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平



摘要:《浮士德》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而《圍城》被稱為“新學者”,這兩本書都展示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時代和國家的不同,都各有自己的特點。本文簡要分析比較浮士德和方鴻漸的人物形象。
關鍵詞:浮士德;圍城;知識分子形象
《浮士德》通過描述克制自我和勇于實踐的追求過程,展示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獨特精神特征。歌德用浮士德的形象來解釋現代知識分子應該追求什么,以及現代知識分子是什么。《圍城》是一部幽默而激動人心的小說,以高級知識分子的病態和不尋常的生活為基礎,以幽默和諷刺的筆觸深刻批評和揭露了一群新知識分子。作者不僅生動地闡釋了這些知識分子在當時社會政治環境中的丑陋狀態,而且精心細致地描繪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各種生活形態,內部反思的社會意義和價值。錢鐘書在序言中說:“在本書中,我想寫一些現代中國社會的某些部分和人民。在寫這種人時,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本性。”這類人物是當時社會的病態,使《圍城》一書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深厚的社會價值和探索意義。
一、《浮士德》與《圍城》簡介
歌德是一位偉大的德國作家、思想家、詩人和哲學家。被譽為現代圣經的《浮士德》,是一部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不分幕,25場,第二部分是5幕27場。整部劇中沒有一致的故事情節,以浮士德的思想的發展和變化為線索。《浮士德》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以德國民間文學藝術為主題,對當時的德國和歐洲社會進行探索,并融合現實主義和浪漫詩意的戲劇。《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特的諷刺小說,在20世紀40年代被稱為“新學者”。作者錢鐘書出生于江蘇省,于1933年從清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畢業,主修英語和法語,1944年開始寫《圍城》,并于1946年完成。在《圍城》出版的序言中,他曾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我想寫現代的某個部分,一個特定類型的人物。”如果看小說的內容,會發現作者在刻意表現現代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面孔,通過主角方鴻漸與幾個女人的情感和婚姻糾葛,具有諷刺意味地描繪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空虛與猶豫。“圍城”一詞從小說人物的口中解釋了其含義: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們想沖進來,城里的人們想逃脫。
二、《圍城》中知識分子形象的特征
正如錢鐘書在《圍城》的序言中提到的那樣,“從他熟悉的社會階層,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時代取材”,對知識分子的人性做出了很多解釋,并以一個舊中國知識分子為樣本,呈現了當時病態知識分子的形象。
(一)貪慕虛榮之疾
“哲人”禇慎明給外國哲學家寫的三四十篇書信,僅僅因為給伯格森的信被退回,就感到難過。第二是知識分子對物質財產的貪婪和虛榮。抗日戰爭爆發后,許多人不得不逃離家鄉。出乎意料的是,最初的罪惡戰爭為這些文學人物吹噓虛構的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日本人從未想過:“占領了許多烏托邦產業,燒毀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屋,摧毀了許多單相思的戀愛關系。”
(二)不學無術之痼
“一種很難長期治愈的疾病”是指痼。這些病態知識分子的文化劣勢就像一種慢性病,很難治愈。這些知識分子深知文化知識是生命的資本,因此他們通過偽裝和欺騙在文化世界中生存。這本小說充滿了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所謂的專家、學者、名人和醫生,其中有許多像高松年這樣的受人尊敬的教授。他們通過耍花招,裝作文學家、化學家。不學無術之痼首先出現在所謂的“教授和學者”中,《圍城》中三閭大學的教授和講師是另一個無知又不熟練的團體。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并不專注于教育和學術研究,而是專注于研究形成派系和陰謀。高松年懷疑方鴻漸知道了汪太太和自己的“桃色事件”,利用職權擠走方鴻漸。在海外學生中也反映出不學無術之痼。蘇文紈是在法國留學并學成歸國的女博士,方鴻漸不經意間透露,想以蘇的名義進行工作,但被撤職的蘇文紈仍然拒絕了這項工作。后來,她嫁給了曹元朗,后者寫了一部令人不快的歪曲詩。這再次證明她對詩歌的欣賞能力不足,該海外學生團體的文憑“僅充當亞當夏娃的葉子,可以掩飾羞恥和丑陋。一小張紙可以掩蓋一個人的空虛、愚昧和寡陋”。
(三)崇洋媚外之癥
