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個體對其職業角色的思想認知、生活體驗以及行為實踐,并且與外部社會環境相作用的結果,它不同于教師專業認同、教師角色認同與教師身份認同,包括職業認識、職業意志、職業情感、職業價值觀、職業行為傾向以及社會支持六個維度。
關鍵詞:教師;職業認同;概念界定;結構維度
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隊伍整體建設和教師自身個體發展均需要具備的心理基礎。目前,伴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逐漸深入,相關專家學者也就越發重視教師職業認同方面的研究。教師職業認同的概念內涵涉及因素多,包含認知、情感等方面因素,同時它也與教師專業認同、教師角色認同以及教師身份認同存在一定差異性,其結構維度也依據相關專家學者所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將以教師職業認同作為研究主題,對其定義與結構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提供些借鑒與參考。
在對“教師職業認同”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時,不同的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不同,國內有的專家學者側重于強調教師的自我觀念、意象,有的專家學者側重于強調教師角色的自我評價或反思,有的專家學者側重于強調教師的個體經驗,等等,而國外的專家學者則側重于強調教師個體與外部環境的博弈過程,或者是側重于強調教師角色作為一種社會角色的動態平衡過程,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專家學者,他們所下的定義也就存在差異性(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專家學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下的定義也存在差異性,但這些定義都在強調教師的職業認同,并非一開始就預設好了,而是一種認知、情感、行為等內部因素與社會情境等外部因素相互間產生的一種較為復雜的動態變化的過程。
本文認為,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個體對其職業角色的思想認知、生活體驗以及行為實踐,并且與外部社會環境相作用的結果。教師職業認同具有以下兩大特征:一是動態性,教師職業認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再解釋的一個循環反復過程,因此它并非穩定不變的,而是具有動態性的,這一觀念與“教師發展是一個不間斷的終身學習過程”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就職業發展而言,教師職業認同就是回答“我是誰”和“我想成為誰”的過程。二是獨特性,教師職業認同也是一種心理過程,因為不同教師在價值觀、生活經驗、文化背景、興趣愛好、態度能力等方面存差異性,所以他們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和反應也存在差異性,通過以教師主體已有的主觀世界為中介折射而成,具備強烈的專屬性,很難模仿和復制。
關于“professional identity”,國內有不同的翻譯或用法,可譯為教師專業認同、教師角色認同、教師身份認同以及教師職業認同等,但是通過對以上四個概念進行詳細分析,能夠發現他們在涵義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前三者均可統合于“教師職業認同”概念范疇之中。

(一)教師專業認同
教師既是一門職業,同時也是一門專業。所謂職業,是指在社會分工中,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為社會創造精神上或物質上的財富,進而獲得相應報酬以滿足物質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所謂專業,是指專門學問,或高校所以劃分的學業門類,或用于描述某一人群在某一職業生涯階段用于謀生所從事的業務具體規范。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均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因此職業本身就具備專業性特征,專業是職業的基礎,也是社會職業分工細化與發展的有效體現。教師從事教育工作,這就是一種專門性的職業,教師專業認同是對教師所需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認可和發展,也是辨識、確認教師專業技術人員身份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著重突出教師的“專業性”特征,是教師職業認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師角色認同
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特提出,“角色是由社會的組織與制度所架構的規范來界定……認同則是行動者意義的來源,也是行動者經由個別化的過程而建構的。”教師角色認同是教師對自身所扮演的教師角色的認同,通過履行教師崗位所應承擔的崗位職責、工作權利與工作義務,滿足社會對教師的工作規范與角色期待。它強調的是“他人怎樣評價教師”,重視社會、組織以及其他人等外部環境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被動認同,它側重于教師職業的外部規定。而教師職業認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它是在了解社會對教師角色所應承擔的崗位職責、工作權利與工作義務的基礎上,主動調和矛盾體驗的一種自我對教師職業的看法,因此教師角色認同是教師職業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教師角色認同有效促進了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
