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萍
摘 要:多麗絲·萊辛的處女作《野草在歌唱》被認為是戰后英國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講述了白人女子瑪麗在非洲殖民地南羅得西亞成長生活和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本文通過對女主人公瑪麗的悲劇命運的描述,無情地揭示了在西方殖民主義的丑惡本質。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類的同情和關愛等道德情感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野草在歌唱》;命運悲劇;愛的缺失;愛的給予
多麗思.萊辛(Doris Lessing),這位堪稱英國文學史上與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齊名的女性作家,她的處女作《野草在唱歌》,通過對故事中的瑪麗命運悲劇的描述,展現了南非殖民統治下的種族歧視和隔離狀況,揭露當代西方社會愛的缺失,人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對抗和隔離,人與人之間沒有同情和憐憫,更沒有熱情和關愛。本文就導致瑪麗悲劇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是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保障,揭示出愛的道德力量。
一、女主人翁瑪麗的悲慘命運
女主人公瑪麗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溫情和關愛的家庭里,麻木的父親,冷漠怨恨的母親,冰冷的家庭氛圍讓幼小的瑪麗生活在孤獨和恐懼之中。她不僅被父母告知不能和其他歐洲裔的白人一起玩耍,更被嚴厲地警告不要和黑人說話和接觸,特殊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陌生的”關系,使瑪麗的人格逐漸被異化。幼年的瑪麗厭惡家,憎恨父親。三十歲之后人們投來異樣的眼光和非議,促使她閃電般地嫁給了農場主迪克,希望過找一個男人結婚來挽救她。然而,婚后的瑪麗并不幸福,他們的結合只是出于一種需要而非愛情。迪克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窮苦農民在兩人的生活中矛盾無處不在:關于農場的問題,關于如何對待黑仆的問題,什么時候生孩子的問題……兩人頻繁地發生爭執。然而黑仆摩西的出現卻改寫了瑪麗的人生。摩西身上散發著的一股她拒絕不了的神秘誘惑力迷住了她的心竅,年近40的瑪麗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被愛的幸福和愛人的沖動。她終于在摩西和迪克之間做出了選擇。但這種美好是以理性的喪失為代價的,一旦理性在現實面前蘇醒,情感便成為災難的源頭。事后的瑪麗因自己的背叛感到愧對摩西, 可是已經晚了, 她的悲劇以被摩西斯殺死而告終。
二、悲劇命運的內因
(一)瑪麗扭曲的人性
瑪麗悲劇的形成與她的性格有著不可分離的影響?,旣惪梢哉f是萊辛所有創作中唯一的“生活缺乏斗爭”的女性?!氨粍映惺堋笔撬愿竦膬群耍疤颖芡丝s”是她隱匿的方式。面對母親痛苦的一生,她將一切歸咎于父親的無能,卻從未想過要幫助母親一起逃脫困境,只是一味地逃避這個不幸的家庭,盡力遺忘那段痛苦的生活。后來,她開始在走上了謀生的道路,并找到了一份十分滿意的工作, 有了獨立生活的經濟實力,她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但是這又違背了她被動的本性,她只會被動地接受,而不會主動地去爭取和反抗。甚至于婚姻,都是為了讓她擺脫被人嘲笑的單身生活。她并不是主動地選擇婚姻,而是被動地被拋入婚姻。從家庭逃入社會,又從社會逃入家庭,瑪麗被動地接受著命運的擺布,她只是機械地重復著常人的生活模式,卻從來不去考慮按照自己喜歡的生活模式生活,她從來沒有主動地思考過自己是誰,自己生存的目標和價值是什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她的被動屈服,使她喪失了生命主體的昂奮,人生被異化,人性遭扭曲,她的悲劇在這里就埋下了伏筆。
(二)瑪麗身上的殖民時代烙印
