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沈 敏

浙江安吉天荒坪鎮在“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方案下,借助“兩山理論”完成了鄉村建設景觀設計及實踐,一方面,完成了新城鎮建設與村莊整治目標;另一方面,依托于自然資源,在總體經濟體系建設的新時期,運用產業化發展思路,構建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轉換成了具有實際效用的綠色發展產業。下面以此為出發點對主題展開具體論述。
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也稱經濟模式,其原則建立在降低碳排放量,提升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水平之上。通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能夠以能源為核心,通過科學技術路徑與生產管理路徑的資源整合,創新經濟制度,發展出具有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化運營體系,進而將物質生產與效用生產結合起來,透過物質生產效率的提升,轉化出更具社會化屬性的效用生產效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中,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對其發展水平進行有效評價,并從各個評價子系統實現評價機制的有效落實。
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子系統層包括了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借助每個子系統層的指標層具體指標設置,可以通過指標類型的“正”與“負”,結合權重計算獲得評價指數,進而完成具體的評估。
在總體經濟體系建設時期,擴增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因此,傳統時期以政府調整形式為主驅動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式中,在新時期增加了市場驅動因素。根據天荒坪鎮低碳經濟發展工作的具體驅動因素分析,一方面,鎮政府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結合國家政策提供的頂層設計理論,抓取了其中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理念,在因地制宜的條件下,結合當地實際條件,用全要素分析方法,對當地的“房舍”、“農民”、“風尚”、“環境”等建設要素進行了解析;制定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計劃。
另一方面,從市場驅動因素出發,吸收了經濟領域的產業鏈思維,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化發展進行了統籌思考,依托于當地自然資源,持續做深“兩山”轉化文章,構建了一條生態綠色發展之路。
我國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主要矛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而發生轉移。在天荒坪鎮低碳經濟發展工作中,一方面,面臨著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壓力;另一方面,面對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壓力,尤其是在為人民服務宗旨下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壓力與碳排放增加壓力。在多重壓力之下,天荒坪鎮弘揚了與時俱進的精神,頂住各項壓力,將其轉化成了具體的問題,然后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主要矛盾分析法,區分清楚了自然資源作為物質生產要素,向效用生產轉化的矛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鄉土文化與城鎮化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等。
經過細致區分,提煉出了問題,然后在分析問題后,制定了總體上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案,并為其賦予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形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將“兩山理論”與“低碳經濟”關聯了起來,找到了當地發展要走的道路。
天荒坪鎮低碳經濟發展工作的實施分成了若干項目,根據項目的差異,又劃分了一期工程與二期工程。在實際的發展狀態方面,將總項目與分項目全部納入到了低碳經濟產業化發展模式下,將整體的發展轉換成了“中國美麗鄉村”的項目產品建設,進而根據項目設計、項目材料、項目產品生產、項目產品運營,構建了當地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化。
比如,在綠化項目設計方面,就以要素分析方法,對當地的樹種進行資源調查,選擇了銀杏作為優勢樹種,設計了自然式群落形式的“銀杏大道”;由此構成了以“銀杏大道”構建起來的自然生態風光,形成了整體上的審美意境。再如,在風土人情的設計方面,結合鄉土民眾的審美習慣,選擇自然材質類型的石、木、竹,匹配性的融入了現代工業設計中的照明設施,形成了由低、中、高層次化的造型景觀,整個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有度,產生了和諧共生的生活場景;而且,在公共區域的設計,交通網絡與周邊景觀的結合,有效吸收了碳排放物,使自然化解了碳排放量。
天荒坪鎮低碳經濟發展中,將美麗鄉村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了起來,使自然資源與人居需求之間產生了一種共生關系,因此,從對自然影響的一面看,保護了自然,通過人工的設計,在自然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互相依存的新型發展模式。從對人居環境的一面看,天荒坪鎮通過“美麗城鎮”建設,使鄉村中的自然資源優勢獲得了有效發揮,并借助自然優勢化解了碳排放量大的問題,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增強了自然對人的積極的影響。
同時,依托于城鄉一體化,將鎮作為一個過渡地帶,發展出了一個具有城市與鄉村共性的新型城鎮形態,創新了一種與中國本土城鎮化發展相適宜的城鎮發展形態,并且在形態的創新之中,通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其形態化提供了保護手段。將且將這種新型城鎮,通過市場機制,以綠色產業的方式,擴展到了更大的范圍,進而生成了一種具有全球化性質的低碳經濟型城鎮發展方式。
自《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浙江省安吉縣建設“中國美麗鄉村”》的長篇通訊以來,天荒坪鎮就受到了格外關注,產生了一種類似“集群效應”的反方向響應,當地民眾、政府的發展行為首先受到了高度肯定;非當地民眾與政府,則希望通過學習、參觀,甚至模仿,吸收其發展經驗。從小的層面分析,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其他鎮點,擴大其效用生產范圍。從大的層面分析,隨著響應渠道的拓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同類型發展模式比較研究,本土化的城鎮化發展研究,必然會將其創新發展轉化成一種更具推廣意義的城鎮發展理論,進而使其效用生產效率獲得擴增。
根據現階段天荒坪鎮低碳經濟發展工作成績看,人均GDP、當地居民收入、人口密度,在項目實施后,獲得了調整;單位能耗與人均能耗,及工業增加值能耗,獲得了控制;第三產業比重增加;人均碳排放量與單位經濟排放量強度也有效降低;天荒坪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明顯增加,人均公共使用空間獲得了擴增,公共綠地面積有效增加,環保財政支出增加比例明顯提升。這種以低碳經濟發展工作為主的改革建設方式,產生的明顯結果有兩個,一是在物質生產效率方面,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潛力,在生產方式轉變的情況下,在根本上改變了物質生產效率。二是從物質生產效率提升中轉化出了具有精神屬性的效用生產要素,產生了具備物質性的“生態場景”和非物質性的“綠色產業”特征的項目產品,并且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生成了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
總而言之,我國已經進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隨著總體經濟體系的持續性建設,在多個領域已經基本實現了物質生產效率向效用生產效率方面的轉變。結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荒坪鎮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既在城鎮化建設方面,完成了物質生產效率提升,將原有的自然資源轉化成了具有更大潛力的生產要素,通過對自然資源與人文環境的科學規劃,在構建起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運用產業化發展思維,建立了具有“綠色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擴增了當地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從根本上實現了效用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