崇洋媚外之癥幾乎是20世紀知識分子苦難中的常見疾病。在《儒林外史》中,“萬般皆下品,唯有科舉高”,在《圍城》中,“萬般皆低賤,唯有留洋貴”。作者從方鴻漸說:“從未加入進士的人們終生都會為之感到遺憾,無論其年齡如何。出國就可以擺脫自卑心理。”本質上,不發達的民族是崇洋媚外根源,在《圍城》中,描繪了許多留學外國的學生,例如方鴻漸、趙辛楣和蘇文紈,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他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在國外的地位,并始終將他們視為國際學生,過分相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更圓”。中英文結合的說話方式是這些留洋學生崇洋媚外的另一個體現。例如,在小說中,在一家外國銀行工作的張先生喜歡被稱為吉米(Jimmy),喜歡隨時隨地講流利的英語。小說所介紹的知識分子是當時的社會文化精英,受到傳統文化的啟發,學習中西文化,替代舊文化,在中西文化沖突中進行創新和融合。但是在動蕩時期,現狀粉碎了知識分子的榮耀和驕傲。從某種角度來看,當前形勢的重大變化和生活困難也使知識分子成為“惡棍”。“一個病態的社會更加徹底地削弱了文化群體的性格。當時,知識分子整體上膽怯,無能,浪費,無知和受到外國人的稱贊,只是為了生存。”
三、浮士德形象再認識
歌德在詩歌《浮士德》中繪制了數百個角色,其中浮士德和莫非斯特貫穿整部戲,最豐富的角色是浮士德。浮士德在工作中也有豐富的意義。因此,對浮士德的形象的研究正變得越來越多。評論家、中外作家和讀者自作品發表以來都對浮士德的形象有許多獨特而深刻的見解,浮士德的形象從現代知識分子的角度理解的。在西方,要理解浮士德的形象,有“代表人類理論”“超人理論”“人類代表說”“德國民族精神象征主義”“現代歐洲理論”幾個典型的觀點,海涅在《論浪漫派》(1836年)中指出:“德國人本身是博斯博士和博物學家的博學多”,浮士德在尼采看來是“超人”的形象。《西方的沒落》的作者是斯賓格勒,他認為浮士德是“現代歐洲人”布爾喬爾的典范,象征著資本主義時代,現代研究歌德的專家以托馬斯·曼和多倫多較著名,他們認為浮士德是雙重形象。“歌德是全人類的代表”是匈牙利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盧卡克斯認為的,學者們認為浮士德是“真實的”。有人認為浮士德是冒險家、無情的罪犯、資產階級和地主。在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在借鑒西方觀點的基礎上,為浮士德的形象賦予了新的含義。著名詩人馮智用《易經》的一句話總結了浮士德的一生,他的短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他看來,浮士德是一種自我完善的形象。《外國文學史》(第二卷)中,認為浮士德不僅是作者自傳的人物形象,是整個人類的代表,而且是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上升時期的藝術典范,《外國文學史》(修訂本鄭克洛主編),認為浮士德的形象具有多種含義。它既是“現代西歐先進知識分子的象征,尤其是德國知識分子的理想象征”,又是“歌德的化身”。四川大學的揚·恩恩教授認為,浮士德是“人類的好代表”,“這也是人類活潑精神和新興資產階級巨人形象的象征。”進入21世紀,揚·恩恩教授為浮士德的形象賦予了新的含義。他說,浮士德的精神很有價值,而《浮士德》這本書是不朽的,因為它從“自我完善”和“仁慈”兩方面全面,辯證地展示了英雄的性格。筆者認為浮士德是典型的現代知識分子。浮士德體現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征:勇于實踐和自我克制。這種精神是區分傳統知識分子和現代知識分子的重要標志。
四、知識分子定義
(一)西方概念
“知識分子”一詞根據西方標準有特殊含義,通常并不指所有具有“知識”的人。首先,有知識的人必須是專門研究特定知識和技能的人,他可以是任何行業的腦力工作者,包括牧師、新聞工作者、律師、藝術家、作家、科學家,但從專業角度而言,如果他的興趣僅限于此,則沒有資格成為“知識分子”。西方學術界普遍認為,知識分子“除了致力于專業工作外,還必須深切關注世界上所有涉及國家,社會,甚至公共利益的問題。相反,這種關心必須超越個人(指出‘知識分子實際上具有宗教承諾的精神,因為除了個人利益之外,個人還屬于一小群人)。”
(二)我國界定
古代中國沒有真正的現代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的原型“士”在四類(士、農、商、工)中排名第一。孔子說“學者專于道”,并規定“士”是基本價值觀的維護者。“士”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前身,更不用說獨立階級了,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知識分子誕生時經歷了一系列痛苦而無奈的現代化進程,例如外國勢力的入侵和國家的自救。從父權制的瓦解到現代國家的建立,從廢除科舉制度到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這一系列具體的現代化實踐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表現出中國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知識分子發揮了核心作用,知識分子自己意識到了這一變化,將其投射在整個社會上,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五、浮士德與方鴻漸的比較
(一)共同點
