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州市外貿發展相對滯后,要在日益加劇的經濟競爭中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非常有必要對德州市外貿高質量發展問題進行研究。本文介紹了德州市外貿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再此基礎上分析了德州市外貿高質量發展面臨問題的原因,最后從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外貿;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
一、德州市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德州市外貿相對發展滯后,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進出口尤其是出口實現質的提升,必須對外貿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找出問題所在。
1.德州市外貿出口規模較小、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較低
德州市地處山東西部內陸,雖然對外貿易雖然增速較快,2017年增速達16.4%,處全省第三位,但總體而言規模較小,發展滯后。2017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46.76億元,和地處沿海出口額超百億美元的青島、煙臺、濰坊、威海4地市差距較大;和本地區內銷比比重低,2017年前三季度德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僅為1.6%。雖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2017年同比增加2.1個百分點,但僅占10.9%,占比較小。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機電、化工、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2017年出口額分別為79.0億元、32.8億元、21.6億元和18.5億元,分別占出口總額的43.4%、18.0%、11.9%、10.2%。
2.德州外貿企業以民營為主、缺大少強、出口市場以傳統市場為主
德州市有進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有近800家,其中進出口額超過百億美元的2016年有282家,其余出口額較小。這些外貿企業又以民營企業為主,占到了總數的78%,三資企業占比為19%,國企僅占3%。而從出口額來看,2018年上半年,德州市民營企業實現出口65.74億元,占全市出口比重的73.2%,依然是德州市出口增長的主力;三資企業出口20.22億元,占全市出口比重的22.5%;國有企業出口2.99億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4.3%。出口市場主要以香港、歐盟、韓國、美國等傳統市場為主,占達到62.2%,對俄羅斯、東盟、南美洲、澳大利亞和中近東等新興市場出口比重達到37.8%,但增長迅速。
3.外貿人才缺乏
德州市外貿企業不僅以民營企業為主,民營外貿企業數量和進出口額都在70%以上,但是由于這些民營企業大多處于創業階段,對進出口市場的經營和管理缺少全球視角,以銷售為主,對產品國際品牌的創建與維護,對國外銷售渠道的創建和售后服務僅僅處于初始階段;由于外貿比內貿更加復雜,規避外貿風險要求更高。而這些都需要相應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德州市外貿人才儲備不足,高端人才更是難以引進。
二、德州市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面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外貿企業普遍缺乏做大做強意識
外貿企業如果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更難以形成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以面對國際市場的變動,可能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業務量大幅波動,無力形成強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德州市外貿企業普普遍規模不大,除了以創業期的民營企業為主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做大做強意識。
2.德州市外貿企業優勢要素接續不足
由于德州市傳統外貿企業的出口產品的優勢就在于價格優勢,品牌和服務優勢還沒有形成,而價格優勢中又以人工成本價格和環境成本優勢為主,而隨著我國發展理念的轉變,綠色發展對環境要求更加嚴格,原料、能源、資源價格不斷提高,再加上人工價格不斷上升,原來的價格優勢難以保持,而新的優勢要素還沒有形成,對德州市外貿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構成挑戰。
3.政府管理部門缺乏外向經濟思維
雖然德州市搶抓一帶一路的機遇,積極對接東盟取得了成果,但是德州市屬于沿海省區的內陸地區,從歷史上來看經濟外向度一直不高,這也和我國外貿發展是從沿海到內陸擴展一致的。因此政府對外貿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外向經濟思維,外貿管理外向經濟工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缺少把本地經濟納入全球經濟發展中考慮的意識,難以在當前飛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本地區在國際分工中清晰的定位并出臺相應的對策措施。比如以工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導致針對改善外貿發展環境的政策不足;作為省內欠發達地級市財力有限,以往的外貿政策是以獎勵推動企業加大出口,政策刺激效果并不明顯,促進外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乏力;對外貿相關產業尤其是金融產業引進和發展不夠。
三、積極推進德州市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提高對外貿的認識和政策投入。
首先,要在政府規劃中把發展外貿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不被當前內貿為主的貿易結構所局限,加大對本市外貿發展的總體規劃,對本地外企企業發展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提升外貿的相關政策措施的含金量,不斷推動外貿企業做大做強。其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換發展思路,培養外向經濟思維,適應外向工作的需求,進一步優化外貿發展環境,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調研力度,積極引領外貿企業發展,并持之以恒的推進。比如圍繞通關減少通關環節、加快通關速度、減少通關費用等出臺一系列措施;圍繞口退稅進一步降低申報周期,保證退稅政策的具體落實。第三,要順應外貿企業的發展規律,減少外貿管理工作中以進出口總額為外貿管理目標的短期思維,積極推動外貿企業培養新的競爭優勢,推動其順利實現高質量發展。
2.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外貿金融支持體系
首先,要通過調研,盡快制定相關支持外貿企業融資發展的政策意見,激勵銀行和擔保機構創新融資模式,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政策性銀行擴大政策性進出口信貸業務,發揮好政策性銀行的優勢。其次,外貿管理部門要積極與金融部門對接,推動相關金融機構進一步提升服務外貿工作的力度,滿足外貿企業融資和出口多樣性的需求。第三,要加大調研,深入外貿企業了解企業融資方面的困難,對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加大對其融資的支持力度。不能因為暫時資金困難就盲目抽貸、壓貸、緩貸。第四,做好金融風險防控。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推動相關金融部門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優質的信用保險服務,構筑良好的金融生態,降低外貿企業風險。
3.推動外貿企業做大做強。
第一,通過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和金融的支持,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支持原有紡織服裝、輕工工藝品等傳統出口產業和加工貿易運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和技術含量,促進傳統外貿企業的動能轉換提升。其次,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新興外貿產業入駐德州,形成德州市外貿產業新動能。第三,支持外貿企業創建國際自主品牌。在境外開展商標注冊、體系認證和專利注冊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引進相關的培訓服務機構,幫助外貿企業建立起自有品牌。第四,加快引進跨境電子商務、內外貿結合市場等外貿新業態,培育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外貿企業提供通關、物流、退稅、保險等專業化綜合服務。
4.加大外貿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外貿對國際市場,各國相關法律法規等的復合性人才的需求大大高于內貿,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德州市要在外貿政策解讀、市場開發、新業態培育、應對貿易摩擦等方面,要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第一,加強外貿企業人才隊伍的培訓,幫助外貿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而本地區有大量外經貿、外語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儲備,可以經過外貿培訓和實踐成為適合的人才;其次,可以以優越的人才環境,吸引有經驗的外貿人才來德州市發展;第三,也可以成立外貿人才交流的中介組織,以中介組織的形式,掌握更多的外貿人才資源為德州市所用。
作者簡介:
殷吉良,漢族,山東夏津人,大學本科,任職于夏津一中,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夏津第一中學 ?山東 ?德州 ?2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