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書法是一門內涵豐厚、形式獨特的寫字藝術,其歷史源遠流長,隨著人類社會進步發展至今。它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質,新時代需要形成書法文化傳承、書法文化發展和書法文化產業化。中國茶文化形式多樣,精神文化底蘊深厚,通過了解茶文化傳承歷史到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進一步探討茶文化的產業前景。書法和茶文化皆為華夏文明的特殊符號,新時代亟待傳承和弘揚。
關鍵詞:書法;茶;文化;傳承;產業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有書法、詩詞歌賦、水墨山水和茶文化,其中書法和茶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精髓。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形態存在已經幾千年了,經歷了滄海桑田,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書法這個藝術門類無論在什么時候,它都以頑強姿勢挺立著、發展著,并日趨完美。從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直至唐代的鼎盛,書法一直都展現著民族的特性和風姿綽約的生命特質。歷史的長河中也出現了無數的書法大家、書法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們留下了一段段佳話、一篇篇流芳百世的佳作,使得書法在人類文明的史志上錦上添花、開花結果。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書法作為人類文明“精、氣、神”的活化石跟隨歷史的車輪駛到今天,她的藝術形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高。今天它已慢慢地剝離掉身上的貴族習氣和附庸風雅的毛病,更趨平民化的同時也就更能“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書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發展,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證明了人類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普遍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社會生產力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新時代,書法體現著精神文明的提高和發展高度,它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精、氣、神。書法藝術就是一種濃縮于筆端和游走于宣紙的中華文化,是精神文明和文化藝術冠頂的一道絢麗光環。書法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是一門剖析未來文化產業走向的學科。
書法文化藝術傳承到今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藝術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它如何傳承和發展,尤其在大文化背景下如何成就書法產業,是我們現在需要思考和踐行的任務。現代社會影響到書法產業發展的因素很多,涉及書法傳統和現代之間、書法教育和發展之間、書法收藏和交易之間。如何傳承、發展、產業化,就要解決三者之間的關系,讓中華書法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書法文化傳統是現代的基礎,而現代是傳統的升華,善于自否和樂于更新才是現代書法產業傳承的根源。傳承和發揚書法文化產業,我們的漢字書寫方式和方法已經根深蒂固,傳統需要繼承,也需要模仿學習,多種多樣的書法字帖可以臨摹,傳統的書法經過歷史的提煉和錘打,完全適用于我們現在的書法教育,無論是熟知的書法大家還是現在的書法新秀,都離不開臨帖的過程。帖就是傳統,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不斷地臨習古帖的同時才會提高自己的熟練程度、技巧和大腦的悟性,這是我們書法傳承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書法愛好者為了自己的愛好,為了自己精神世界的豐滿,孜孜不倦地追求目標,而且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枯乏的。為了傳承和發展現代書法產業,現代社會不僅需要學習和吸收傳統精華,還需運用現代手法,才能創造出好的書法作品。書法產業的發展和未來,要在大量地傳承吸收和學習傳統的精華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保證現代書法產業健康發展。
書法教育和時代發展是彼此交融的,書法的普及教育應該從小學生開始,學校應該大力發展和普及學校的書法教育,給予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現代社會需要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的特長和愛好。書法產業的形成需要時代背景更需要教育背景,在良好和成熟的教育背景下才能有書法、美術、音樂等產業的繁榮,才能更有利于書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學生把琴、棋、書、畫、德育、美學、體育、孝道融入社會實踐中,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才會有質的提高,整體社會素質文化素質都將得到全面提升,這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尊重和保護,在這種大文化背景下書法產業才能順理成章的發展。
書法作品的收藏和交易廣受社會推崇,是書法產業未來發展壯大的路徑之一。目前的書法收藏市場機制不太完善,有些價格虛高,隨著市場發展,期待回歸到合理的價位和大眾生活,使普羅大眾都能因喜歡而買得起,從而促進書法作品的收藏、傳播和產業發展,當然這需要規矩的形成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書法交易市場隨著時代發展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自改革開放以來,書畫市場經歷了1992年、2003年、2009年三個高潮和之后的三個調整期,其特點是三高潮期書畫價格分別以百萬元、千萬元、億元作為標志,市場價格在不斷攀升,高潮迭起。書法作品形勢好轉的另一標志是當代書畫名家的價位也在逐漸得到恢復,激勵一批書畫家新銳登上市場的舞臺,他們的作品有思想、有內涵、有筆墨、有時代特點且作品價位很接地氣,而被一些有新意識的收藏家青睞。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國家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書法藏品的市場價值將隨著時間不斷增值,具有投資保值功能,這是樹立正確書法市場觀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樹立正確書法市場觀的核心所在。
