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萍 李洪芹 張玉金
摘 要:本文在對高校工會充分認識建設“互聯網+工會”的必要性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服務平臺的建設、“互聯網+工會”服務內容的創新以及加強“互聯網+工會”隊伍建設方面充分發揮作用的方法和建議,指出了“互聯網+工會”建設必將創新工會服務模式,提升高校教職工的滿意度,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工會;互聯網+工會;服務平臺;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同年7月黨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意見中也提出了這一要求。近幾年,全國各行各業都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廣泛推廣“互聯網+”這種創新的工作手段。高校工會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正在有效地進行“互聯網+工會”建設工作,為打造線上線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群團工作新格局而奮斗。目前,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研究成果還很少,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研究勢在必行。
一、高校工會充分認識建設“互聯網+工會”的必要性
本文通過對部分高校教職工的訪談,對高校工會充分認識建設“互聯網+工會”的必要性進行了調研。高校工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是高校重要的組織之一。它的根本任務是自覺履行工會“維護、建設、參與、教育”的職能,全力組織廣大教職工積極投身到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在加強高校和教職工之間的溝通方面起到重要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工會組織具有政治性、群眾性和先進性,這是黨組織和廣大教職工對高校工會的要求,也是“互聯網 +”時期工會服務創新的行動指南。
“互聯網+工會”是高校工會以互聯網為載體,把傳統工會工作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為教職工會員提供高效便捷線上服務的工作平臺。目前,高校工會在發展“互聯網+”方面存在著認識不足,信息化的總體水平比較低。簡單地認為“互聯網+工會”建設就是工會網站建設,因此,這方面缺少信息化建設。雖然,高校工會干部隊伍較為穩定,其對傳統的工會信息傳播方式,工會的工作性質非常熟悉,但是缺少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思維,導致在“互聯網+工會”發展過程中進度比較緩慢。
在“互聯網+”時期,黨中央對高校工會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職工對工會創新服務有了新的期盼。面對新形勢,高校工會應積極創新、開拓進取,將傳統的工會工作模式和“互聯網+”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想方設法把教職工凝聚起來,不斷提升高校教職工的滿意度,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方法和建議
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分析,結合對部分高校教職工的訪談,提出了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幾點建議。
(1)高效建設“互聯網+工會”的服務平臺
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的建設時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互聯網+工會”服務平臺。通過微信和移動客戶端應用程序等,實現高校工會組織與廣大教職工之間進行線上交流互動與快速信息傳遞,提高高校工會工作效率。要及時在工會服務平臺向教職工展示、推送有關服務項目,維護更新有關信息,切實增強服務平臺的實用性和便利性。
(2)盡力完善“互聯網+工會”創新服務內容
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時期,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互聯網+工會”服務平臺,完善高校工會的創新服務內容。高校工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教職工的民主權利,鼓勵教職工積極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工作,因此,在“互聯網+工會”的創新服務內容中,應突出民主監督和維權內容,不僅要注重信息的傳播,而且要注重聽取高校教職工的意見。為了方便廣大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與監督,可以提供線上意見征集信箱,利用網絡服務平臺建立民意訴求與回應機制,暢通職工訴求渠道,積極引領和支持教職工增強民主意識,讓高校教職工參與到工會工作中來。
高校工會要積極引導教職工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和以德修身,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業務水平,在工作中做到教書育人。因此,在“互聯網+工會”的創新服務內容中,要定期開展師德師風的主題活動,并且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利用已搭建好的服務平臺開展在線課堂教學,如師德師風、插花、烘焙、攝影、書畫、健身操等,真正滿足廣大教職工的生活需求,豐富教職工的業余生活。利用教學和科研論壇、婚戀交友和生活服務等,進行線上互動交流,加強教職員工之間的信息交流,增加同事間的感情。通過工會的各項工作把教職工凝聚起來,不斷激發教職工的創新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3)加強“互聯網+工會”隊伍建設
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的建設時期,必須建立一支既掌握互聯網知識和技術,又熟悉工會業務的工會干部隊伍,它是建設“互聯網+工會”的關鍵。高校工會干部要加強互聯網知識和技術的學習,提高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工會工作的業務能力,開拓思路,充分利用“互聯網+工會”服務平臺的優勢,創新高校工會的服務內容,不斷增強工會工作的有效性。
三、總結
對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研究,目的是促進高校工會積極順應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的各種方法與工具,建設功能完善的“互聯網+工會”的服務平臺,不斷創新高校工會的服務內容,培養一支既掌握互聯網知識,又熟悉高校工會業務的干部隊伍,加快實現高校工會的信息化建設。
高校工會要利用好“互聯網+工會”服務平臺,在關心人、理解人、服務人、幫助人和團結人方面做得更好,使高校教職工真正感受到工會的“教工之家”的溫暖,增強教職工對學校認同感和歸屬感,讓高校工會工作更高效,更有活力,更好地為廣大教職工服務。對高校工會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研究對于高校工會創新工會服務內容,更好地履行工會職責,提升工會工作效能,精準服務教職工,從服務方面提升高校教職工的滿意度,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雪君. 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工會“互聯網+”的工作機制研究. 高 教 研 究 與 實 踐,2018,37(3).
[2] 馮敏良. 芻議“互聯網+”時代高校工會的服務創新. 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8,34(6).
[3] 鐘會娟等. “互聯網 + ”與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研究. 河南化工,2018,35(12).
[4] 林青. 論“網上工會”對推進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的意義.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09(12)
[5] 李雅琳. 網絡化條件下高校工會職責實現的路徑優化. 國網技術學院學報,2018,21(4)
[6] 施一萍等. 高校工會在“雙一流”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研究. 才智,2020(1)
作者簡介:施一萍,女 , 副教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李洪芹,女,副教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張玉金,男,講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基金項目】2020年度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會理論研究項目(編號 2020GHYJ02)。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市? 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