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章穎薇
2019年,在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與國際政經形勢巨變的情況下,臺灣成為中美經貿摩擦的意外“受益者”: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或紛紛下調經濟增長率之際,臺灣卻調升了經濟增長率。盡管如此,臺灣還是出現了不同產業、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民生問題也未有明顯改善。同時兩岸經貿關系發展陷入低潮,臺灣對大陸出口與投資雙雙衰退。2020年,國際政治格局與兩岸關系發展變數依然頗大,臺灣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大,風險也在增大,預計將持續呈現低速平穩增長的態勢。
2019年,中美經貿戰持續升級,日韓經貿摩擦突起,許多國家或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增長率普遍下滑,但臺灣經濟卻“逆勢上揚”,成為中美、日韓經貿摩擦的“受益者”:貿易“轉單效應”明顯,臺對美出口大幅增長,同時外商對島內投資增長明顯,經濟表現超過預期。臺經濟主計部門下半年兩度調高經濟增長率,先調升至2.46%,日前再調升至2.64%,這在亞太地區甚至全球范圍內都非常少見。
對美出口大幅增長與民間投資明顯增加是帶動臺灣經濟穩步增長的重要原因。臺灣整體對外貿易出口小幅衰退,但對美出口卻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大陸等地出口下降對整體出口與經濟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在中美經貿戰升級的背景下,臺當局加大鼓勵臺商返臺投資,民間投資顯著回升。依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統計,到2019年底,共審核“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的企業有302家,獲批投資金額達8242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絕大多數是“臺商返臺投資”,約占90%。其實,所謂的“臺商返臺投資”,并不是真正的臺商在島外的資金匯入臺灣或島外的生產線直接遷移臺灣,而是新的投資項目選擇在島內投資,大多是未來投資計劃。同時,臺當局推動公共投資,包括推出“前瞻建設計劃”與推動城區舊房改造等,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投資。在上述多種因素下,2019年民間投資明顯增加,臺主計部門于2019年11月底將全年民間投資增長率由原估計的5.01%調高為7.61%,創下2014年以來新高。在民間投資增長帶動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上升到1.93個百分點。
在臺灣經濟增長利好的帶動下,臺灣股市創下多項新的歷史紀錄。2019年12月17日,臺股加權指數達12097點,再創12000點的紀錄,成為近30年來新高,全年臺股加權指數上漲23.3%,高居亞洲第一。上市上柜企業市值突破40萬億元,全年新增市值近8萬億元,平均每個股民掙70萬元;外資占市值比例達43.3%,創歷史新紀錄。美國經濟景氣、超大型科技股增長強勁與國際資本市場資金充足等是臺灣股市上揚的重要原因。股市上漲也給投資者帶來回報,許多高科技企業分紅大幅增加,員工的獎金普遍提高。

2019年10月4日,臺灣現代財經基金會在臺北舉辦財經論壇,邀請多位經濟專家學者圍繞“臺灣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趨勢”主題進行交流。
在股市繁榮的同時,房市也呈現持續回升與繁榮景象。依據臺灣內政部門統計,2019年1~10月,建造執照核發量達12萬戶(預計全年將達到14.4萬戶),年增長20%,較2016年低谷時增長超過80%,創下30年來同期新高。房產樓盤交易趨熱,全年房屋移轉棟數預計超過30萬棟,是2016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同時土地交易、商用不動產、工業廠房等交易趨熱,全年土地成交金額首次突破3000億元(3069億),年增長59.8%,是2016年低點時的四倍以上。
盡管2019年臺灣經濟表現超過預期,但是在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與外部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臺灣的外銷訂單、對外貿易及對外投資均出現了衰退,對外經貿格局發生新的變化。
外銷訂單是觀察外部經濟環境變化與外貿出口的重要先行指標。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臺灣的外銷訂單就開始減少,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19年,預計2019年全年衰退5.3%。其中,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45.3億美元,同比衰退6.6%,是連續第13個月負增長。
2019年,臺灣外貿出口在不同市場上表現出明顯差異,最典型的表現是“東衰西盛”“陸降美升”。2019年,臺灣外貿出口總額為3293.4億美元,同比下降1.4%;進口金額2858.5億美元,與2018年幾乎持平。其中,受中美貿易戰外溢的影響,臺灣對外經貿格局發生明顯變化:一方面,對大陸出口衰退明顯,同比衰退4.1%,對大陸市場依賴度下降1.2個百分點,至40.1%;另一方面,對美出口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年增長17.2%,對美市場依賴度回升至14%以上。
2019年,臺灣對外投資、對陸投資雙雙下降,而外商對臺投資卻明顯增加,形成顯著反差。1~10月,臺灣對外投資金額為59.13億美元,同比下降34.05%;對大陸投資32億美元,衰退53.4%,臺商對大陸投資占對境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從最高時2010年的84%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30%以下,但臺商對美投資卻呈現明顯增加態勢。另外,外商對臺投資增加明顯。1~10月,外商對臺投資達98.1億美元,同比增長22.6%,顯示在新的全球經貿格局下,臺灣重新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熱點,其中美國對臺投資布局比較明顯,未來臺美經貿關系走向值得關注。
雖然2019年臺灣經濟總體表現良好,有不少亮點,但產業、行業發展不平衡問題依舊突出,民生問題未有實質性改善,普通民眾依舊對經濟現狀感到不滿。
高科技產業是臺灣經濟的支柱與優勢產業,有較強競爭力,2019年,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行業有較佳表現,是臺灣經濟增長與股市上漲的最大亮點。2019年,臺灣半導體設備投資總額達155.8億美元,超過大陸,躍居全球第一位,是美國投資金額的兩倍。相較半導體行業,臺灣機械、塑膠橡膠與金屬等行業處境相對困難,營業額與出口額普遍衰退。1~9月,以美元計算的機械產品出口衰退8%。
由于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同產業的員工的工資水平也存在明顯差異。1~11月,積成電路、電腦相關產品、辦公機器零組件等出口較佳的行業,員工的平均工資較高,月收入多在7萬元(新臺幣,下同)以上。而在紡織成衣、塑膠橡膠制品、金屬制品、魚畜產品與手工制品等傳統行業或所謂的“蔗民產業”,員工月平均薪資不到5萬元,部分產業員工平均工資在4萬元以下。
受外部經貿摩擦影響,臺灣傳統制造業受到影響,薪資不到5萬元的傳統產業雇傭的員工總數占整體制造業的近六成。盡管臺灣失業率持續維持在3.7%左右的低水平,但不少企業受到外部環境等因素沖擊,經營困難,企業解雇員工與放無薪假現象顯著增加。據臺勞動部門統計,1~11月,臺灣企事業單位解雇案件達189件,解雇員工超過1.5萬人,創七年來新高。同時全年有53家單位放無薪假,涉及員工達3000多人。
2020年,臺灣經濟依然會受到內外環境與政經形勢等多種因素影響,不確定性很大。各種機構大多預測臺灣經濟將繼續呈現中低速平穩增長態勢,增長率在2.5%左右。2020年,中美經貿關系仍是臺灣經濟面臨的最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盡管中美已經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美國對華經貿遏制、對大陸高科技企業的打壓不會停止,中美經貿博弈仍會持續,這對臺灣外貿出口、經濟增長與兩岸經貿關系將帶來重要影響。同時,2020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將有新的發展,臺灣面臨區域經濟整合的壓力也將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