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周邊外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開創和發展了對我國總體有利的周邊環境。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科學地觀察國際形勢的變化,認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不再是“戰爭與革命”。他認識到,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中國處理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應立足于和平合作,而不是對立對抗,為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打破極左思維,在國際上不再以意識形態劃線,而是從是否符合國家利益的角度發展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外交理念一大歷史性變革。從1978年開始,鄧小平就不再糾結于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差異,開始把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周邊資本主義國家作為中國發展的參照系和學習的對象。淡化意識形態因素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放棄結盟外交,主張在平等基礎上與所有國家進行交往。在確立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的同時,鄧小平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國際政治新秩序的主張。為避免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的領土領海主權糾紛對我國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構成嚴重影響,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思路,產生了重要而又積極的影響。
以鄧小平為新時期中國外交尤其是周邊外交奠定的總基調為出發點,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周邊關系重要性的認識不斷獲得深化與提高。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將推進睦鄰友好、開創周邊和平環境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1989?2002年的13年間,中國外交成就顯著,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國外交為關鍵、以周邊外交為依托、以發展中國家外交為基礎、以多邊外交為舞臺的跨世紀全方位外交新格局。
在黨的十六大以后的十年,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周邊外交的地位明顯上升。2003年8月胡錦濤在駐外使節小型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明確提出“正確處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的關系”。從2002?2012年,我國在周邊的影響力穩步增強,周邊日益成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牢固地緣依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運籌外交全局,突出周邊在我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2013年10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首次專門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表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周邊外交的重視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著眼于和平穩定到立足于合作共贏,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發生的最顯著的改變。
1993年1月,江澤民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對周邊國家,要按照穩定周邊的方針,多做工作,消除疑慮,促進睦鄰友好,力爭以和平協商方式逐步解決某些爭端。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睦鄰友好是我國的一貫主張,對我國同鄰國之間存在的爭議問題,應該著眼于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大局,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解決。2002年十六大報告指出,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2007年十七大報告指出,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2012年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

改革開放初期周邊外交一個場面: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華時參觀武漢歸元禪寺。
上述報告清晰地表現出中國周邊外交理念隨著與周邊國家關系不斷改善而不斷發展的基本脈絡。從1992年到2002年,我國周邊外交的主要任務是消除疑慮、穩定周邊,用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穩定大局。從2002年到2012年,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構成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主要內容。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自2012年開始,遵循親誠惠容理念,通過深化互利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與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共贏發展,成為中國外交新理念的主要方面。
從依照睦鄰、安鄰、富鄰方針發展睦鄰友好,到遵循親誠惠容理念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經歷的一個重大變化。
面對新的國內外形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周邊外交理念注入新內涵。在2013年10月中央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展,也使我國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在實踐過程中,中國政府真誠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積極參與和構建各種合作平臺,為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地區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
倡導新“義利觀”,即從原來更多地強調與周邊國家形成互惠高效合作,到強調互惠的同時“更多惠及周邊”,是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周邊外交理念的一大創新。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明確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有原則、講情義、講道義,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加大對周邊國家的援助力度,明顯提升了我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與周邊國家對我國的信任。
提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發展達到新高峰的重要標志。十八大以來,以中國傳統的天下情懷為出發點,習近平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并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針對周邊外交領域,先后提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構想。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更加明確地指出,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2015年11月,習近平在新加坡演講時指出:“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從周邊先行起步?!睆谋举|而言,周邊命運共同體就是在堅持合作共贏思想指引下,中國與周邊國家齊心協力打造一個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經濟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文化上兼容并包、交流互鑒,安全上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風險共承的共同體。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政府不但借助既有的合作機制,同時主動創建新的合作平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投行”,推動和參與其他多邊合作機制,這些新舉措構建了中國周邊外交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