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宇
摘要:隨著中國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綜合類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而本文則是通過分析綜合類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舞臺實踐教學”更加有效的應用方式。
關鍵詞:音樂表演;舞臺實踐;學生需求
音樂表演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教學,需要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理論概念和表演技巧上的教學,還要令學生可以把自己所學轉化為實際的表演,其中“舞臺實踐教學”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更是鍛煉與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
(一)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目前,部分綜合類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化,彼此之間的影響不足。雖然有很多選修課程,但存在無法對專業主課起到積極和高效的輔助性作用。其次,很多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方式較為落后,不能整合較分散的知識點,從而令學生被理論知識所限制,影響了自身實踐能力的發展,最終也就無法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合理的運用在實際表演中,進而令理論與實踐相脫離,最后破壞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生舞臺實踐不足
很多綜合類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都較缺乏相應的實踐平臺,例如: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室內樂團、音樂劇團等。其中,教師在“一對一”教學時,通常只重視學生相關技巧的訓練與指導,學生缺乏綜合性和連續性的實踐機會。因為缺少足夠的舞臺表演經驗,很多學生的實際表演往往過于表演和單一,個人特色也無法得到發揮。
部分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中或舞臺下可以將一首作品較好的演奏下來,神情也較放松和投入,但當到了實際的舞臺表演中時,面對評委與觀眾時,則容易出現過度緊張的情況,心理壓力過大,在音準、音色等方面無法達到日常的狀態,甚至部分同學無法完整的表演。在此前提下,傳統教學與“舞臺實踐教學”的科學融合,可以令學生不斷累積舞臺實踐經驗,以此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與舞臺應變能力。同時,在舞臺實踐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缺點并及時加以解決。
(一)改變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應認識到,開展舞臺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而教師在舞臺上的示范與表演,則讓學生更清晰地發現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所在。第一以模仿教師的表演為主,從而賦予學生舞臺表演的基本能力,伴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舞臺經驗的積累,則可不斷融入自己的獨特的表演方式和個性化的元素。同時,教師應在舞臺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相關音樂的理論知識,例如:創作者的成長經歷、作品背景和曲式、和聲結構、表演技巧等。以“講臺+舞臺”的教學模式令學生的學習可以更加的直觀,讓學生對所學曲目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而因為加入了作者的事跡,則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
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專業水平、性格特征和學習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舞臺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也會不同。針對這一點,在教學初期或對于專業能力較弱的學生,特別是在第一次的舞臺實踐教學中,很多學生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不敢再眾人或陌生人面前表演,因此導致演表演的效果不佳,而教師這時則不能區別對待,破壞學生的積極性,而是針對學生的表演風格和個人特征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正的建議,而不是消除其個性化的元素。以此激發學生的舞臺表演欲望,逐漸克服舞臺時的心理壓力。在教學的中后期或專業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應做出全面而客觀的評價,讓學生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小問題,實現精益求精,不斷突破自我,令理論、實踐與性格特征三者可以完美地融合,彼此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更加人性化的教學評價
很多綜合類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評價較單一化,較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綜合素養,評價結果不夠全面,容易出現較大的偏差,如: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和課堂參與度等,單一的以筆試或表演效果來評價,不利于學生未來長遠的健康發展。在此前提下所開展的教學評價,首先要對評價機制進行創新與優化,針對學生在舞臺實踐教學中的整體過程進行多元化的評價,真正發現其潛能,從多個角度分析學生的表演,突出培養其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次,要合理利用評級結果,尤其是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分析對學生進行的綜合評價,調整舞臺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因此為基礎不斷完善教學模式,進而全面滿足學生的需求。
即使在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音樂表演的最終目的仍是“表演”,無論是互聯網上的表演或影視劇、舞臺劇等表演,都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舞臺實踐能力,由此可見,“舞臺實踐教學”是綜合類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必要要素。
參考文獻
[1]高翎雁.淺析音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6(23).
[2]么敬伯.試論音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J].傳播力研究,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