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宇華
在中國畫各門類中,人物畫是和山水、花鳥并列的大畫種,也是成熟最早的科目。從中國美術史的發展來看,工筆人物的表現在隋唐時期達到成熟。同時期,山水、花鳥獨立成科并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逐漸豐富起來,而且由于內容的需要發展出了比之前更為豐富的藝術觀念和理論、表現形式和方法。寫意人物就是繼工筆人物之后出現的新的表現內容。它在藝術表現上源自書法線條的抽象審美意識以及吳道之“離披點畫,時見缺落”的“疏體”表象手法,并秉持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理論和蘇東坡所提倡的“文人畫”理念,正是在時代風氣以及藝術發展自身演化規律的契機影響下,寫意人物得以發展并成為人物畫的重要表現方式。
傳統的人物畫技法,有“十八描”之稱謂。這些描法涵蓋了工筆、兼工帶寫、大寫意的多種表現和風格,是人物畫發展一千多年的重要成果,是前人對于中國畫人物程式表現的高度總結。就寫意人物來看,唐代以后歷代均有杰出的畫家出現,如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李唐、李公麟,包括后來的顏輝、陳洪綬、黃慎、閔貞、羅聘、蘇長春、任頤等,都對寫意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留下了眾多獨具風格的杰作。
近代以來,東西方文明由于發展進程的差異而呈現西風東漸的趨勢,對于未來之變化產生了重大而又微妙的影響,不管人們意愿如何,不同于以往的歷史脈絡由此展開。在此之前,西方繪畫自明萬歷年間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在傳播中,西方的透視學、解剖學和形式感逐漸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在人物畫領域,形成了本土和西化及中西結合的表現形式,從之后呈現的情形來看,國人還是接受了中西結合的樣式,頗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思,這也是從視覺的角度為即將到來的全方位社會變革做的一個鋪墊吧。
比較傳統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門類,人物畫是最具有革新的可能性的,或者說是最有可能把西方的寫實繪畫進行現實主義轉化的科目。基于改良傳統以及啟蒙和救亡的目的,民國時期,社會著名人士對革新中國畫的思考就已經展開。康有為主張“今宜取歐西寫形之精,以補吾國之短”,陳獨秀說“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因為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采用西洋畫的寫實精神”,蔡元培提倡“采西洋畫布景寫實之佳,描寫石膏物象及田野風景”。最有影響的當屬徐悲鴻力主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同時蔣兆和的《流民圖》則成為這一主張的最佳注腳。的確,從繪畫藝術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的要求看,變革的動力一方面來藝術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來自外來文化的觸動與藝術的融入。

[遼]佚名 采藥圖軸54cm×34.6cm 紙本設色 山西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藏
新中國成立后,基于全新的社會文化生態和現實需要,體現徐悲鴻、蔣兆和藝術理念和表現手法的“徐蔣體系”成為中國藝術院校中國畫寫意人物的教學基礎和主流。雖然全國各地有著地域的差異以及藝術傳統、師資隊伍等方面的不同因素,但在現實主義主題的基點上,以水墨材料運用中國傳統的線條和體現西方藝術解剖學、透視學、構圖學和明暗手法來畫寫意人物這個教學框架是基本-致的。在這一框架下產生的眾多畫家和作品,如湯文選的《婆媳上冬學》、楊之光的《這輩子第一回》、黃胄的《洪荒風雪》、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劉文西的《祖孫四代》、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王子武的《白石老人》等名作,代表了這一時期寫意人物畫的方向和面貌。
由于現實主義人物畫對造型的嚴謹要求,如今絕大部分人物畫家都出自藝術類學院的美術專業。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寫意人物是當今藝術院校中國畫人物專業的必修課和美術學專業的選修課。在大學本科階段屬于難度較高的專業課程,通常設置在中國畫基礎課程和花鳥、山水和工筆人物課程之后,要求通過寫意人物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寫意人物的審美特征,提高賞析能力,并掌握寫意人物的表現技巧。要求學生通過階段性的訓練,能在傳統文化底蘊、筆墨語言、時代特色等方面有較深入的認識與體悟,并在此基礎上繪制出相應的寫生和創意作品。具體來說,寫意人物課堂訓練的目的是通過集中的練習能較為快速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從人物造型、筆墨語言和繪制方法等方面系統性地掌握其要領,為后續的人物畫創作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徐悲鴻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何為“古法之佳者”?