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實驗學校
投擲活動,在日常生活、勞動、體育活動和軍事體育活動中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也是中學生體育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通過投擲教學可以很好的發展學生力量、協調、靈敏等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團結友愛、相互幫助、協同合作的良好作風,以及勇敢、頑強、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因此,這也很好的體現出投擲項目出現在體育教學基本內容中的重要性價值和意義。
現狀一:投擲教學開展不夠普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投擲在高科技和自動化面前,傳統的力量表現和單一的體力活動行為模式,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在學校體育項目中,投擲項目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和項目本身的枯燥性,從而導致在校園內投擲總會被叫停或者被學生選擇性遺忘。因此,如何使投擲活動在水平四階段學生中普遍、有效的開展,是廣大體育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
現狀二:體育教師的投擲技能缺乏。在一所學校中,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引起學校的重視,體育教師基本都來自體育教育專業,都具有一技多能的特點。但一技多能中的“能”,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僅僅只是會做動作,而不懂其中的技能知識。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單一的運動形式和規范性的投擲技能知識形成有效構建,尤其在水平四階段教學中,我們要采用既有趣又有效的投擲教學形式。在長期的體育教學中,我們只考慮到投擲的乏味性和投擲技術的規范性,盡管教師非常認真的采用了一系列的練習形式,滔滔不絕的講解了投擲技術動作要領和方法。卻不一定能達到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動作方法,并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一個充滿“趣味”的投擲教學是一輛動力十足、跑得又快又穩的汽車,那么一個變得“乏味”的投擲教學就似一輛沒有燃料、缺失動力的故障車。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投擲教學變得如此乏味,同樣的一個教材中為什么有的教師能用一句話,幾個字,一種簡便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揮臂投球,甚至投出優異的成績?有的教師用各種各樣新穎的教學手段,來讓學生懂得如何投擲沙包,如何投的更遠,卻還是無法使學生學會投擲動作,并發揮出優異的成績。筆者從自身從事多年的投擲訓練實戰和教學策略入手,分析出中學生投擲教學“乏味”故障如下:
投擲,為什么會導致學生失去了練習的興趣?請大家跟隨筆者走進課堂,走進校投擲運動隊的教學實踐中,最后,我們再看一看到底又是什么制約了水平四階段投擲教學的普遍性開展呢?
1.投擲項目的枯燥性特點
[案例一]筆者在校田徑隊擔任投擲教練多年,從一堂對投實心球的訓練課中,筆者將學生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別,學生各拿一個實心球練習對投實心球練習,并且告知每個組必須完成10次才能休息。筆者故意裝作沒有在關注他們在練習中的表現,但最后筆者在暗中觀察到學生基本在練習5次左右后便開始失去了原有的興趣,投擲球的技術質量,學生的意識等逐漸減弱,最后,就是看到他們坐在草坪上玩別的游戲。
[分析案例特征]投擲項目的枯燥性。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到投擲運動,從運動形式上來看,是單一的運動形式。從而導致它是一項相對枯燥無趣味性的項目。再加上投擲技術具有規范性和難度性大的特點,更使得學生對它失去了信心和練習的興趣和活動的激情。
2.投擲技術的規范性特點
[案例二]以《體育與健康》師范高等院校教材投擲鉛球為例,見(圖一)

圖一
在書中第五章田徑中談到:田徑運動中的投擲是人體運用自身的能力,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將手持的規定器械進行拋射并盡可能獲得遠度的運動項目。它可分為以下4個緊密相連的技術階段:1.準備階段:包括握持器械和預備姿勢;2.預加速階段:由于器械、場地等條件不同,預加速階段有助跑、滑步、旋轉3種形式;3.最后用力階段:由人體攜持器械運動向器械拋射運動的轉變階段;4.結束階段:器械出手后的維持身體平衡階段。
[分析案例特征]投擲技術的規范性。由以上案例內容可見,對投擲技術動作要求具有相當嚴格的要求。但是在水平四學生的身體教育中,還受到其他發展因素的影響。首先,這個階段的中學生本身只有相對短暫的注意力,再加上投擲技術技能要求相對比較復雜、難記,對一二年級的學生的學習本身就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障礙。從教學實踐中證明,在筆者的投擲教學課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無法完成正確的投擲技能動作。最后迎來的必將是學生對投擲運動樂趣的削弱。
3.投擲器材的局限性特點
