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志
2019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使其正式成為法律。這份長達1119頁的法案大幅提升了美國的國防支出預算,不僅要求美軍深度進軍太空、網絡等新公域,實現軍力結構的全面重塑,以適應未來大國競爭的需要,還極力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內政橫加干涉,對中美關系發展和國際戰略格局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突出的是長遠戰略競爭,強調美軍要加強武裝部隊的戰備能力建設,特別要加大同科技創新領域的互動與合作,以確保在新型作戰領域的優勢地位。為此,法案除了就常規內容作出預算編列(如授權空軍采購12架F-35戰機、8架F-15EX戰機,同意海軍一次性簽訂兩艘航母的建造合同,加快“福特”級航母的建造進度,批準采購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1艘新護衛艦、2艘兩棲戰艦和3艘無人水面艦艇等裝備),還將重點放在“天軍”和“網軍”等新型領域的建設上。
在太空領域建設方面,法案正式批準美軍成立新的獨立軍種“太空軍”,授權美國太空司令部設立必要的機構和太空系統采購機制,并為太空軍的力量編成、軍備采購、2025財年前預算要求等明確了出臺計劃方案的時限。按照設想,美“太空軍”今后五年預算總計約129億美元,主要功能為“導彈預警、衛星操作、太空控制和太空支持”等。“太空軍”獨立成軍后,將立即配備1.3萬人,爭取一年內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然后再經數年形成“全面作戰能力”,最終確保美國在太空的主導地位。
網絡戰建設方面,此次編列的網絡研發總預算為28億美元,包括近2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和8.43億美元的采購經費,同時確定了網絡戰技術開發的七個重點方向。法案還要求增強國防部的網絡安全戰略和網絡作戰能力,并首次明確授權軍方將信息行動作為一種新型軍事行動加以開展,要求在各軍種設立首席網絡顧問,主要負責與信息行動有關的政策、戰略、計劃、資源、人事、標準、技術發展等事項。這些都是美軍適應網絡空間信息安全環境變化的重大調整改革,將引發“灰色地帶”競爭的加劇。
法案還對其它高新武器研發、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做了設計,如鼓勵國防部和各軍種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擁有高超聲速武器,支持擴大聯合高超聲速過渡辦公室的職權,要求積極推進國防部的人工智能工作,允許聯合人工智能中心采用特殊招聘手段以吸引人才。法案還要求國防部制定5G戰略及實施計劃,并授權撥款2.75億美元用于新的5G信息通信技術研發,以確保“信息建設的安全性和強大的工業基礎”。
《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是在美國政府聲稱反恐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主要任務成為應對“大國競爭挑戰”的背景下出臺的,它進一步證明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防戰略重點都已發生重大變化,美軍當下重點關注的是自己與中俄等大國在頂層戰略和地緣政治上的對抗能力,具體包括中俄核武器和核威懾能力的建設情況、美國在常規武器方面的技術優勢、為抵御中俄等國所采用的混合戰和“灰色區域”戰術能力等。
法案一如既往地將俄羅斯武裝力量列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要求增加對俄壓力,特別是對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期滿作廢所要付出的代價進行充分評估,以更好地約束俄羅斯的核武器力量部署。為了保護歐洲盟友免遭俄“導彈威脅”,法案授權向烏克蘭提供約3億美元安全援助,用于開展“致命防御項目”并研制海岸防御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法案還針對俄政府和武裝部隊實施制裁,例如以“妨礙北約集體安全”為由對土耳其購買俄S-400防空系統實施制裁,禁止美軍向土耳其交付F-35戰斗機。法案附加了《保護歐洲能源安全法》條款,對俄與歐洲之間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合作項目實施制裁,并稱此舉是對俄“擴張主義”和“經濟勒索”的反擊。

2019年12月26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美國《2020財年國際授權法案》答記者問。
法案有很多條款明確針對中國,“中國”一詞出現的頻率多達203次。法案宣稱美國的軍事優勢正面臨來自中國的“新威脅”,美國和盟國應加強在印太地區對抗中國軍事力量的合作,要求國防部修改《中國軍事和安全發展年度報告》,對中國的海外投資及中俄軍事關系進行檢視并提交報告,明確禁止使用軍費預算購買華為公司的產品與服務,以確保美軍網絡設施采購供應鏈的“安全”。法案還制定了多項針對中國企業的不利條款,包括限制采購中國產品,進一步嚴格對中國企業實施出口管制制裁的規定,禁止購買中國無人機,限制從中國國企購買有軌電車和公交車等。法案也要求五角大樓羅列一份與中國軍方有聯系的中國機構和公司名單,用于審批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的赴美簽證申請,以防止美國軍事研究成果“泄露”。
此次法案發出的信號非常強烈,即雖然目前美國共和和民主兩黨斗得不可開交,但在應對大國競爭和遏制中俄問題上態度一致。法案包含的眾多涉華條款都帶有很強的冷戰思維,極力捏造和炒作所謂 “中國間諜威脅”“中國科技威脅”“中國軍事威脅”,污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帶來“債務陷阱”等,印證了中美之間的競爭正在從科技、經貿向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擴展。
法案內容還涉及臺灣、香港、新疆等諸多中國國內問題,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以及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對兩國關系造成更深的損害。例如,包含不少涉臺條款,涵蓋評估“與臺灣關系法”實施情況、強化美臺防務關系等主題,要求美國國防部提高對臺灣防務能力和戰備的支持,持續派遣艦隊“常態性穿越臺灣海峽”,鼓勵美國的盟友伙伴跟進執行穿越行動,擴大美臺聯合訓練,增加對臺軍售和美臺高級別軍事接觸,還要求助臺加強網絡安防能力,聲稱將對中國大陸在臺灣的軍事、經濟、信息、政治等領域影響進行評估。法案表達了對“香港民主自由”的“支持”,在非常細的操作層面指手畫腳、施加壓力,并公然插手新疆事務,抹黑中國在反恐和去極端化方面所作的努力,還指責中國的人權情況。
中美關系發展對于未來國際關系走向具有重大影響意義,必須善加維護。正如習近平主席2019年12月20日應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指出的,“現代經濟和現代技術把世界連成了一體,中美利益更加交融,雙方必須要把握中美合作互利共贏的主流,始終尊重對方國家尊嚴、主權和核心利益,不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中美關系向前發展”。美國必須摒棄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以實際行動維護中美關系大局,而不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