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琴 鄭博文
摘 要:科技館作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公共科普基礎設施和科學教育機構,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科技館的觀眾是多樣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地區、不同人有著不同背景的人們也會帶著不同的參觀游覽目的。面對科技館一個很大的需求問題,即科技輔導員們要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他們所接受的科學傳播是滿意的、創新的,不同觀眾應有不同的講解方法和不同層次的講解深度。
關鍵詞:科學傳播;觀眾;科技館;講解方法;傳播途徑
在謀劃“十四五”規劃之年,科技館作為最主要的科普教育機構,在順應社會發展、滿足公眾需求中,應該實現創造性的科學傳播途徑和方法??萍拣^的傳播方式應該有獨特的趣味性與啟發性。它的趣味性應該在于展覽理念與展項設計的深刻性,只有深刻理解自然現象的本質,同時深刻理解人類認知特點,才能夠不使用科學共同體的專業術語與推理方式,形象生動地將自然奧秘和盤托出,獻給觀眾。至于科技館的啟發性在于觀眾通過感官所及的實驗現象,使參觀者理解自然的普遍規律,讓觀眾可以在這里體驗改變物質世界的工具性智慧,同時感悟運用科學技術的思維靈魂,獲得至高的精神享受。要做到公眾可以無障礙進入科學殿堂深處,欣賞人類探究自然的努力,近距離走進科學奧秘,引發對未來的聯想,在參觀者腦海中激發新的智慧,然而在每件展品所涉及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就要依賴于輔導員的介紹以及更先進靈活的多元方法及創新性途徑相結合普惠于觀眾。
如何做好科學傳播的方法:
一、現場科普傳播的方法
(一)對不同年齡段傳播的方法
(1)對學生的講解方法
在科技館的參觀群體中,學生占70%,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是理論、公式以及理論和公式推導出來的結果。而在科技館看到的是現象,是應用了的理論、根據公式計算得到的現象。因此就要把概念、公式與展品的演示現象結合生活現象甚至聯系課標做啟發性、引導性的科普傳播。
(2)普通中年群體的講解方法
對于普通的中年群體比較關注生活現象及社會的發展,所以還是以“氫火箭”為例,通過體驗了解生活中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它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不像煤、石油、天然氣可以直接開采,現今幾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制取得到,如果工程廢氫能回收利用,每年大約可以回收到大約100萬立方米,這個數字相當驚人的。
發展新能源是世界的當務之急,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石油氣均屬不可再生資源,地球上儲存量又很有限,而人類生存又時時刻刻離不開能源,所以必須尋找新的能源。隨著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日益增加,通過生活中實際能源的狀況傳播未來能源的利用情況,從而讓觀眾對新能源在生活中應用的了解
(二)、針對不同的觀眾選取不同的展品,并注意相應傳播途徑
由于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的觀眾,他們的知識面不同,對展品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講解應有區別。對中、小學生講解現象有趣、容易理解的展品;對高中生講解與課堂知識聯系緊密的展品;對成人觀眾講解普及型與生活、工作原理相關聯的展品。應對不同的觀眾普及,但講解的深度和途徑不同,如對中小學生使他們認識到展品的有趣現象和簡單的科學原理,多選擇互動性較強的展品進行輔導,通過互動體驗產生的現象了解展品背后的科學知識啟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對于高中生使他們掌握展品的深層原理,同時給推理出生活中相應的科學知識,對于高中生更喜歡邏輯推理;對于年輕觀眾,應從普及科學知識的角度,進行針對性的方式進行服務,更多的聯系國際上先進的科學去共同探索講解,現在智慧學習是未來科學傳播的重要途徑,可以選擇新技術運用的展品進行講解。
對于老年觀眾,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理解科學的基礎,了解當今社會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大家在學習科學原理的同時,還認識到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采用不同的科學傳播途徑為全體公眾提供多元化、普惠化、平等性、包容性的公共科普服務,讓所有參觀目的不同的觀眾都會大有收獲。
(三)、講解中要重點突出
每件展品說明幾個科學原理,并在生活 、工作中有著實際應用,但觀眾看時并非對所有展品的原理都能一目了然。要想展品要表達的中心內容,要使講解內容重點突出必須在平時注意熟悉展品,了解展品的延伸科學理論和生活中的技術應用。
(四)提高服務質量
科技館輔導員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廣博的知識??萍拣^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館的講解員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講解員,而是科學傳播宣傳者,要積極主動的給觀眾傳播科學知識,在中國14億人口,隨著受教育的普及,文盲幾乎不存在,但科盲還是大有人在,我們要向每一位參觀者普及科學知識,打開科學之門,啟發他們學科學的興趣,是我們的責任。
思想上的認識會促進業務水平的提高。輔導員要隨時捕捉科技動態和科技信息,并熟練掌握與展品相關聯的基礎知識,聯系展品向觀眾普及,使相對滯后的展品與飛速發展的科技緊密相聯。
網絡展示及輔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社會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進行互動是新型在線教育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2020年這個不平凡的寒假期間,在線教育尤其明顯,線下教育由直播、視頻等方式提供學習的種種機會。有利于建設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有利于推動“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網絡教育在飛速發展,那么根據觀眾的學習需求科技館就應該要有創造性的傳播途徑。比如重慶科技館在疫情期間就運用直播、短視頻等新的內容傳播方式進行積極探索和傳播,了解科技館展品相關科普活動的科學知識及疫情預防科普知識都比較受觀眾的歡迎。這樣靜態的傳播方式是遠遠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那該如何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此作出以下建議:
1、網絡多元化主題展示
常設展覽是科技館進行科普教育、傳播科普信息的主要載體,對于不同的觀眾,設計不同主題進行不同的展示手段,大力推廣網絡展示,吸引更廣泛的人群從網絡中走進科技館內來。如在線互聯網視頻互動方式進行菜單式選取通過自己所需求的展項,選取針對經典的特色科普的講解形式進學習,實現真正的網絡科技。
2、發展數字科技館
無論我們如何加強展覽活動和場館服務的建設,科技館場館的容納和服務人數畢竟是有限的,要真正做到向更廣大人群更好的科普教育服務,還需要建設豐富內容具有創新性的數字科技館等先進的擴建手段。數字科技館的建設已上升到一個更大的(網絡空間)、更快(速度)、更強(效果),以趕上技術優勢實體科技館所取代,為發揮更廣泛的科普教育服務功能,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例如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中AR、VR、MR、HR的應用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真實感。重慶科技館的展品“月球彈跳”、“航母艦載戰斗升空體驗”運用了VR虛擬技術后,特別受觀眾的青睞。另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展品中的應用也增加科學傳播的趣味性,對于重慶科技館新啟動的工業之光展區中物聯網在五一開設以來,就有眾多游客慕名參觀了解,對未來人類科技發展有新的認識。
總之,科技館在全民科普這個新時代的背景下,面向多元群體必須采取創造意義的科普傳播新途徑和新模式,為全體公眾提供多元化、普惠化、平等性、包容性的公共科普服務。
參考文獻:
[1]凌紀偉,科技館免費還不夠還需提升服務.新華網人民日報[N],2015年7月13日.
[2]中國網,2019在線教育大數據出爐 教育平臺大數據整理.
[3]曹雨,有關科技館面向多元觀眾做出多元規劃的討論[N],2016年5月.
作者簡介:
魏永琴,女,漢族,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現任重慶科技館館員,主要研究科普傳播方向。
(重慶科技館 ?重慶 ? 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