筆者從近兩年的《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期刊中,翻閱并收集到最具代表性的近50篇體育教師發表的投擲教學文章,同時筆者歸納收集執教者在文章談到采用投擲的器材信息歸納投擲器材的局限性。筆者觀察發現:身邊同行們對執教中選用投擲器材產生了困惑,以及執教者對投擲器材的利用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其次,筆者分析觀察教師執教過程中,小沙包和紙質原材料制作的投擲物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但是器材損耗的程度也是最大。因此,在中國體育教學中,投擲器材的選用也確實存在著局限性的現象特征。同時教師高頻率采用的投擲器材未必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4.投擲項目的風險性特點
[案例三]對筆者身邊的投擲教學、比賽中,出現險情情況的回顧:
事例:在本人所經歷的第一次擔任投擲裁判是在一所實習學校的校運動會上,七年級學生的鉛球比賽項目,一名學生因動作失誤,鉛球出手不當,球體重重的砸向在投擲者后腦勺,幸虧當時一名老教師處置果斷迅速,將那名學生快速向前拉了一把,鉛球沒有砸到學生,但經歷此事和所有距離不遠的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分析案例特征]投擲項目的風險性。從筆者經歷的投擲比賽和投擲教學活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投擲活動存在的風險性較高,這也是制約水平四階段投擲教學的普遍性開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同時在中學生群體中開展投擲教學更加缺乏安全性,同時也導致很多體育教師都不敢或不愿意去組織學生進行投擲活動。最后投擲也無法有效的促進發展學生上肢力量以及身體的協調、靈敏等各種身體素質和能力。
1.教師技能知識的缺乏,嚴重影響學生對投擲技能知識的有效建構
為了更好地探究出原因所在,首先從教師的“教”出發,筆者設計一份《體育教師投擲教學概況調查表》,經過調查、歸納、總結后得知,體育教師投擲教學策略的概況指數都已經清晰的呈現在面前。對投擲內容的教學,有一小部分研究性教過三種以上的技能性教學策略以外,其余大部分都只是平常性的教過一到兩次而已,最終導致只有少數學生對投擲項目感興趣。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自信滿滿,被稱之為擁有一技多能的體育教師,在投擲這塊教學內容中顯然是遇到了瓶頸。
2.教師過于強調投擲的形成性教學,忽視了中學生學情特征
以長期的常規教學為例,筆者只注意投擲教材枯燥、單一的運動形式和規范的技術動作,我們關注的大多是學生缺乏速度力量素質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身心特征等。學生一般在都是跟著教師的教學腳步,老師教什么動作,學生跟著什么動作,教師要求做什么練習,學生必須認真完成練習。因此學生往往都是“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甚至有時候學生也是帶著疑惑進行學習。
那么,我們如何去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呢?同時,在新課標下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中學生投擲教學呢?筆者經大量研究實踐后發現,提取訓練中有效訓練手段,結合口訣,游戲互動,器材創新等實效性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水平四學生投擲教學有效性。
筆者把“趣味化”比作是每一學習項目的維他命,但是在學習投擲項目上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叫作“趣味化”的營養素;同時,經過筆者長期的實踐與研究發現,競技體育中的投擲訓練教學的技能訓練手段,對學生投擲的有效性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再則將口訣、游戲互動、器材創新等趣味化的教學方法策略與前者實效性的訓練手段有機結合,水平四學生投擲教學的有效性自然而然也就會提高了。而這都需要執教老師懂得如何將乏味轉化為趣味,將復雜轉化為精簡化,將局限轉化為創新,將投擲運動技能訓練轉化成水平四階段投擲教學等方式使其自然、有效的轉變,并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具體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將投擲技術訓練轉化成水平四階段投擲教學策略:
[示例1]以中學生投擲出手技術為例,2008年6月筆者在《中國體育報》發表了《小學生生推鉛球出手技術是關鍵》一文。文章有筆者在平日帶學生訓練中總結出的練習方法,如下:
(1)利用橡皮條練習
練習者兩腿前后開立,右手手指系皮筋,另一端固定。其臂屈肘于右肩處,右臂向前做推球動作,當伸直臂之際,手腕稍內旋同時屈腕,快速用手指撥皮筋。要求右肩充分前送;出手角度控制在38-42度。
(2)利用橫桿練習
練習者距橫桿二米處成推球最后用力預備姿勢。用力推球過桿。要求推球時兩腿充分蹬直至腳踵提起,右肩充分往前送。
(3)利用高樹葉練習
練習者原地成背向最后用力預備姿勢。右腿發力至右臂向前上推出,用手去觸高樹葉。要充分蹬直兩腿及右肩前送。
[示例說明]在中學生的投擲教學中,以上訓練中的專業性案例看上去似乎有些超過中學生的掌握技能的難度。但是我們可以將以上幾種訓練策略提煉出來并加以游戲化,加入教師平時的投擲教學策略中去,形成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以《投擲:畫彩虹》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以情景教學為主線,運用口訣、游戲等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運動興趣,通過學生高昂興趣的激發來帶動學生自由、歡快的活動氣氛,同時讓沉浸在歡樂活動中的學生自覺的學習肩上屈肘、手臂后引、快速揮臂的投擲技術動作。
1.用口訣的精簡化解決技術動作的復雜化
[示例2]筆者在《畫彩虹》一課設計中,投擲口訣操口訣如下:
《投擲口訣操》
1、用力最先要蹬地。蹬地
2、右腳蹬地轉個彎。轉腿
3、轉過彎來要挺髖。挺髖
4、展開胸懷做一次。展胸
5、上體向前要收腹。收腹
6、手上用力肩先動。振肩
7、鼓起身體大力氣。調息
8、出手揮臂一聲“啪”。出手
......
