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桂芳
(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整個國家精神境界,而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其政治素質的培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絕大多數的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接觸到網絡,所以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是比較便捷的途徑,但是需要教師對網絡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不論是網絡資源的選擇還是利用方式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安排。
在傳統的政治課堂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灌輸的理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空談,同時抽象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差甚遠,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打擊。如今,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教師也逐漸將豐富的網絡資源引入政治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網絡資源讓教師不再“居于廟堂之上”,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網絡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探究和表達的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想說,有話要說,有話可說,進而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感受中國力量,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社會熱點問題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素材。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入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話題,學生圍繞該話題搜集相關的網絡資料并加以整理,根據自己搜集的信息對教師設置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同時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評價。不同的觀點之間經過碰撞而產生新的火花,學生也可以借此機會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補充或修改,進而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學生的思想碰撞可能不自覺之間會偏離主題或者帶有自己的主觀情緒,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第三方的視角對熱點話題進行客觀分析,同時通過逐漸深入的問題對事件進行剖析,讓學生在抽絲剝繭中認識事件背后的本質,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分析能力。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與實際密切相關的課程,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在實際生活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學生可以依據所學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哲學理論對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以及新聞中看到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等相關事件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判斷,不僅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更有利于學生以正確的政治態度參與政治生活,堅定政治立場。
教材是政治教學的重要工具,其中存在著豐富的素材資源,深入挖掘素材資源對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對處于信息時代的學生來說,單純的教材資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互聯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但對部分教師尤其是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老教師來說將網絡資源運用到課堂中去是一個挑戰,所以他們往往會產生排斥心理。這種排斥心理是不對的,任何一種資源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只要利用合理都是有利于教學的。教師應該將教材資源與網絡資源有效結合,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教育價值。
當前,部分教師在篩選網絡素材時會刻意回避敏感問題,就是想講也會因為擔心把握不好“度”而放棄類似的素材。但是,學生在生活中會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敏感話題,這些話題可能是涉及黨、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敏感話題,也有可能是來自學生生活中的敏感困惑話題,比如早戀問題,教師一味的回避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因為學生的疑惑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引導而受到他人的誤導,造成不良的后果[1]。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增添適當的敏感內容,并進行及時透徹的講解分析,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在于價值導航是思想政治課的重中之重。網絡資源能否發揮其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否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價值導航。目前依然有教師教師迫于高考的壓力僅僅重視對網絡資源的客觀分析,認為只要能夠找出其中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考試時能夠拿高分就可以了,對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視而不見,不能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師在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時能夠融入適當的價值觀教育,不僅不會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能夠在培育學生價值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長此以往必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里所說的專業敏感度主要指的是教師在選擇和利用網絡資源時的反應能力。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往往需要教師對國家、社會、當地發生的重大事件甚至學生周邊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這就需要教師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多將生活、教學相聯系,及時收集、整理其中具有典型意義和教育意義的事件并引用到課堂中去。教師對網絡資源的應用同樣需要提升自己的敏感度,教師應該敏于發現網絡資源中的教育因素,并在教學過程中敏于發現學生的困惑和矛盾并做出及時、正確的引導。[2]但是許多教師的專業敏感度并不夠,導致利用網絡資源來培育政治認同的效果大打折扣。
網絡的發展為教學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網絡資源紛繁復雜,不僅存在正能量的信息,也存在一些敏感話題,甚至是許多看似與書本知識相背離的素材,如果教師能夠對這些素材進行巧妙的解讀,不僅不會影響課堂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在比較鑒別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3]但是許多教師怕自己抓不住反面素材中積極的教育契機,也怕自己把握不好敏感話題,到最后不僅不能夠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反而讓學生更加疑惑,所以不敢輕易嘗試相關的素材。歸根究底,這是教師對自身政治能力不自信的表現。
教師在通過網絡資源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時除了網絡資源本身的價值外,其運用的方式也是很關鍵的。該資源在何種時機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才更能夠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這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全面考慮,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根據教學的不同需要呈現出恰當的資源內容和形式,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及時的調整。但是很多教師對網絡資源的運用僅僅是簡單的羅列,在課堂上更是不能夠靈活應對生成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靈活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在會上他強調:“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師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得對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中學生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從知情意信行等幾個方面著手促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教師要對要對學生的思想方向和政治立場進行正確的引導首先就要求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提高自身的政治專業素養,才能保證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的利用能夠始終發揮其正能量,進而引導學生在對各種信息的客觀分析中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克服各種負面信息產生的消極影響,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4]。
目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學生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各種復雜的問題,這時候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引導的好,會促進學生的發展,引導的不好甚至忽視學生遇到的各種疑惑,則會阻礙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或者生活中多多注意學生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并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不僅要解答學生的疑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教師要在復雜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政治斗爭能力,能夠從復雜的情境中分析出其中的教育因素,所以教師應該不斷加強科學理論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做個 “有心人”,直面價值沖突,通過對兩難問題的客觀分析來培育自己的政治斗爭能力。同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敏感話題或負面信息進行辯證分析堅定政治立場,激發政治熱情,形成政治行為[5]。
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其課堂教學能力的高低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要想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教師勢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比如通過閱讀來開拓自己的視野,擴充自己的知識量;通過不斷探索研究來理解教材的知識以及知識背后的教育因素;通過與學生的經常交流了解學生的知識盲點與興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思考將生活與教學聯系起來,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尋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省進行不斷的改進,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