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薯是一種高產、抗旱、耐瘠、適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糧食、經濟、飼料及工業原料多用途作物,與谷類作物(小麥、玉米)淀粉相比,甘薯淀粉具有高黏性、口味溫和等優點。其中約45%用于加工淀粉,約40%用于錯峰鮮銷,目前甘薯種植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關鍵詞:甘薯;技術;提高應用
一、技術名稱
民權縣甘薯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二、技術概述
1、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該技術在花園、人和等鄉鎮推廣。
2、提質增效情況
示范區淀粉型甘薯平均畝增淀粉產量約40公斤,每公斤甘薯淀粉市場價按7元計算,每畝新增產值約280元。鮮食型甘薯平均畝增商品薯200公斤,每公斤商品薯市場價按1元計算,每畝新增產值約200元。
三、技術要點
1、甘薯高產優質栽培對土壤的要求
甘薯抗旱、耐瘠薄、適應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高。但要獲得優質、高產、穩產,應選擇溝渠配套、排灌方便、耕層深厚、土壤結構疏松,通氣性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或壤土,無病蟲害,無污染的地塊為首選。
2、施足底肥
甘薯生育期內消耗土壤中的養分較多,應施足底肥,底肥要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一般氮磷鉀比例為1:1:2。一般在冬前深翻地時一次性施入優質有機肥3~4方/畝;春季旋耕起壟前撒施復合肥,中等肥力地塊,施入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0%、10%、20%的硫酸鉀復合肥40-50公斤。針對不同肥力的地塊可適當增減復合肥的用量。
3、起壟覆膜
(1)起壟
甘薯起壟栽培不僅可以增加地上部受光面積;而且使根部的表土層增厚,土質疏松,通氣性增強,地溫提升快,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和薯塊的膨大;還有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
起壟時要做到壟形肥胖,壟溝窄深,壟面平,壟土踏實,壟內無大垡和硬心。一般壟距春薯80~100cm,夏薯60~80cm,壟高25~30cm,壟頂寬15~20cm。
(2)覆膜
覆蓋地膜栽種可起到提高地溫、減少土壤內水分蒸發、防止土壤板結和減輕雜草危害的作用。覆膜栽種可將春薯的栽期提前10~15天,延長生育期,提高產量,地膜覆蓋平均可增產10%~20%,還可改善薯塊的外觀品質。
覆膜栽種形式有栽種后覆膜和覆膜后栽種兩種,覆膜后栽種較為廣泛。一般是在起壟噴施除草劑后覆膜,覆膜后停置幾天提高地溫后栽種。
4、品種選擇
甘薯品種類型豐富,根據用途及生物學特性主要可分為:淀粉型、兼用型、食用型、菜用型、高花青素型、高胡蘿卜素型、食用型紫薯等。
應結合當地的生產條件及多年形成的產業加工特點和市場銷售形式,選擇合適的甘薯優良品種種植。
5、栽種
(1)薯苗選擇
選擇壯苗是甘薯高產栽培的一個重要環節,春薯壯苗的苗齡35~40天,長度20cm 左右,節間5~7個,春薯百株苗重約1.0公斤,夏薯苗約1.5公斤,節間粗短、葉片深綠、莖汁液多,有彈性、無氣生根、無病蟲害。
提倡采用高剪苗,因為髙剪苗不僅可以有效防止或減輕大田甘薯黑斑病、甘薯莖線蟲病的發生,而且髙剪苗栽種后發根返苗快,新生根容易發育成塊根,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
(2)適時早栽
根據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和市場需求適時早栽,一般在距離土壤表層10cm處地溫保持在16℃以上,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即可栽種。
(3)適度密植
適度密植是甘薯高產的保證。一般甘薯的適宜種植密度為春薯3000~3500株/畝,夏薯3500~4000株/畝。鮮食型甘薯可根據品種特性適當加大密度,一般建議4000~4500株/畝。