筆者將以上自編操的風格歸為以下幾點:
★通俗易懂 讓學生在互動游戲中了解投擲動作的用力順序。中學生具備一定的背誦能力和模仿能力,筆者為他們編的這套投擲口訣操的口訣,是經過不斷實踐和改進,才最終形成現在的口訣,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容易記憶。
★簡單易學 游戲中,讓學生分解體會蹬地、轉腿、挺髖、展胸、收腹、振肩、調息、出手、撥腕、撥指等單個投擲的技術動作。在學生認識自己身體部位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力以各種造型運動來體現這些技術動作。
★互動有趣 本操采用口訣、節奏口訣以及動作模仿等互動教學方法,而且學生在學中玩,玩中練,學玩結合。
帶學生做自編的投擲口訣操,使學生既能簡單了解投擲動作的一些蹬、轉、挺、揮、撥的技術動作,又能做好充分的伸展活動,簡單有互動的口訣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參與活動的欲望。
2.用游戲互動的趣味化解決教學手段的枯燥化
[示例3]筆者在《畫彩虹》一課設計中,采用了口訣游戲的互動方法來組織七年級學生的投擲教學活動。
這四環節我主要口訣互動法等來組織教學方法。利用之前的那張紙片動手制作紙團當雨滴,引導學生運用肩上屈肘投擲的動作,分成兩組玩下雨游戲,運用口訣互動來增加情景和游戲的氣氛。在教師與學生的口訣互動下,組織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快速揮臂、持輕物投遠等嘗試性練習。
在第五環節中,筆者還采用口訣口令指揮法。例如:練習肩上屈肘時,指揮學生練習是用口訣,讓學生注意肩上屈肘的動作,練習出手高度時,指揮學生是用口訣,讓學生很自然的就會把紙團投出一個相對較高的角度來。對于投擲這一枯燥的活動項目來說,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游戲的氣氛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用體育器材的創新化解決器材種類的局限化
筆者將器材再次開發稱之為創新化。在投擲教學中投擲器材的創新與改變,必將會讓學生突然眼前一亮,同時會將學生的目光與注意力吸引到投擲活動中來。筆者對投擲器材的再開發,開發器材過程如下所示:
一根普通的跳繩加固編織成一個牢固的繩球,再將彩帶系于繩子上,馬上就有了一個新玩意,球體由繩子組成,繩子是軟體材料所以比較安全又便宜,后面系一根彩帶還能呈現出一條彩虹樣子來。
因此,筆者認為:利用器材的再次開發的創新化方法,一條來解決器材種類的局限化問題的捷徑。最主要的是經過筆者的再次開發的創新化方法,還可以有效解決在常態練習課中投擲器材的頻繁使用,都不會容易破損。學生也很是喜歡!
4.用組織活動的有序化解決投擲活動的風險化
筆者面對這一現象,在課堂中采用口訣口令指揮方法來組織活動有序、有效的開展,同時將投擲活動化險為夷,讓學生更喜歡投擲游戲,此方法也可以展現出一種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并且對課堂情境也具有一定鋪墊作用。
中學生的投擲教學過程中,活動的安全性是教師必須事先考慮的前提。投擲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高風險的體育活動,尤其對部分七年級學生來說,不能自控,注意力分散等特點,制約了投擲活動在學生中的普遍性開展。
1.提高教師對投擲專業知識技能的自我學習意識
作為一名專業的體育教師,僅僅局限于一種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在提倡一技多能的專業能力的當下,體育教師更需要在不斷深入專業知識的同時,拓展其他的知識。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它包含的技能項目不僅僅局限于一種項目,因此,教師們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技能,新知識。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有了前提的保障,學生才有可能發揮出優異的成績。對投擲教學而言,首先需要教師認識到自己投擲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對提高投擲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
2.增強教師掌握投擲基本動作技能的功底
體育教師在對體育技能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如果能加強自身的基本技能動作功底,激情的展示,不僅能吸引學生,也能為教學增色不少。
曾經在一次中學生的投擲小沙包的體育課中,筆者拿起小沙包,利用巧妙的投擲技術動作,快速協調的以蹬帶挺、以胸帶肩、以肩帶臂的連貫動作投出一個沙包,沙包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降落在操場的另一頭草坪上,學生當場異口同聲的“哇”起來,這不僅讓學生為之贊嘆,更讓當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增,學生紛紛在自己的領域努力認真的練習起來。
其實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這僅僅就是一個簡單技術動作,但是對于整堂體育課卻引發出不一般的效果,并促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3.加強教師研究性的教學意識
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要不斷“自我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和辨證思維能力,加強方法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原來的“一桶水”成為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從而讓我們的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新的知識技能,這樣可以讓學生學起來不那么枯燥無味;二來也提高了投擲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師成功傳授一項技能的過程中,嘗試透徹的認識教材,分析學生的特點,還要充分的研究自己的教學方法、手段與策略等要素。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又推進了學校體育達標的發展和成績的提高。為了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在體育教育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投擲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嘗試還很膚淺,須不斷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