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華
摘 要:對國內外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實踐分析,其中國外對德國、日本、瑞士等國的工匠精神培育實踐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國內從學校、企業和政府層面對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實踐進行了分析,再次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實踐
一、國外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實踐
區域文化與地理環境的差異致使各國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因此,在工匠精神培方面各國所采取的措施也會存在不同。國外學者對工匠精神的研究歷史悠久,在有關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積累諸多寶貴經驗。以德國、日本等國為代表,其制造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始終維持著高水準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是因為它們擁有精確化的培養模式—精準的培養目標和鮮明的培育特色。它們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參考,下文便對德國、日本、瑞士等國的工匠精神培育實踐進行分析和探討。
“德國制造”耳熟能詳,提起德國人們多會想到結實耐用且高品質的商品,這歸根結底是由于其追求極致、追求的精準和專業的工匠精神。在國際享有如此地位離不開德國工匠的“工匠精神”,他們嚴謹,凡事追求極致。這種工匠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德國雙元制的教育體系。該種雙元教育體系以法律為基礎,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質量高技能的人才發展提供了載體,引導工匠精神的穩步形成?!半p元制”是一種職業培訓模式,主要是指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由兩個場所的培訓。在雙元制體系下,學生可以在校內和企業進行交替學習,體驗不同的學習環境,在校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在企業進行實操練習。該種體系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做中學和學中做緊密結合,更有利于培育學生具有工匠精神品質的形成。另外,德國職業教育中的基本職業精神:一絲不茍、按規程辦事使德國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嚴謹負責的態度,這為德國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礎。此外,德國政府注重用法律來為制造業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堵摪盥殬I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保障法》的先后頒布將工匠精神融于民眾教育,為規范企業職業教育管理、促進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德國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法律和制度基礎。
日本的工匠精神聞名于世,日本工匠更關注細節,更加精益求精,其核心釋義為:傳承、堅守、熱愛、創新?!肮そ尘瘛痹谥T多的日本企業中使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為企業的發展注入鮮活動力。日本的工匠精神以守、破、離為核心,以學徒制為傳承方式。徒弟從師父那里學得手藝,嚴格遵循師父所指定的標準和教導,練就堅實的基本功,達到“守”;在扎實的基本功之上,學徒可以加入自己構想,在此基礎上繼續苦練,并逐步突破傳統局限,從而達到“破”;最后一個階段是通過不斷加強的磨練來脫離原有所學,極大程度的發揮獨創性,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與原有的被授予的風格截然不同,這便是“離”。學徒制不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注重在該種培養過程中將工匠精神進行不間斷的傳承。工匠文化體系為日本工匠精神的培育營造必要的文化氛圍。通過國家認定等方式將工匠精神發揚光大,使工匠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也是日本社會形成了崇尚和尊重工匠精神的良好風氣。
瑞士的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專注于用心打造,對精致的產品有著執著的追求。這種精心打磨、堅定踏實的工匠精神在鐘表的制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三元制的培訓管理方式是瑞士職業教育的鮮明特點,它強調聯邦政府、州政府、專業組織三方協作管理,各司其職,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奠定制度基礎。聯邦政府負責規劃完整的職業教育方向;州政府進行監督;專業組織負責制定職業教育內容并對職業資格進行認證和授予。瑞士的三元制是借鑒了德國的二元制,對人才的培育由培訓中心、企業培訓及職業學校三者共同完成。在該種制度的培訓下,瑞士的技能人才獎通識與專業知識結合,并在企業中進行有效實踐,進而在實操中養成工匠精神。促進資本主義理念發展的新教倫理觀為瑞士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軟環境。這種觀念使瑞士人們崇尚技能人才,也逐漸使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逐步扎根。
二、國內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實踐
國內關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討主要集中在學校、企業、政府三個層面。研究者認為三方合力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并提出在職業教育中、企業踐行社會責任過程中、政府的政策與制度等方面應注重制定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學校層面。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育的主要渠道是工匠精神培養的起點(李進,2016),并且職業教育在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方面肩負重任(程宇,樊超,2016)。多數學者認為通過在院校中優化專業建設、加強課程設置、開展專業化實訓和建立競賽制度等措施使工匠精神貫通與教育體系的多項環節。
企業層面。企業作為技能人才與現實生活的連結應更加重視對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傳遞,營造更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良好氛圍。積極履行行業責任和社會使命(李雯,2016)。具體而言,企業應該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構建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長發展的平臺;建立科學合理評價體系;豐富技能人才激勵機制。
政府層面。縱觀全局,許多學者認為政府需要強化頂層設計,營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戶至上、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職業、尊重技能的良好社會風氣,以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制度保證。同時,應配套相應的法規和激勵措施,強化制度支撐與機構管理,使技能人才的工匠將精神得到社會尊重(王瑞榮,2018)。
三、國內外工匠精神培育啟示與借鑒
基于上述內容,我們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政府與國家的支持和倡導,更離不開本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氛圍等因素的催化,無論是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還是以精細聞名的日本亦或是以鐘表聞名的瑞士。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體系,使其成為一種公眾意識和社會準則,尊重工匠精神的傳統貫穿于各個領域,為社會營造良好的宣揚工匠精神的環境氛圍打下基礎。教育體系于工匠精神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承載工匠精神培育的關鍵平臺,不管是是雙元制、三元制還是師徒制,在培養技能人才專業知識的同時都極度重視人才能力的培養,使人才在實踐中磨煉并精進其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趙晨,付悅,高中華.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內涵、測量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0(07):169-177.
[2]修娜,陸旭東.“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人才途徑研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07):115-116.
[3]聶欣. 傳統手工業企業“百年巧匠”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20.
[4]董雅華,蔣楚楚,劉鐵英,周源源.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0(03):85-90.
[5]仲昭慧.國外應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及啟示[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7(02):49-52.
(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分公司 ? 青島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