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經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億元,接近100萬億元大關,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長6.1%;按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一萬美元大關。
在1月17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介紹了2019年全年經濟運行情況,指出:“2019年月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0%-5.3%之間;2019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9%;外資方面,2019年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3.4%,出口增長5%,進口增長1.6%,貨物貿易順差比上年擴大25.4%;利用外資方面,從2019年1~11月份的數據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全年有望超過1300億美元;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實際增長5.8%,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寧吉表示,2019年以來,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主要預期目標任務較好完成。未來,中國經濟穩定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正式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在協議簽署儀式上表示,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有利于全世界。
協議文本包括序言、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九個章節。同時,雙方達成一致,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征關稅的相關承諾,實現加征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
關于知識產權,根據協議,中美雙方在商業秘密保護、專利有效期延長、地理標志等方面達成共識。在技術轉讓方面,協議強調,雙方企業可以自由進入對方市場,并且進行公開、自由的運營;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按照市場原則自愿進行,政府不支持、指導自然人或者企業開展扭曲競爭的,以獲取技術為目的的對外投資。協議提出,中方將擴大自美農產品、能源產品、制成品、服務采購和進口,未來兩年的進口規模,要在2017年基數上增加不少于2000億美元。
中美經貿摩擦中,匯率問題一度是爭議焦點之一。此次簽署的協議中,雙方就匯率問題達成平等互利的共識,并明確了匯率問題上兩國都要平等對待,權利和義務要平等,雙方都要尊重對方貨幣政策自主權等重要原則。在協議中,金融服務章節涉及銀行服務、信用評級服務、電子支付服務等六個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金融服務章節,反映了我國近年來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開放的進展,有利于中美雙方在金融領域加強合作。
2020年1月16日,聯合國發布《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若各種風險得到控制,世界經濟活動在2020年可能會略有好轉,增速有望達到2.5%。
報告指出,受長期貿易爭端影響,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降至2.3%,為十年來最低水平,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達到2.5%,但如果貿易局勢緊張、金融動蕩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可能脫軌。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或將放緩至1.8%。
報告認為,鑒于政策持續的不確定性、疲弱的商業信心和不斷減弱的財政刺激措施,預計202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從2019年的2.2%放緩至1.7%。2020年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預計將從2019年的1.4%小幅攀升至1.6%。盡管存在諸多阻力,東亞仍將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對全球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
報告呼吁采取更加平衡的政策組合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如果過度依賴貨幣政策,不僅不足以恢復經濟增長,還會付出巨大代價。
2020年1月15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0.6%,遠低于2018年的增長1.5%和2017年的增長2.8%,增長勢頭創下過去六年來新低。
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德國國內。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表示,私人消費依然是德國經濟發展的“可靠支柱”。
2019年,德國制造業遭受重創。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協會主席韋爾克認為,造成德國制造業當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經濟疲軟、全球貿易沖突加劇以及汽車業深度轉型。許多下游廠商對此感到不安,因而推遲或停止了投資計劃。
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貿易緊張局勢給德國出口帶來重創。盡管2019年外貿進出口保持增長,但增速與此前幾年相比顯著放緩。數據顯示,經價格調整后,德國2019年出口額和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0.9%和1.9%,低于2018年的2.4%和3.4%。
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表示,過去幾個月,德國商業預期和工業經濟前景有所好轉。盡管如此,工業經濟目前尚未走出衰退,加之國際貿易放緩和中東緊張局勢升級等風險,未來德國經濟是否真的會有所改善仍有待觀察。

日前,由于不滿馬來西亞總理批評印度,印方決定擴大對馬來西亞商品的進口限制。1月16日,馬來西亞官員說,正與印度官員作貿易磋商,以化解兩國關聯棕櫚油等商品的摩擦。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2019年9月批評印度“入侵”克什米爾,致使馬來西亞產棕櫚油遭印度行業組織抵制。馬哈蒂爾拒絕收回批評言論,且在2019年12月指認印度《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歧視”穆斯林。
印度政府多次抗議馬哈蒂爾言論,并于不久前將進口精煉棕櫚油狀態從“自由”改為“限制”。此舉將對馬來西亞造成打擊,因為馬來西亞是印度精煉棕櫚油產品的主要供應國。據悉,印度人偏愛進口棕櫚油,全國進口食用油中,棕櫚油占近62%,排在進口食用油第二的大豆油只占到28%。從數據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進口國,而主要進口來源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尼泊爾。
多家媒體報道,如果馬來西亞與印度的貿易摩擦繼續,印度尼西亞可能從中獲益。一些媒體報道,滿足印度這樣“大體量買家”的需求絕非易事,多方因而呼吁馬來西亞和印度“談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