其實就是筆墨,具體說就是文人筆墨和文人精神,就是“氣韻生動”,這是超越技法層面的東西,需要畫家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來提高寫意人物畫的境界和品位。這樣一來就賦予中國畫寫意人物畫在西方造型藝術基礎上以深刻豐富的內涵。由于寫意人物在意韻上要求具有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質,在本體語言上要能恰當運用筆法和墨法,在造型上要求具備科學的結構比例、透視關系,所以一方面要向傳統學習,盡可能廣泛涉獵各個時代的各家各派、各種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在對某一件作品進行研究時,要由表及里、由外到內、多層次地觀照,從意境處理、造型特點、形式美感、個性風格、工具材料、構圖章法、筆墨技巧、色彩運用等方面深入了解;與此同時,配合閱讀一些相關的繪畫理論及文學作品、美學著作,力求從理論的角度深層次把握傳統藝術。在實踐上通過臨摹進行體悟,把握傳統寫意人物畫的精神內涵和表現方法。要把學到的傳統轉化為自己藝術語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則要學習西方繪畫中寫實造型的長處,從形似入手,結合速寫手法,漸次由白描到水墨,做到能以形寫神,達到心、手、眼的統一,進而能胸有成竹、意在筆先。這是對于學院教學寫意人物課程的要求和期望。
學院式訓練是隨著教學計劃循序漸進的,作為現代的美術教學體系,顯然有著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優勢。比如學生具有更為開闊的視野、更為全面的綜合知識素養、更便捷的交流學習途徑等等。但就現實的教學情況來看,學院式訓練比之傳統的師徒制或作坊式培養模式,也有它的不足和弊端。具體來說,專業教學計劃是根據教學目的而設定,有各類文化課、體育課和專業課,專業課又分為基礎課、必修課、選修課、創作課、實踐類課程和畢業環節,以美術學專業中國畫課程為例,有中國畫基礎、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寫意人物、中國畫創作等內容,從基礎開始,依次漸修。這樣的課程安排,從科學和合理性角度看,經過本科四年的學習,學生們可以在專業上得到較為全面的提高,具備較為扎實的基本功。但根據教學效果看不容樂觀,主要是課程課時不足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較好地把握,尤其是寫意人物的訓練,與要求有相當的距離。往往當學生有些感受時,課程已經結束了。而傳統的授徒模式雖然費時長,但可以專一而循序漸進,讓學生有更為扎實的基本功。但是這樣又與現代教育的學制產生了矛盾,如何解決藝術教育的這些問題,正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方面。

[清]任伯年 飯石山農像軸130.5cm×55.7cm 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周思聰 山區新路172cm×94cm 紙本設色 1973年
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都與學制有關,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雖然只是中國畫寫意人物教學面臨的困難,但也是牽涉到中國畫其他門類在教學中的綜合性問題。此外,除了美術專業藝考限定在素描、色彩兩個科目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教學思路。近年來,關于素描訓練和中國畫的關系也是談論得比較多的話題,這是個難以界定對錯的題目,論辯雙方都有各自的立場和事例。從現代繪畫教育進入中國以來,素描就是美術院校基本功訓練的重要內容,并涵蓋了所有的繪畫門類,這種思路既與自清末以來國家層面潛意識的西化傾向有關,又與現實中的文藝思想相協調,進而影響到具體的中國畫寫意人物本體語言的表現。我們回看新中國建立以來表達主流意識的寫意人物創作,就可以明顯看到這種教學體系的巨大影響。但我們不應忘記優秀的民族傳統中豐富的表現形式,從上古到近古,既有優美的宗教繪畫,也有眾多的現實題材作品,還有超然的文人畫和廣接地氣的民間美術,以及深含哲理、文筆優美、義理豐贍的眾多繪畫理論。這些古人留下的珍貴文化財富,是應當加以整理后在中國畫教學中充分引用的資源。
從寫意人物發展的現狀來看,隨著文化觀念的開放融通和歷史的進程,傳統的樣式早已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而且會隨著時代的遞進、審美思潮的流變而不斷出現新的形態。雖然多元多樣的作品形態在當代的藝術格局中潮起潮落,但我們應對前進的方向進行選擇和定位,就是在保持民族藝術風格特性的基礎上加強文化自信,拓展中國畫本體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強調繼承和發展,研究現代寫意人物造型法則在教學中的運用,調整目前學院教學中流行的制作式繪畫手法,使之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生動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