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中鵬
2019年12月,伊朗總統魯哈尼訪問了日本,這是對當年6月安倍訪伊的回訪,也是時隔19年再有伊朗總統訪日。2019年9月,安倍與魯哈尼還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會晤。然而就在日伊關系快速發展之時,發生了美國擊殺伊朗將軍蘇萊曼尼、伊朗向美國駐伊拉克的軍事基地發射導彈事件,海灣局勢驟然緊張,盡管沒有爆發戰爭,但也折損了日本作為美伊關系“調解人”的面子。不過,美伊矛盾加劇對日伊關系影響不大,安倍為維護日本能源安全繼續在中東奔走,又于2020年1月中旬訪問了沙特、阿聯酋、阿曼。
伊朗是中東能源供應大國,扼守波斯灣咽喉要道霍爾木茲海峽,作為地區軍事大國擁有較強影響力。近年由于美國制裁伊朗,日本大幅壓縮了從伊朗進口能源的份額。但由于石油進口高度依賴中東,日本高度重視波斯灣地緣政治形勢。
在中東國家面前,日本一直以“溫和的西方大國”面目出現。日本與伊朗長期保持友好關系,而伊朗與美國長期處于斷交狀態,無法直接向美進行外交交涉,日本作為美國盟友在美伊之間的“作用”因此凸顯。2019年是日伊建交90周年,日本希望以此為契機在中東局勢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隨著中東局勢日趨緊張,已有日本油輪于2019年6月13日在阿曼灣遇襲。面對維護本國船只航行安全的緊迫任務,在是否參加美國主導的多國“護航聯盟”問題上猶豫再三的日本最終決定,不參加“護航聯盟”,單獨派自衛隊出海。2019年12月2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向中東派遣海上自衛隊。魯哈尼訪日期間,安倍就此尋求伊方諒解,魯哈尼回應:“日方宣布不參加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安全計劃……我方歡迎?!?/p>
但安倍政權與伊朗的眉目傳情仍然面臨掣肘。美國擔心日伊關系深化損害其圍堵伊朗的實效,要求安倍政權必須及時通報有關動向。魯哈尼訪日后,安倍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了電話,介紹了日伊首腦會談的情況,強調日方將與美方保持“密切合作”,繼續以外交方式推動中東局勢緩和。
安倍自認為可以在美伊之間“玩平衡”,但“平衡”能否維系,取決于美伊關系本身的走向和美伊雙方對日本的信任。這顯然勉為其難,因為美國肯定無法放任日本與伊朗發展關系,或多或少會設置“門檻”,甚至必要時踩剎車。伊朗也在試探日本的誠意,既不愿錯過能源需求大客戶,又擔心日本與伊交往的真正目的是幫美國打探虛實。
日本與伊朗發展關系也需考慮中東其他產油國的感受,特別是與伊朗長期激烈較量的沙特。日本自伊能源進口不斷縮減,對沙特和海合會等中東產油國的倚重就會上升。日本與伊朗加強關系無形中向中東其他產油國發出了“腳踩兩只船”的信號,長此以往有可能動搖日本苦心經營的能源安全格局。
海灣地區風云變幻,美國正借口伊朗對其擊殺蘇萊曼尼事件的反應進一步收緊對伊遏制包圍,伊朗也不甘示弱,誓言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美伊角力的不斷發展勢必更多牽動日本的利益,把日本的中東外交推向新的十字路口。
伊朗不會屈服于美國的高壓,會在利用核牌等手段正面硬頂的同時,積極擴大“朋友圈”,日本即是重要對象國之一。為確保自身能源安全,日本不會在對伊政策上完全跟著美國跑,將頂住壓力與伊保持合作,也借此體現外交自主。但這種“自主”不可避免地存在“邊界”,其與伊關系在戰略層面的任何發展都必須得到美國“首肯”。從日伊美三邊關系現狀看,日本將在不觸動美國戰略利益的前提下,不失謹慎地在美伊之間發揮“紐帶”作用。
日本自衛隊赴中東執行任務的艦機將于2020年2月上旬出發,護航范圍僅限于阿曼灣、阿拉伯海北部和曼德海峽東側的公海,不包括霍爾木茲海峽及波斯灣。看來日本做了折中安排,既照顧到伊朗的面子,也刻意避開焦點海域,盡量遠離沖突風險。但日本用護衛艦和巡邏機收集的情報會與美國等國共享,還將向設在巴林的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派遣聯絡官。“騎墻”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