跟書法一樣,茶也是中國民族的文化符號,并且被融合貫穿到眾多書法作品中,共同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悠長和文化價值。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足見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茶最初起源于中國,并傳播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產茶葉和飲茶的習慣。茶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飲,追溯歷史悠久,茶葉是被炎帝神農發現的,為人們所熟知是在魯周公時期(周朝),興起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后來經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地,發展至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媲美咖啡和可可。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茶和茶文化歷史悠久,幾乎貫穿了華夏民族上千年歷史。同時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茶在歷代書法作品中屢屢提起,并有眾多精彩的經典描述,書法大家中也多是喜茶愛茶之人,可見,書法與茶是同根同源、密不可分。
茶文化備受歷代書法名人喜愛,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東漢華佗在《食經》中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其中描述“苦茶久食,益意思”體現了茶葉有提神醒腦的醫學價值。西漢茶葉已經出現區域的大量種植,比如將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時期已出現茶葉制作工藝的文學著作,比如魏代《廣雅》中描述了餅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做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與人們的生活日益緊密,并逐漸與人文科學融合形成中國茶文化。隨著文人飲茶之風興起,涌現出了大量有關茶的詩詞歌賦,茶逐漸脫離物質形態,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唐代是茶文化的繁榮鼎盛時期,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說的是唐代茶學家陸羽,尊為“茶圣”。陸羽的《茶經》將茶文化發展推到新的歷史高度,《茶經》其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了中國茶道精神。自唐以后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主要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茶經》是個里程碑,因為經過歷代對茶文化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特別是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多姿多彩,若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若有客來,要敬“元寶茶”,若訂婚時要“下茶”,若結婚時要“定茶”,若同房時要“合茶”。因為民間斗茶風氣昌盛,這也間接帶來了采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明、清時期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書法作品中出現了很多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隨著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各有千秋,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也是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在人文精神上又有了新的突破。通過飲茶、體會飲茶過程,追求精神上的愉快,達到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為一體的至高境界。到清朝時,茶葉進出口已成一種專門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茶產量的增長、茶物質的豐富,茶文化的發展更加迅速,為我國茶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新中國涌現了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陸羽茶文化研究會”“中國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等。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茶文化的繁榮發展,全國各地茶藝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為弘揚中國茶文化,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也隆重舉辦,吸引了世界各地來賓,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通過產業集群發展帶動當地經濟,展用茶葉與全國及世界各地對話,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茶文化的傳承方法以倡導茶為國飲為基礎,構建社會和諧功能。茶作為現代社會三大飲料之一,更適宜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利于營造一種安靜祥和的社會氛圍。普及茶文化、傳授茶藝術、舉辦茶講座、介紹茶知識、開辦茶學校,培養茶藝師是茶文化傳承、茶產業發揚的重要舉措。現代城市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通過把茶館業打造成為文化地標,不但能提高人們生活樂趣,還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茶館也是文化產業支點,愛茶人不僅能夠在茶館中品嘗到不同風味的茗飲,而且在飲茶的過程中,還能欣賞書法等文化藝術。比如在茶產地建設茶文化村,建造清幽的生態環境,邀請世界各地的愛茶人和旅游者買茶、飲茶、休閑,創作書法藝術作品及挖掘茶文化內涵。保護茶文化遺址,打造茶文化旅游區,沉積自己地方的茶文化,珍惜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使中國茶文化傳承和升華。
茶文化產業的市場前景廣闊,目前世界主要各地已廣泛接受了茶飲料,茶葉的發展又將迎來一個發展機遇,除了傳統茶品得到了推崇,我們還可以發現各種茶葉的衍生品,比如茶飲料、茶食品、速溶茶、茶牙膏等琳瑯滿目,這些日用品也是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目前茶葉產業已在我國呈蓬勃發展之勢,甚至已成為部分農村地區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當前具備較大優勢的農業產業之一,也是當下綠色生態價值的體現。
綜觀今日改革開放之中國,中國人民逐漸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站在這個時代發展的風浪口,書法和茶葉作為中國文明的特殊符號,蘊含深厚的華夏歷史和文化底蘊,在國家政策和市場機制的共同推動下,書法和茶文化將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我們應專注機遇大力發展相關產業,詮釋好它新時代的意義,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欣.傳統茶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J].福建茶葉,2018,(7).
[2]關于促進茶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J].2016,(4).
[3]張斌世,論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J].美與時代(中),2020(6).
[4]唐田田,書法教育應在與時俱進中傳承創新[J].教育藝術,2016(12).
作者簡介
魏羽秀,女,專業:音樂表演(本科)、軟件工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