瑪麗生活在非洲殖民地,是南非的土生白人, 當她面對“黑鬼”時,強烈的種族歧視意識往往使她陷入一種仇恨和敵對的精神狀態。結婚之后的瑪麗發現自己的期望和幻想在那狹小悶熱的房間和到處是黑人的農場里一一破滅。慢慢變得深諳種族歧視之道的瑪麗也開始像大多數的白人雇主一樣, 鞭打和怒罵甚至變相地刁難黑人雇工。然而,摩西的出現,使她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異性的關愛,感受到了一種被愛的幸福和愛人的沖動,她終于在摩西和迪克之間做出了選擇。但白人社會和她受的教育不允許她對黑人奴仆有任何感情糾葛。排斥與渴望的力量在她的內心劇烈地沖突著,對摩西的蔑視、著迷、恐懼、痛恨,讓她精神恍惚,幾近瘋狂。在她與摩西相處的日子里,瑪麗時刻背負著一個沉重的罪孽的十字架,她的人生正經歷著裂變,她的人性已慘遭扭曲。莫名的恐懼、亂夢縈繞的長夜和無法擺脫的妄念折磨得瑪麗疲憊不堪。這些種種都反映了在瑪麗身上的殖民時代烙印。
三、悲劇命運的外因
(一) 家庭因素:父愛的缺失
瑪麗出生在一個被一群黑人工人階級所包圍的白人家庭,父母關系不是很好,經常吵吵鬧鬧。父親是一個下層職員,待人粗暴又經常酗酒,對家庭又不負責任,瑪麗對他充滿了恐懼和厭惡。母親依靠父親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地支撐家庭,父親的無能和不負責任折磨得她骨瘦如柴,一雙亮閃閃的眼睛帶著病態, 最終憔悴而死?,旣惡推涓傅慕涣髋c溝通非常少。母親常年對父親的埋怨以及二人經常的吵架的畫面在瑪麗的心中埋下了陰影。童年的瑪麗從來沒在父親面前撒過嬌。從她有記憶以來,父親就是一副醉醺醺的樣子,從來都不管家務,從來都是讓母親生氣,落淚和埋怨的對象,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對父親就是一種“憎恨”的情緒。而這種憎恨的情緒讓她不能像其他正常的小女孩那樣享受到溫暖的父愛,享受對父親崇拜、依戀的情感。而這種父愛的缺失就導致了她在一生的情感生活中對男人印象的刻板化,導致她對男人的抵制,對愛情的抵制,對性生活的冷漠,對夫妻生活的麻木。
(二)不幸福的婚姻
瑪麗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婚后的瑪麗喪失了自己獨立的經濟來源,生活上的開銷完全靠迪克的農場收入來維持。他們先后養蜂﹑養豬﹑喂吐綬雞﹑養兔子﹑開店鋪,但是由于迪克缺乏精明的頭腦,生意一個個都落空了。他們變得比以前更加貧窮。迪克跟風似的投資帶來的只是一次有一次的失敗,他在農場管理方面的欠缺和經營不善導致生活雪上加霜,和瑪麗的情感越來越疏遠?,旣惖膲粝霃氐灼茰缌恕K木褡兊寐槟?,幾乎陷入了一種幾近瘋狂而絕望的狀態。
(三)黑仆摩西的介入
在瑪麗和迪克的婚姻進入七年之癢時,傭人摩西的介入就像酵素一樣加速了瑪麗和迪克悲劇的進程。摩西,當地土人,形象健壯,渾身充滿力量,意志堅定,能讀書看報,有主見,富有反抗意識,不屈從于瑪麗的皮鞭,同時對瑪麗呵護有加。摩西這一形象的介入剛好滿足了瑪麗對堅強男人渴望的心理,填補了從小就缺失的父愛?,旣惐荒ξ魃砩纤w現的原始的野性之美以及反抗的心態所征服,他的出現,使她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異性的關愛,感受到了一種被愛的幸福和愛人的沖動,因此她開始滋生了對摩西的曖昧心態,一種混雜著對性愛和對父愛渴求的復雜心態。她終于在摩西和迪克之間做出了選擇。但白人社會和她受的教育不允許她對黑人奴仆有任何感情糾葛,而瑪麗的內心依然記得自己是白人的事實, 白人和黑人之間應該永遠有著界限, 白人優于黑人, 黑人的拙劣這些都是瑪麗不能忘掉的。所以在瑪麗內心中,對愛的渴求和對堅實背膀的依賴與當時的倫理道德形成了鮮明的對立。這種內心的痛苦和掙扎讓瑪麗噩夢連連,整日精神恍惚,最終她以悲劇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痛苦而不幸的一生,從而獲得了徹底的解脫。
(四)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在當時,一個白種女人和一個黑種男人發生關系則是一件被視為野獸不如的事情,“白種文化”決不允許白種人——尤其是白種女人和黑人發生什么人與人的關系,不管這種關系是好是壞?,旣悘男∷艿慕逃芯蛷娬{黑人是惡劣、骯臟、落后的代名詞。黑人品性惡劣、手腳不干凈的種族歧視觀念早已牢牢地扎根于她的思想深處, 這種觀念使她本能地對黑人充滿了敵意和戒心。摩西恰似野草一樣以自己強勁的生命力觸動了瑪麗的神經,她逐漸她開始為他身上男性特有的力量感以及沉穩的處事態度所吸引??墒?,這一切和授予她的種族觀念水火不容, 因而,在她與摩西相處的日子里,瑪麗時刻背負著一個沉重的罪孽的十字架, 一方面她渴望來自摩西男性的安慰, 一方面卻又在心里反復地回想自己所受過的教育: 黑人是惡劣的人種, 是骯臟齷齪的。這種矛盾的心態也潛伏了她和摩西感情的危機。事實上,發生在瑪麗和摩西之間、糾纏在黑白之間的這場畸形愛戀在它開始時就已經注定了它的失敗,它始終處在無形的周遭輿論和倫理道德的監控之中。種族歧視的觀念,無疑是導致瑪麗命運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愛的道德力量
