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摘 要:本文以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奪冠》為例,從一項排球競技項目入手體現了中國女排精神、體育精神,進而展現中國力量由弱至強的發展內核。
關鍵詞:奪冠;女排精神;中國力量
陳可辛導演的新作《奪冠》,很多人觀影時幾度淚奔,感同身受,我的內心也久久不能平靜。中國女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是民族英雄一樣的存在,它承載著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作為一部體育題材電影,它傳遞的精神和力量,已經遠遠超越體育競賽本身。更多的是展現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內核。
1,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力量?
電影開場是42年前,1978年的中國,此時剛剛改革開放。女排國家隊的“魔鬼”總教練袁偉民,用男排的高標準訓練著女排球員。那時,國家和人民還尚未富起來,匱乏的物質、艱苦的條件、單調的生活、嚴苛的教練、超負荷的訓練強度、不斷被突破的體能極限……這一切,都沒有擊垮這群年輕姑娘,她們斗志愈加昂揚,只因為她們有共同的信念:為國爭光。當時的女排,肩負著國家使命——向世界宣揚中華民族的拼搏精神,告訴世界:中國人也可以當世界冠軍!信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信念的本質,是發自內心認可一件事的巨大價值。姑娘們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來;身上磨破了皮肉,勒緊了繼續練;晚上睡不著就練球,除夕夜依舊在練球;訓練受傷也咬牙堅持……女排姑娘們用幾年的辛勤汗水,換來了祖國高光時刻:1981年,在世界杯排球賽上擊敗日本,創下了“中國女排五連冠”的輝煌戰績。攀登高峰,必然要披荊斬浪、過關闖將,這一路必然充滿身心的苦累和挫折。人是有惰性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要想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必須有強大的動力支撐。這種動力,可能是生存需求、是功利心、欲望、私心,也可以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前者是“小我”,后者是“大我”。能源源不斷給人精神力量的,能激發人最大潛能的,能讓人不斷突破極限的,唯有“大我”。
關于人行為的動機,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把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超我的需求,是追尋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是最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頭。正是姑娘們的理想主義和愛國情懷,讓她們擁有了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把排球作為自己青春生命的全部,在她們心中,個人和團隊的成敗,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榮辱。對于排球這樣需要團隊協作的運動,只有“大我”的力量,能大家齊心合力,擰成一股繩。在一個集體里面,沒有我,只有我們。中國女排之所以能夠在國弱民窮的80年代改寫體育歷史,正是由于,女排姑娘們心中有“大我”,把國家尊嚴榮耀放在第一位,才能在那般艱苦的條件下,透支體力,蓄積實力,在世界賽場上,打出漂亮的勝仗。這次奪冠,更成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全方位騰飛的象征。
2、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強大?
作為紀實電影,《奪冠》的情節和結局都毫無懸念,但它走心的人物刻畫、強烈的精神共鳴、深沉的家國情懷,都深深地感染了觀眾。影片重現了三場經典比賽。這三場比賽,可謂里程碑般的存在,標志著中國女排和中國本身都在經歷的不同階段。第一場是1981年世界杯,中國隊VS日本隊,那時,中國急需證明自己,中國女排肩負重任,破釜沉舟,頗有“要么贏、要么死”的勁頭。因為,體育給了中國重回世界舞臺的機會,輸贏事關國家榮辱,中國隊太需要贏了。80年代初,電器在中國還屬于稀缺品。為了看這場比賽,男女老少齊聚擠在老式電視機前,熬夜看直播,心弦緊繃,情緒也隨著賽事的進程大幅波動。中國隊得分,大伙歡呼叫好;中國隊失分,大伙懊惱沮喪。最后,中國隊奪冠,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民眾半夜出街,奔走相告,搖旗打鼓歡慶勝利。那時的女排,打的不僅僅是比賽,更是國家的自信和尊嚴。中國隊拿了冠軍,在場記者采訪中國選手的,寥寥無幾,大部分記者依舊蜂擁著采訪日本選手。只緣于我們的國家實力太弱。正因為如此,這場勝利的意義更加重大。第二場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隊VS美國隊;當時,中國已經開始變強,北京申奧成功,全國人民為之自豪。但中國女排卻在自家主場吃了敗仗。場上有郎平,但彼時她的身份,是美國女排的主教練。美國隊勝利,中國觀眾大罵郎平“叛徒”。但實際上,郎平接受美國排協的邀請,這也是美國對中國的一種肯定。當時的中國,發展迅猛,日漸強大,過往那種急需證明自己的迫切心態,也變得相對平和。中國隊的失敗,眾人失落失望,但已不再把賽事失利上升到國家人民榮辱的高度,甚至不乏把體育賽事當作“游戲”、“娛樂”的人。第三場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隊VS古巴隊。這時的中國已經崛起,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中國女排經歷了幾年的寂寂無聞后,終于重回國際賽場。郎平于2013年臨危受命,成為中國女排主教練。她告訴隊員,“你們就開心地打球”。2016年,萬眾矚目下,她背負巨大的壓力和高期望掛帥出征,帶領新一代女排重奪奧運金牌。35年前,袁偉民教練說:“如果輸掉這場比賽,你們就太丟人了。”35年后的里約奧運會,郎平教練說:“姑娘們,好好享受體育本身”。這是中國體育理念的成長,是基于國家實力和自信的增強,更是由于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這是中華體育精神與時俱進的發展升華,亦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在電影中,郎平說:“一位外國記者曾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么這么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我說,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的價值。”正是因為祖國強大繁盛,有了實力和底氣,民眾和國家的心理素質變得強韌,心態也更加平和。正是有了強盛祖國的后盾,郎平教練才可以鼓勵球員放下沉重的包袱,開心地打球。而拼搏進取苦練,和享受運動本身,并不沖突。心態放松平和,能避免因高壓緊張而發揮失常。如果說,80年代的女排姑娘們,透支身體和精神,用血汗和生命健康爭取到祖國榮耀,是一群偉大的球員,那么,新時代的女排姑娘們,配備有專業的體能師和營養師,合理的安排訓練和個人生活,以平常心拿到冠軍,給祖國增光,她們是一群幸福的人,是一群優秀的人。
3,超越自我,愛拼才會贏!
1981年中國女排拿下首個冠軍,曾讓老一輩無比驕傲振奮;2016年里約奧運中國女排重回巔峰,讓新一代中國人興奮歡呼,尤其是2019年國慶前夕中國女排以全勝戰績衛冕世界杯冠軍,關注度空前。一部電影,重現這段三十幾年悲喜交集的歲月,眾多歷史性的時刻,歷歷在目。如果中國女排不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便不會產生這樣一部電影,去濃墨記載這群體育人走過的路。女排姑娘們的整個青春,所付出的汗水和血淚,很可能掩埋進歷史的洪流,不被世人所知,更不會被銘記。沒有成功的結果,沒有卓然的成績,努力的過程便沒有什么意義——至少,對集體,對國家,對人民,對世界,都沒有意義。成功之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強大的實力,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頂峰的位置,離不開先行者們篳路藍縷開道拓路。在真正變強之前,必然有一段漫長艱辛的歲月。中國女排如此,其他任何領域的事業也如此。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發展變化,前進的道路上,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人生是場馬拉松,到達終點前,任何一次松懈,都可能讓人前功盡棄,而每一次堅持,都促成了最終的凱旋。電影《奪冠》,藝術性、思想性兼具,主題鮮明,敘事流暢,情節感人,升華了女排精神。當代的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精神。
(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