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照英
摘 要:“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繁榮農村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重要手段。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們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到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總目標。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中“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集體經濟;發展創新;培育
一、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義
1.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
鄧小平在1992年的深圳談話中曾說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內在要求,也是我國人民長期的奮斗目標。中國作為人口的農業大國,想要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農民,只有讓廣大農民群眾富裕起來,農村產業才能興旺,農村才能實現共同富裕,中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說:“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2.發展村集體經濟是發揮“統分結合”優勢的需要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經濟、外商經濟都發展迅速,唯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且村級集體經濟普遍較為貧困,其中糧食主產區、農村偏遠地區及特殊類型地區的村級集體經濟貧困狀況尤為嚴重。
自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到農戶個人之后,出現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逐漸停滯的現象。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我們過分注重“分”的結果。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首先對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改革,并且為了改變以往“出工不出力”的現象,提高生產效率,提出了建立家庭承包經營和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我們也將其概括為“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所謂統分結合是指“宜統則統,宜分則分,通過承包把統和分協調起來,有統有包”;所謂雙層經營是指農戶和集體兩個經營層次。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分”的有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業適合以農戶為單位進行經營;二是以農戶為單元組織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高,監督成本低。
但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制度,那“統”到底有哪些優勢?應該說在改革開放前,我們進行農村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的,尤其是在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醫療衛生、農村教育等方面。這些都屬于集體經濟組織“統”的職能優勢。
3.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需要
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實現產業興旺。通過集體牽頭、農戶參與、企業入駐的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明確主導產業、壯大產業經營規模,解決產業發展中短缺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問題,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產業效益,解決我國農村傳統產業高投入、低產出、抗風險能力弱、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從而實現農村產業興旺。
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打造生態宜居環境。通過集體對鄉村統一規劃、環境統一治理,村民共同參與,解決農村村容村貌較差、衛生設施不完善、保潔機制不健全、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實現農民富、農村美的統一。
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建設文明鄉風。農村社會中,農民的集體意識較弱,集體責任感不強。發展集體經濟,改變農村陋習惡相,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增強群眾的團結意識和集體責任感,從而實現農村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新氣象。
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實現基層有效治理。發展集體經濟,可以提高村集體收入,提升為村民辦事的資本和能力,從而增強村集體威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加群眾的凝聚力,實現黨組織基層工作的有效治理,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發展集體經濟,有助于脫貧攻堅。村集體組織農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留住農村現有勞動力,吸引外出勞動力,有助于解決農村空心化、農戶空巢化問題,激發農村活力。通過發展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擺脫貧困,實現村富民強。
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各村委會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1、村集體經濟底子十分薄弱
村屬集體資源資產少。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荒”出讓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土地承包到戶,林權均山到戶,資產拍賣到戶,屬于村集體的資產、資源很少,出現了分田到戶,集體資產匱乏的現象。基層黨組織無錢辦事現象突出,只能依靠上級撥款或群眾“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方法解決;收入渠道、來源比較單一。村級集體經濟無法跨越信貸籌資門檻,獲得信貸資金支持;因招商引資工作不力,農業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不強,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土地不能規模化流轉,無法從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大。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地理位置、班子成員思想認識及領導水平高低不同程度等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發展潛力也有很大的差異;村集體經濟建設面臨市場風險,村級經營水平和能力與抗風險需要不相適應。由于市場的風險性,導致村集體經濟發展容易虧本,虧損之后很難再次繼續籌資發展。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形式
1.土地流轉下的農民自主模式
農村基層自治組織中很多都是村中的能人。有技術能人、也有社會治理能人。尤其是一些有經濟和管理頭腦的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成員中,一方面他們致富能力比較強,可以通過自身的示范效應、帶動效應以及輻射效應,憑借他們積累的雄厚經濟實力,大力組建具有競爭力的經濟聯合體,能夠更好的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另一方面,他們進入兩委,特別是部分擔任村支兩委主要負責人的農村能人,他們憑借自身的組織和協調優勢,在留住本土農村能人,吸引外來人才方面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能夠為各類人才提供一定的創業平臺,引進項目和資金,加快農民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