(一)愛的缺失
由于殖民地的特殊生活環境,瑪麗從小就生活在不同利益和矛盾的漩渦之中,飽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愛甚至仇恨。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愛的缺失最終把瑪麗 一步步推向了命運的悲劇。在與人交往中,瑪麗永遠都是一種冷漠的態度,與周圍人保持著冷淡的距離。從幼年到成年,瑪麗從開始被動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逐漸轉變為不由自主地制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距離,儼然不知不覺地被異化成為了一臺缺失情感的“機器”。她作為人的自然情感被生活的環境無情地摧毀和壓制了,她不僅失去了健全的人格,也喪失了愛的能力,因此不斷地陷入心靈孤獨。由于愛的缺失,愛的本能被壓抑,愛的能力被摧殘,瑪麗的生活陷入了無法自拔的陷阱?,旣惖谋瘎。钜粚哟蔚亟沂境觯簮鄣娜笔В侨祟惿鐣鞣N危機和悲劇的根源。
(二)愛的給予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則是個人與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是幫助現代人克服孤獨感和解決各種危機的根本途徑。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愛的力量是和平,從不顧理性、成規和榮辱,它能使一切恐懼、震驚和痛苦在身受時化作甜蜜,沒有愛,人無法堅強,因為愛不是一種無足輕重的情感:它是生命的血液,是分離者重新團聚的力量。你若失去這種力量,那將是人生最大的可悲。因為這種愛的力量可以把你從“黑暗之谷”走向“光明大道”;可以使你從死亡中“重生”;可以使你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不低頭;可以點燃你幸福歡樂之光,摧毀你心靈中的悲傷哀痛,讓人們在困惑中重新找回失落的價值追求,恢復對自身的信念。
結論
《野草在歌唱》是一部成功描寫女性內心世界的代表小說,萊辛以女作家的細膩筆觸,進入瑪麗的內心世界,展示給讀者一個人性扭曲,命運悲慘的女性形象。瑪麗的悲劇愛的缺失是瑪麗悲劇人生的內在根源,使她喪失了愛的能力,并一步步將她推向了命運的悲劇。通過對瑪麗命運悲劇的思考,作者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類的同情和關愛等道德情感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同情和關愛的道德力量。在充滿困惑和迷失的現實生活中,人類往往因為愛的缺失走向悲劇,因為愛的磨難而一次次經歷誤解隔閡,但同時也因為愛的堅持和給予而得以守候夢想和希望。人類只有通過對同情、人道和關愛等高尚道德情感的不斷追求,用愛的給予填補愛的缺失,才能慢慢消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隔閡,激起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的道德天性,戰勝生活中的重重危機,構建更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多麗絲·萊辛.一蕾譯.野草在歌唱[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28.
[2] 向麗華.裂變的人生,扭曲的人性——析《野草在歌唱》中瑪麗形象[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18(4):64-66.
[3] 夏瓊.自由的悖論——論多麗絲·萊辛的女性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76-80.
[4] 沈潔玉.走向意識謬誤的深淵——《野草在歌唱》心理層面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221-225.
[5] 張和龍.戰后英國小說[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09.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