(三)教師身份認同
教師身份認同是教師本人對自身身份的內涵認知與實踐體驗,是平衡教師角色與教師所扮演的其他社會角色的一種動態過程,是教師在個體生命時期內與社會情景協商不斷建構其行為與自我的一種具體方式。教師身份認同是教師個體對自身教師形象的整體性評價,以自我為中心,在一定的社會、心理、文化環境下建構而成,所涉及的范圍延伸至教師自身整個職業生涯和當下的社會、心理、文化環境,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其側重點在于教師本身,重視教師個體如何感知與明確身為教師的自己,強調“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個性自我-社會自我”“內部自我-外部自我”之間的有機平衡。教師職業認同實質上也是教師個體在自我觀念與社會規范之間形成的一種價值認同與自我反思,是教師個體教師個體對其職業角色的思想認知、生活體驗以及行為實踐,并且與外部社會環境相作用的結果,也是教師個體自我建構的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因此教師身份認同與教師職業認同具有較大相似性,但教師職業認同范疇比教師身份認同范疇更廣。
教師職業認同是一個由不同維度、不同層次構建而成的結構系統,其結構是指教師職業認同的各種構成要素相互聯系、影響、作用的結果,既包含教師個體表層和深層的認知體驗,也包含教師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鑒于不同專家學者對教師職業認同所下的定義存在差異性,因此對其構成要素的認識也存在差異性。目前用于研究教師職業認同結構的方法主要有理論研究、量性分析、質性分析、“量性+質性”分析等,其結論也眾說紛紜,有三維結構、四維結構、五維結構、六維結構、七維結構、九維結構等很多不同說法(詳見表2)。他們從不同角度對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有的還構建了別具一格的體系形態,他們在某些地方存在相似之處,但也還存在一些值得商討的問題,比如在教師職業認同結構中尚未能很直觀地反映出職業角色與自我的關系,尚未有效揭示教師職業認同各要素相互間的關系,等等。因此,要有效分析教師職業認同結構,就必須緊緊圍繞教師職業認同的本質,查找其根源,刪繁就簡,以構建一個相對合理并且通用的結構。
本文認為,教師職業認同結構實質上反映的是教師自我與教師職業角色之間的一致性關系,主要包括內部認同和外部認同兩部分,教師職業內部認同實質上就是指自我認同,它主要是指教師的心理狀態,包括教師認識、情感、意志、價值觀、行為傾向等不同要素。其中,職業認識是指教師個體對自己所從事教師職業的認知程度,包括與教師職業相關的自我認知,和對自我與教師職業規范要求的匹配程度的認知與反思;職業情感是指教師個體對教師職業的主觀心理體驗,包括是否喜歡教師這一職業,對教師職業自我的滿意程度,以及教師職業活動是否滿足自我主觀需要等;職業意志是指教師個體對從事教師職業的堅持性,包括教師個體積極構建自我形象和職業形象,以實現職業認知和職業規范的相一致,同時依據職業崗位要求指導自身職業行動傾向;職業價值觀是指教師個體依據自身需求和社會需要對待教師這一職業的穩定信念系統,包括教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義務、貢獻等職業外在價值取向,和教師在教師這一職業中所享受到的權益、地位以及精神層面上的自由程度等職業內在價值取向;職業行為傾向是指教師個體依據教師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價值觀以及內外部需求所做出的行為傾向。教師職業外部認同主要體現在社會支持因素對教師職業認同結構所起到的影響作用,包括學生、學校以及社會等各種社會支持因素。因此,本文認為,教師職業認同主要包括職業認識、職業意志、職業情感、職業價值觀、職業行為傾向以及社會支持六個維度。

參考文獻
[1]馬欣.加強教師職業認同建設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5):107—108.
[2]崔新玲,梁進龍.我國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綜述[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68-71.
[3]韓效輝,姜濤.教師職業認同文獻述評[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2)?:80-82.
[4]段碧花.教師職業認同:內涵與結構[J].智庫時代,? 2020(16)?:255-257.
[5]張玲燕,肖穎,楊曉.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綜述[J].職教通訊,2020(1):71-77.
[6]崔爽怡,李如密.教師職業認同國內研究述評——基于2005—2018年中國知網期刊的量化分析[J].教育視界,2019(19):50—53.
[7]張振.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認同:結構與特點[J].職業技術教育,?2019?(22)?:28-34.
[8]嚴玉梅,陳虎強,段強.高校教師職業認同結構與特點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9?(3)?:43-48.
作者簡介
陸菊(1979-),女,壯族,廣西象州人,本科學歷,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文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生命歷程理論視域下廣西高職教師職業認同研究”(2017KY108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