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福,金彩麗,張 莉,韓 芳,李雅麗
(定西市人民醫院藥學部,甘肅 定西 743000)
處方是指由注冊的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的、由取得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審核、調配、核對,并作為患者用藥憑證的醫療文書,包括醫療機構病區用藥醫囑單[1],具有法律性、技術性及經濟性[2],是合理用藥的重要環節。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是特殊藥品,醫療機構一定要堅強監管,而提高麻精藥品處方書寫質量是監管的有效手段之一。
經注冊的執業醫師在執業地點取得相應的處方權(包括普通處方權及第二類精神藥品處方權)。醫師在取得處方權后,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本機構執業醫師和藥師進行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使用知識和規范化管理的培訓。執業醫師經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處方權,藥師經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調劑資格。醫師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權后,方可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但不得為自己開具該類藥品處方。
處方前記中的所有項目都要填寫清晰、完整、詳細、真實(處方前記主要包括日期、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住院)病歷號、患者身份證號、代辦人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代辦人身份證號、住址、聯系電話)。患者年齡應當填寫實足年齡,新生兒、嬰幼兒寫日、月齡,必要時要注明體重。住址應填寫詳細完整,應寫為通訊地址,而不應寫為××縣、××鄉(鎮)、黨校、幼兒園等。最常見的問題是把門診(住院)號、科別、性別不寫。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廣大醫師把處方前記中的空格全部填滿且填寫正確。
1)臨床診斷。臨床診斷一定要有,并且要與所開具的藥品適應癥相符。這里的主要問題就是臨床診斷不寫或臨床診斷與藥品說明書中的適應癥不符。如闌尾炎患者要做手術,當天晚上睡不著覺,醫師要開具地西泮片鎮靜催眠,這時候的臨床診斷就不應寫闌尾炎,因為地西泮片不治療闌尾炎,如果臨床診斷為闌尾炎,臨床診斷就與藥品說明書不符。這時臨床診斷應寫“失眠”或第一診斷寫“闌尾炎”,第二診斷寫“失眠”。又如要開具右左匹克隆片,藥品說明書中明確規定該藥治療失眠,所以臨床診斷就必須寫“失眠”。有的醫師臨床診斷寫為焦慮,焦慮有可能伴隨失眠,所以焦慮癥要用右左匹克隆片時,一定要寫第二診斷“失眠”。同理,開具麻醉藥品時,臨床診斷不要寫“××癌”,因為麻醉藥品不治療癌癥,而治療的是疼痛,所以在開具麻醉藥品時,一定要有中度或重度“疼痛”的診斷。
2)正文的書寫。包括藥品名稱、劑型、規格、數量、單位、用法、用量等,好多醫師都書寫不全。此外,藥品的名稱、劑型、規格、數量與具體的用法用量應分開兩行來寫。
如某肺癌患疼痛的者,要開取鹽酸嗎啡緩釋片,處方應書寫為:
鹽酸嗎啡緩釋片 30mg×30片;Sig(用法):30mg po q12h
⑴藥品的名稱,處方中的藥品名稱必須是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并公布的藥品通用名稱。也就是說,是藥品說明書或藥品包裝上的名字,所以該藥品名稱不能寫商品名“美菲康”。
藥品名稱包括劑型,如×××片、×××膠囊,×××丸、×××分散片,如果是注射劑型中的液體劑型,藥品名稱為×××注射液,如果是粉針劑,藥品名稱為注射用×××,所以上述藥品名稱只能寫為“鹽酸嗎啡緩釋片”,不能寫“鹽酸嗎啡片”或“鹽酸嗎啡”,也不能寫“嗎啡緩釋片”。
⑵規格,是指每個最小單位包裝所含的藥物劑量。上述30mg為規格,表示每片鹽酸嗎啡緩釋片的劑量為30mg,30片中的30表示取藥數量,“片”為單位,注意片劑的單位是片,膠囊劑的單位是粒,丸劑的單位為丸,注射劑型的單位為支或瓶等等。
⑶另起一行Sig或用法開頭,表示用法(使用方法)。用法部分包括每次使用劑量、使用方法及頻次,必要時要注明特殊用法,如空腹、飯前、飯中、飯后等等。如上述舉例分析如下:
①30mg表示一次服用一片(30mg)。
②po表示用法為口服,注意,用法一定要寫并要求寫清楚,因為藥品用法有多種,如皮下注射,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肌肉注射等等。
③q12h為用藥頻次,表示每12小時服用一次。注意,控、緩釋劑型的用藥頻次只能用q12h或每12小時一次,不能用bid或一天兩次表示。用藥頻次要寫清楚,每天一次(qd),最好寫為q24h;每天兩次(bid),最好寫為 q12h;每天三次(tid),最好寫為q8h;每兩天一次(q2d),每一周一次(qw)等等。
注意:處方中的用法用量應與藥品說明書相一致,如果有個別病人因疾病需要,用法用量與說明書不一致時,處方醫師必須雙簽字。
最后就是處方劑量的問題。住院患者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為1日常用量,但對于特別加強管制的麻醉藥品,如鹽酸派替啶一張處方只能開一次常用量,僅限于醫療機構內使用。為門診患者開具的處方分兩種情況:有專用病歷的和沒有專用病歷的。對有專用病歷的患者,為其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注射劑每張處方不得超過3日常用量,控、緩釋制劑,每張處方不得超過15日常用量,其他劑型每張處方不得超過7日常用量;沒有專用病歷的患者,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注射劑時每張處方為1次常用量,且必須在醫院內使用(所在科室護士簽字,科室蓋章),控、緩釋制劑,每張處方不得超過7日常用量,其他劑型每張處方不得超過3日常用量。如上述例子中該處方取藥30片,一次一片,一天兩次,30片是15天的量,如果該患者有專用病歷,這張處方就是合適的,否則,就是超量開藥。所以,遇到癌痛患者或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醫師應建議患者辦理專用病歷。
處方后記的主要問題是醫師忘記簽名或簽名與留樣不符。也就是說沒有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資格的醫師冒名開寫處方,藥師在調劑過程中一定要堅強監管。
1)診斷為失眠或睡眠障礙,藥品的用法寫為“一日3次”。診斷為焦慮,藥品的用法卻為“一日1次”,這些用藥頻次與疾病診斷不符。
2)有時患者為了多開藥品,拿不同醫師開具的多張處方取藥,這是不對的。對長期需要服藥的慢病患者,只要醫師注明理由(醫師在處方中注明“慢病患者,需長期用藥等”),一張處方可以取一月的用量。否則,一張處方可以取7日量。
(1)處方書寫必須由同一個人、用同一顏色的筆來書寫。張三寫開頭,李四寫結尾或開頭用鋼筆,后面用圓珠筆書寫,這樣的處方肯定是不規范的。(2)修改處方時必須在涂改處重新簽名并注明修改日期。(3)如果遇上其他特殊情況,藥師認為醫師開具的處方無法調劑而醫師一定要超說明書用藥時,醫師必須雙簽字,以示其對本次開具的處方負責。
麻醉藥品是指連續使用后容易產生身體依賴性,能成癮癖的藥品[3]。精神藥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使之興奮或抑制,連續使用能產生依賴性的藥品[4]。這兩類藥品都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面有很強的鎮痛鎮靜等作用,是醫療上必不可少的藥品,同時不規范地連續使用又易產生依賴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則成為毒品,造成嚴重社會危害。因此,醫療機構一定要加強麻精藥品管理,重視麻精藥品處方書寫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