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秒
最近,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洋紛爭有所浮顯。2019年底,印尼方面聲稱發現中國漁船在其主張管轄的納土納群島附近海域從事“非法漁業捕撈”,隨后出動數艘軍艦和戰機在有關海域與中國漁船和執法船只對峙,包括佐科總統在內的印尼政界、軍界、學術界人士及媒體大量發聲,渲染所謂“中、印尼無領土爭端,也沒有海域管轄權主張爭議”的論調。那么,該如何認識這次事件的基本背景呢?
納土納群島在中國的南海斷續線之外,屬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所有,地理上并非南沙群島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印尼兩國就已相互明確“印尼對中國南沙群島無領土要求,中方對納土納群島主權屬于印尼無表示異議,雙方不存在領土主權爭端”。2020年1月中、印尼漁業糾紛發生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再次強調了“中國與印尼不存在領土主權爭議”這一共識。
但如中方一再聲明的,中、印尼對南海部分海域的權益主張存在重疊。有關重疊海域在我國斷續線以內,面積大約4萬平方千米,距中國的曾母暗沙、萬安灘和印尼的納土納群島直線距離分別約為100、170和180海里。因重疊海域漁業資源較豐富,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漁民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制度確立之前便長期在那里從事漁業活動,習慣上稱之為南沙群島的“西南漁場”。因此,中國對該片海域擁有基于持續歷史開發實踐形成并延續至今的歷史性權利。
印尼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逐漸將中國南沙群島西南部、斷續線內部分海域納入其聲稱的專屬經濟區范圍,中、印尼的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問題也由此產生。1980年3月印尼政府發表《關于專屬經濟區的宣言》,1983年10月印尼議會通過《專屬經濟區法案》,宣布印尼專屬經濟區寬度為200海里,明確由海軍負責區內調查和執法。1998年印尼正式對外公布了納土納群島的領海基線基點,并將位于中國南沙群島西南方向的部分海域納入其主張的專屬經濟區范圍。
公開資料顯示,南沙群島西南部海域是漁業資源富集區,加之海底平坦,以細沙和沙泥為主,水淺礁少,很適合海底拖網作業,因此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漁民的傳統漁區。但印尼對中國的這種歷史性權利一直置若罔聞。1995年6月,針對中方提出“愿和印尼為雙方的海上共同邊界線的劃分舉行會談”,印尼時任外長阿拉塔斯稱:“印尼不認為與中國有海上邊界問題”。2010年7月,印尼政府向聯合國秘書長發出照會,指責中國南海斷續線“缺乏國際法基礎”;南沙群島所有島礁“均不能主張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2019年12月底以來,印尼不僅再度聲稱“中國基于長期漁業活動而提出的歷史性主張沒有法律依據”,還首次在官方高層公開表態中呼應2016年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
印尼長期對中國漁民在雙方主張重疊海域的漁業活動進行騷擾,甚至采取抓扣措施,2016年曾抓扣15人,致1人受傷。2015年1月,印尼單方面廢止簽訂僅四個月的《中、印尼漁業協定》,并對建立臨時性漁業管控措施采取消極態度。
印尼建設“全球海洋支點國家”戰略構想的提出也增加了中、印尼海上糾紛的復雜性。該戰略構想是佐科政府2014年10月提出的,旨在發展本國漁業產業,印尼海管力量在其指導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在印尼主張海域從事“非法漁業活動”的外國船只進行打擊。2017月9月印尼向日本發出了建造納土納群島漁業中心的邀請,現已進入第二階段建設。中、印尼關系近年發展順利并富有成果,互利共贏格局不斷增強,正在建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兩國對于“以磋商和談判的和平方式解決在南海的分歧”“在印尼設立漁業合作基地”等擁有重要共同認知和共同利益基礎。2020年是中、印尼建交70周年,兩國有必要向前看,對彼此海上權益主張摩擦及其引發的漁業糾紛加強管控,并重啟漁業協定磋商,不要讓目前紛爭影響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