他們在哲學層面都反映了生活困境和文明危機。在經歷了婚姻的悲劇、愛情的悲劇、知識性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和職業的悲劇之后,浮士德不斷地追求,掙扎并不斷地從一個被圍困的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體現了他的奮斗和追求,失望和無助,以及對日常生活困難和生存的影響的哲學思考。而且,從人物形象的角度來看,方鴻漸和浮士德兩者都有人類的弱點,都不是高大的完美人物。如方鴻漸的無能和膽怯,以及浮士德對享受的渴望。方鴻漸獲得了假博士學位,回到中國后,他照顧岳父,并進入“點金銀行”臨時工作。后來與趙辛楣一起進入了職業圍城——三閭大學,在煙霧彌漫的三閭大學,他受到擠壓和歧視,他的職業生涯沒有成功,他逃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后,他和孫柔嘉進入了婚姻。在家庭生活中,最后他出于各種原因與孫柔嘉離婚,并擺脫了婚姻的圍城。浮士德和方鴻漸都是悲劇人物,似乎已經克服了困境,但他們仍然無法擺脫困境;想克服危機,但永遠都擺脫不了危機,想擺脫圍城,但是生活無處不在圍城。
(二)不同點
《浮士德》使用一種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方法來創作角色。通過浮士德和魔鬼墨菲斯托·費雷斯大賽展示浮士德的形象。作為社會觀點和資產階級統治精神的浮士德寫照,通過魔鬼墨菲斯托·費雷斯和浮士德之間的斗爭,描繪歐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尋求并探索了人類的幸福之家。它涵蓋了許多一般的生活經歷和相同的生活經歷,它表明了人類正在發現自我的過程。正如宗白華所說:“浮士德是對其他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生活的整體反映。”浮士德精神探索了人類生活的所有奧秘和最高境界。同時,方鴻漸以三閭大學的陰謀、虛偽、相互陰謀、各種生活丑陋和家庭矛盾為代表,介紹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現狀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用于嘲諷這個世界充滿幽默和冷眼。一方面,方鴻漸軟弱又無用;但另一方面,他又有知識分子的誠實、進取心和友善的一面;他必須依靠家人,但他不喜歡家人;他受到歐洲新思想的影響,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他的內心。《浮士德》在資產階級興起時表明了人類的追求,而《圍城》則是通過方鴻漸,批評了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領土上的腐敗以及中國古老的教育文化。
六、結語
綜上所述,薩義德所倡導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與浮士德的自我克制精神是一致的。浮士德的自我否定是對自己施加批判意識和理性批判精神的結果。因此,現代知識分子的重要標志是這種自我克制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歌德用浮士德的形象來解釋現代知識分子是什么以及他們應該追求什么的主要問題。《圍城》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意義和實踐教育意義在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進步和啟蒙中起著重要作用。和平時期的現代知識分子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更高的文學成就,更多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并從事側重于精神工作的工作。由現代知識分子通過解釋《圍城》中舊知識分子的病態形象并分析主客觀因素來建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希望這將有助于促進實現國民議會的現代化目標。
參考文獻:
〔1〕翟豪杰.浮士德形象芻議[J].文學教育(下),2020 (08):16-17.
〔2〕許建武.《浮士德》的知識悲劇分析[J].戲劇之家, 2019(22):226-227.
〔3〕劉秀麗.學院知識分子的精神荒蕪與道德堅守——從《圍城》到《應物兄》[J].當代文壇,2019(04):90-95.
〔4〕胡麗瓊.《圍城》作為來華留學生自主學習中國文化輔助讀物的導讀設計[D].廈門:廈門大學,2019.
〔5〕黃莉,竺建新.論錢鐘書小說《圍城》中的動物隱喻書寫[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02): 89-97.
〔6〕何冰冰.《圍城》女性主義批評的歷史演變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
〔7〕李麗榮.知識分子們的百態世相——再讀《圍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7):191-192.
〔8〕馬驍.《圍城》中的三個“解構者”——探析《圍城》中的人物及其創作者對創作意圖的解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4):92-96.
〔9〕王雅妮.《浮士德》與《圍城》中知識分子形象比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