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互聯網信息普及與技術手段的日新月異,我國現已全面進入信息時代,而互聯網也成為當下社會潮流的領頭者,互聯網和社會各行業領域的融合亦不斷深化。本文以互聯網+時代下思政教育創新的意義入手,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思政教育;創新
與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報刊與廣播等媒介不同,一批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依托,借助互聯網全面覆蓋到數字電視、手機和電腦等智能化終端的全新傳播媒體整快速進入社會大眾生活中,既提供了多樣性信息資訊,亦成為現實生活當中的主要娛樂媒介。新時期背景下,“互聯網+”的概念界定愈發多元化,其推動了現實生活和網絡虛擬空間互相構建、互相影響,促進思政教育完成了變革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思政教育方式。但是,伴隨“互聯網+”不斷深化發展,網絡文明與網絡安全等各類問題漸漸突出,互聯網虛擬空間中涌現出諸多青年用戶,而青年階段對每一個體來說均是意識形態生成的重要階段。在此環境下,如何創新思政教育,使大學生養成正確價值觀,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深度思考的課題。
“互聯網+”時代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創新手段具有必要性,主要呈現在下述幾個方面:首先,國內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極易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伴隨社會進步與發展,社會大眾思維模式與理念亦隨之改變,思政教育工作必須以時代發展為基站,積極應對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并牢抓發展契機,落實國家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與建設的偉大目標。其次,積極適應當下“互聯網+”發展動態,明確社會發展與產業變革對人才所提出的個性化需求,及時優化與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將思政教育功能和價值最大程度發揮,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多高素養人才。最后,“互聯網+”教育的深度結合,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微信公眾平臺、微博與微課等新媒介的誕生,對傳統思政教育觀念和模式帶來較大沖擊,唯有把“互聯網+”和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才可推動教育實踐和信息技術的協調發展。
(一)更新思政教育觀念,打破固有思維模式
“互聯網+”教育大環境下,唯有促進思政教育傳統觀念的更新,才可將思政教育工作改革落到實處。所謂思政教育觀念更新,指的是思政教育需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借助互聯網平臺主動和學生群體展開互動交流,深入參加學生群體對于時下熱點話題的探討中,同時利用網絡語言回答學生所提疑問,并引導其樹立積極思想觀念。值得注意的,教師通過網絡語言和學生們展開交流,能夠切實縮小師生距離,對教育效率、質量提升具有正向影響。在思政教育中,教師應積極閱覽學生們時常登錄的APP和網站,檢索學生們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唯有同處于相同空間和維度中,師生距離才可大幅度縮短,教師對學生而言也會具有更強烈的親切感。除此之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唯有采取學生群體易接受的授課方式,在課堂中引進熱點話題,才可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及質量。
(二)深化“互聯網+”運用,改革思政教育模式
伴隨時代變遷和發展,思政教育工作亦需要和時代接軌,因此現階段深化“互聯網+”在思政教育領域的運用,已然成為時代發展及教育改革必然趨勢。在此環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授課過程中,需在滲透“互聯網+”的同時,不斷建設健全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并借助信息化技術革新以往教育模式,落實思政教育的全面突破。而在應用“互聯網+”過程中,不可停滯在表面層次,應深入發掘“互聯網+”優勢。比如,以校企合作模式為依托,借助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時刻了解大學生群體思維動態,按照其個體差異性實施針對性思政教學。除此之外,還可借助翻轉課堂、微課、合作學習等模式和互聯網融合,切實深化“互聯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運用。
綜上所述,“互聯網+”環境下,思政教育正面臨諸多發展機遇和挑戰,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變革,為思政教育創新帶來有利條件。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更新思政教育觀念,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深化“互聯網+”運用,改革思政教育模式,發揮思政教育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鄒平均.試論“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5):176-177.
[2]郭銳.“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突破途徑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40(01):75-77.
作者簡介:
高朋敏(1971年6月- ),女,漢族,遼寧鐵嶺人,遼寧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副教授職稱,輔導員兼學生黨支部書記,本科學歷,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