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龍
摘 要:文化與政治、經濟并肩,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從知識經濟、同異質文化、國際商務活動思維、文化安全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了解文化在國際關系中的隱性作用,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在國際上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文化因素;國際關系;同異質文化
引言:文化是國家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史不斷進步而衍生出來的有機系統,主要包括語言、文學、藝術等一切與精神層面相關的因素,是隱藏在國際關系發展中的重要概念,其合理使用有助于化解國際矛盾。
一、知識經濟推動國家多元化發展
知識經濟是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理念下延伸出來的新概念,是指以知識為主體的經濟發展,并已悄然滲入到國際關系研究中。目前,人力資源是國家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而知識是人力資源中的重要內容,文化教育、技術研發等都需要知識經濟的扶持。有專家指出:21世紀是知識化時代,社會發展、經濟建設都朝著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各種數字符號和信息流構成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絡,知識經濟一體化成為國家多元化發展的主導。但是,在應用知識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文化侵略”。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后期,西方國家不斷向我國宣揚其價值觀、世界觀,在學習其優秀思想的同時,難免會過于“西方化”,完成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和平演變”[1]。然而我國政府堅持民族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向青少年弘揚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使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團結一心等優秀的美德在國民心中扎根,在國際交往中建立清晰而牢固的自我認同和民族認同,提高本民族人格的獨立性,最大限度的發揮知識經濟在國家多元化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二、同異質文化交匯融合互利共生
經濟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與文化因素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而其中的同質文化與異質文化相輔相成,起到化解國際沖突、團結國家凝聚力、潤滑國與國關系的作用。國家和國家之間應該定期開展對話,增強多邊國際合作,在充分了解自身文化基礎的同時,也要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最大限度上給予不同國家以尊重和寬容,有助于確保人類基本的生存權益,在保護自然環境、政治民主化方面也具有積極影響。另外,在積極研究同質文化因素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異質文化的使用。異質文化不僅代表著沖突和矛盾,合理使用也有助于國際關系的融合。異質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每個國家因自然環境、地質地貌、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這種象征不僅代表著民族凝聚力,同時也為排斥異質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國家應該利用不同文化的差異進行取長補短,確保同異質文化的交匯融合、互利共生。
三、文化因素創新國際商務活動思維
在國際關系研究中,不僅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還需要具有創新性的國際商務活動思維。東西方文化中的同異質差距會直接體現在國際關系中,稍有不慎就會形成商業沖突,而文化因素是緩解該沖突的有效措施。國家在進行國際關系溝通中,應該預先了解對方所處的文化環境,結合適當的管理手段,將國際商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降到最低,鞏固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主動權,發揮企業員工的潛力和價值。東方國家的國際商務活動思維是“曲線思維”,而西方國家多數為“直線思維”,二者各有千秋,要想在國際交往中達到思維上的協調統一,需要選擇“直線思維”中簡單直接達到目的的優勢,摒棄視野局限、缺乏耐心的劣勢;選擇“曲線思維”中形象定性思維的優點,摒棄復雜多變的缺點,將二者有機結合,在堅定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文化價值觀,提高國家的市場占有率,構筑和諧的國際關系。
四、文化安全鞏固國際關系基礎
從傳統理念對國家安全進行解讀,主要是指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綜合安全”的概念被提出,文化安全作為和平的象征受到國際政治者的關注,是對傳統國家安全內容的深化與改革。在審視國際關系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可能危害國家領土安全的因素,還要分析文化精神領域造成的影響,確保國家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不受其同化與控制,保持本國意識形態的獨立性和文化特征的鮮明性[2]。例如,法國政府在接受英國文化的同時,不遺余力的捍衛法語的純潔性,追本溯源、堅持本心。中國政府積極學習西方優秀的經濟文化,取長補短的同時,在全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提高漢語在國家語言中的地位,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毫不動搖。由此可見,文化安全意識的覺醒與國家發展有直接關系,有助于捍衛國家權利的自主性,是國際關系和諧發展的基礎。
結論:綜上所述,國際關系的持續穩定發展需要文化因素的推動與潤滑。有關部門在國際關系的研究中,應積極傳承和創新我國優秀的文化,對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穩固國家地位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潘曄,肖陳望.試論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J].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研究,2019(02):107-119.
[2]巴殿君,全金姬,單天雷.建構主義視角下新型國際關系文化的構建[J].新視野,2020(01):116-122.
(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