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天倫



摘 要:本文對動車組牽引速度傳感器進行失效分析,確定傳感器低電源電壓時浪涌沖擊的影響易出現丟失脈沖現象,并通過可靠性試驗驗證改進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速度傳感器;脈沖丟失;失效
為保證車輛安全運行,動車組設置了大量的傳感器。某型動車組牽引電機非傳動端設置有兩個速度傳感器,分別為牽引變流器及制動控制裝置提供速度信號。
本文針對動車組牽引速度傳感器輸出信號脈沖異常丟失進行研究,以提高速度傳感器的可靠性。
1.速度傳感器原理及失效分析
1.1傳感器原理分析
某型速度傳感器電路由電源處理電路、信號處理電路、霍爾集成芯片組成,等效電路如圖1所示。電源處理電路由瞬間抑制二極管 、防反接二極管、儲能電容、濾波電容和分壓電阻組成。信號處理電路采用運放芯片構成遲滯比較器,運放芯片自身集成推挽輸出電路,并在輸出端口增加浪涌保護和短路保護電路,提高其抗干擾能力。霍爾集成芯片感應測試齒輪旋轉時所產生的磁場變化,并輸出調理后的方波信號。霍爾感應芯片封裝在探頭內部。
速度傳感器設計工作電壓范圍為8V~36V。霍爾感應芯片的工作電壓范圍為4V~30V,為保證霍爾感應芯片在傳感器工作電壓范圍內正常工作,采用分壓電阻R11、R12分壓。當霍爾感應芯片供電低于3.95V時,出現欠壓鎖死狀態,如圖1。
1.2速度傳感器失效模式分析
速度傳感器故障失效模式主要有探頭損傷、電源中斷、引腳焊接松脫、擊穿短路、感應元件或連接導線虛焊/脫焊;電路板保護器件短路或斷路、元器件供電中斷、電器回路絕緣擊穿、元器件虛焊/脫焊、電源不穩定、保護上位機供電電壓低、元器件損傷、電磁干擾;電纜及組件電纜斷線、電纜芯線絕緣破損、信號傳輸鏈中的連接端子或焊盤松動、脫落。
針對上述故障失效模式均可通過以下試驗進行驗證:基本性能測試、絕緣耐壓試驗、高溫試驗、低溫試驗、快速溫變試驗、溫度+振動復合試驗、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電快速脈沖群抗擾度試驗、浪涌抗擾度試驗。
1.3過分相時刻輸出脈沖丟失原因分析
動車組在運行過程中多次記錄滑行。通過車載記錄數據分析,滑行現象均出現在過分相時刻,如圖2所示。故障時刻處于B3、B4級位。制動控制裝置記錄信息,發現故障點的前一個和后一個記錄周期(40ms)速度均正常,滑行時單軸速度比正常速度約低3km/h。
通過車載數據分析表明,故障時刻滿足車輛滑行判據:制動級位在1級~6級時,減速度大于10km/h/s且速度差大于3km/h。故障復現試驗通過在傳感器線-地施加浪涌電壓,同時逐步降低傳感器供電電壓方式進行。在傳感器線-地施加2kV浪涌電壓,電源電壓降至6.5V時,傳感器偶發性出現輸出信號丟失脈沖的現象,且脈沖丟失呈持續低電平狀態,如圖2所示。
注:藍色為傳感器輸出信號,綠色為霍爾感應芯片電壓信號,粉色為浪涌電壓信號。
綜合故障時傳感器輸出信號波形特征及速度傳感器失效模式,分析為浪涌電壓施加瞬間,霍爾感應芯片供電低于3.95V,欠壓鎖死,傳感器輸出信號表現為脈沖丟失。
2.傳感器改進方式
2.1電路結構優化
優化速度傳感器電路,取消霍爾感應芯片前端分壓電阻R11、R12。優化后傳感器等效電路如圖3所示。
2.2試驗驗證
優化后速度傳感器供電范圍可達6V~30V,霍爾感應芯片兩端的電壓為5.5V~29.5V。
優化后速度傳感器進行性能及浪涌抗擾度、高低溫等試驗,傳感器各項指標達到初始技術要求。開展浪涌及低電源電壓復合試驗,傳感器線-地施加2kV浪涌電壓,電源電壓逐步降至6V時,傳感器輸出信號無丟失脈沖的現象,如圖4所示。
3.結論
(1)動車組在過分相時,傳感器在低電源供電時受浪涌沖擊的影響,導致霍爾感應芯片供電不足失效,出現丟失脈沖現象,導致車輛誤報滑行。
(2)取消霍爾感應器件前端分壓電阻,可有效提高傳感器芯片的適應能力,提高產品可靠性。
(3)通過試驗驗證可知,改進速度傳感器與改進前的產品相比,可靠性得到提高,改進方法可行、有效,提高了動車組的可用性。
參考文獻:
[1] 董昱,史佳.基于LKJ數據分析的機車速度傳感器智能故障診斷[J].鐵道學報, 2015, 11: 70―74.
[2] 張明川.CRH2型動車組牽引電機速度傳感器故障的分析[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2018, 3:141-141.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青島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