀的理解還不夠豐富,教學過程中說教多、引導少,對于啟發學生內驅動的能力還不夠。
三、高校就業困難生群體幫扶對策建議
(一)優化對就業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
根據就業困難生現狀分析,想要解決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僅僅是經濟上的幫扶是不夠的,要進一步優化高校就業資助的相關政策,發揮政府資助政策的真正作用,促進就業困難資助的準確性和實效性。高校可采取項目化管理的方式,要求就業困難學生以項目申報的形式申請相關資助。項目要求以就業指導教師為項目導師,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求受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完成相應職業探索任務,定期向導師及就業相關部門匯報項目完成進展,相關部門對其求職行為進行有效跟蹤和評估。以這樣的形式可以幫助高校就業資助工作在引導就業困難大學生求職就業中發揮促進作用。
(二)建設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
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團隊成員較為單一,多數為輔導員及就業部門的相關教師組成,教師職業生涯教學、咨詢、指導的能力參差不齊。針對這個問題,高校應該注重立足實際,聚焦難點、重點問題,將內部定期主題研討與外派進階業務培訓相結合,不斷提高就業指導隊伍就業指導的技能和素養。對就業工作隊伍教師進行分批、分層次進行就業指導主題培訓。通過就業工作崗前培訓、生涯規劃師、國家職業指導師、職涯就業指導課授課資格培訓及考核,建設素質過硬的就業指導隊伍為學生服務。
(三)建立全員化、全程化、全方位的“三全”就業指導體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還止步于學工團隊,專業教師、用人單位參與較少,就業指導工作開展較晚,且工作仍舊圍繞簡單教學,引導工作較少。高校應認識到就業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各專業教師融入到就業指導的工作中來,攜手用人單位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拓建就業市場,并使就業指導工作前移,在不同年級、不同群體中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形成真正的“全員化、全程化、全方位化”的“三全”就業指導體系。
(四)利用大數據優勢,實現就業困難生群體精準幫扶
現階段各高校仍舊采用較為簡單的數據處理和人工管理的方式進行就業困難生群體的幫扶工作,使得工作的有效性和時效性不夠。建議高校應有效利用學校學生生源數據庫,對畢業生的專業、生源地、成績、就業時間等數據進行分析與挖掘,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找出就業困難生群體是否存在內在因素,從而為專業設置和教育教學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就業困難生群體的精準幫扶工作。
(五)利用信息化優勢,拓展就業困難生群體幫扶渠道
疫情之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2020年2月初,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聯合發文,要求充分利用國家、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網開展就業工作,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共享發布機制。同時,鼓勵高校和用人單位加強信息化對接共建網絡平臺,利用網絡完成求職就業的相關工作。教育部先后與智聯招聘、前程無憂、BOSS直聘、獵聘網、中華英才網、一覽英才網、拉勾網等9家規模大、崗位與畢業生匹配度高的社會知名招聘網站合作,于2020年2月28日共同推出每天24小時、全年365天服務不打烊的全方位就業服務,即“24365”全天候網上校園招聘服務。要求高校要開展相應的信息化服務,開拓就業困難生群體的幫扶渠道。
(六)促使就業困難生群體參與職業信息采集工作,增強求職內驅力
在就業困難生群體就業指導工作中發現該群體學生求職內驅力不強。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高校可以借鑒日本高校的做法,日本高校島根縣立大學讓學生以兼職工作人員的身份直接參與到企業招聘信息的采集、交流面談等就業服務工作中,期待學生通過就業幫扶工作積極主動地把握用人單位的信息特點與招聘人才的特征。同時,學校認為一般的文本數據僅能給學生留下簡單的數據印象,難以形成“工作感”的切身體會。面對海量求職就業信息,比起文本數據,學生更能深入理解和記憶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從而增強學生就業感受。
參考文獻:
[1]唐慧琴.探索對高校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的就業指導與幫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9):62.
[2]張瑩.“雙創”視域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9,8(06):73.
[3]王伯慶,馬妍.2020年高職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