(4)栽種方法
建議采用倒“7”字栽種法。具體操作步驟為先刨坑,后澆水,待水分滲完后再栽種。栽種時只留頂部2~3片展開葉,其余部分連同葉片全部埋入土中。下部入土深5~7厘米,保持埋入土中的節間呈水平狀,頂部與地面垂直。
6、田間管理
(1)前期管理
從栽種到有效結薯數基本形成為前期。前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全苗,促莖葉早發,早分枝,早結薯。以促為主,但不能肥水猛促,以免造成中期莖葉徒長。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查苗補缺:栽后4~5天進行查苗,發現缺苗立即補栽。
化學除草:甘薯栽種后1~3天(地膜覆蓋田可在覆膜前),土壤墑情良好的情況下噴施50%異丙草胺乳油(防除禾本科雜草與部分闊葉草,草出土后噴藥無效),250克/畝,加水40公斤;如有少量麥茬地塊,50%異丙草胺乳油280克/畝,加水50公斤,可防除未出土的一年生禾本科雜草與部分闊葉草。對已出土的3~5葉禾本科雜草,可噴施精喹禾靈除草。
早追肥、防弱苗:肥地或基肥足的地塊不追,弱苗宜追,穴施尿素5~10公斤/畝;如果基肥不足,距離薯苗基部15cm左右條施適量有機肥和20~30公斤/畝的硫酸鉀復合肥。
除雜草:若甘薯田雜草叢生,勢必會影響紅薯生長,造成減產。在前期化學除草的基礎上,及時采用人工、機械、中耕的方式將田間的雜草防除干凈。
(2)后期管理:
從莖葉生長高峰期至收獲為生長后期,又稱薯塊盛長期。此期以促進薯塊膨大為主,防止莖葉早衰、保持適當的綠葉面積,延長葉片壽命,提高葉片光合效能,促使光合養分向薯塊輸送,加快薯塊膨大和淀粉積累。這階段的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拔除雜草:處暑以后,雜草逐漸進入成熟結籽期,一旦草籽成熟,經風吹落,就會落地、生根、發芽,為防止明年雜草滿地,勢必在今年將雜草在結籽前全部清除掉。
追施裂縫肥:一般處暑至白露這段時間為薯塊膨大黃金期,土表開始出現裂縫,此時根系需要大量養分。為了保證養分的合理供應,防止葉片早衰,應追施裂縫肥。每畝尿素4公斤加硫酸鉀5公斤,兌水100公斤噴霧,或每畝施草木灰水150公斤。
合理化控:甘薯封壟后盡量不要翻蔓,因為翻蔓不僅損傷葉片,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降低養分積累,而且還會造成莖蔓損傷,影響薯塊干物質積累。對于長勢旺的薯田,可以采用打莖尖的方法控旺,或噴施控旺劑進行化控。
抗旱排澇:若出現秋旱,會對薯塊生長造成影響時,應及時澆水抗旱,建議用噴灌,保證薯塊發育對水分的需要,但收獲前半個月應停止澆水。如果遇降雨較多,應及時排水,防治田間積水造成薯塊含水量過高,影響薯塊品質和安全貯藏。
增施葉面肥:為滿足薯塊膨大對養分的需求,8月下旬開始,每間隔10天噴施1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20%的草木灰溶液,每畝可增產10~15%。
防治蟲害:薯塊盛長期易發生卷夜蛾危害,卷葉蛾大量發生時,能吃光植株葉片,故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5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噴藥宜在晴天下午進行,3~5天噴一次,連噴二次。
7、收獲
甘薯沒有嚴格的收獲期,收獲時間通常根據品種特性、用途和銷售途徑確定。商品薯和鮮食用的精品薯收獲時間由銷售時間決定,一般生長期90~120天;淀粉加工用的甘薯,應讓其足夠生長,充分體現品種特性,甘薯在氣溫低于15℃時停止生長,此時應開始收獲。
四、適宜區域
該技術適于民權縣各鄉鎮。
五、注意事項
化學除草、化學控旺時,合理選擇藥劑,嚴格按說明噴施,以免造成藥害,影響甘薯生長。
參考文獻:
袁寶忠,《甘薯栽培技術》,金盾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簡介:
石靜姝,1975年5月出生,女,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城關鎮,任職民權縣農業農村局,大專,主攻優質花生、優質小麥、優質甘薯技術推廣服務。
(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農業農村局 ?河南 ?商丘 ?4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