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卓嘎
摘 要:作為豆科牧草的一種,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美稱,在世界上有著最為悠久的栽培歷史,同時也有著非常廣泛的分布。而苜蓿在我國的栽培歷史也達到2000多年,也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栽培牧草。目前,我國開始不斷降低了苜蓿的產量,對畜牧業的需求已經無法提供滿足。同時,隨著我國迅猛發展的農業技術,傳統的種植觀念和種植技術對整個苜蓿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制約。為了選擇適合高海拔地區生長的紫花苜蓿新品系,本文對苜蓿攻克技術難題進行了探討,并對其栽培技術要點進行了探究,以期為高海拔地區建立高產優質苜蓿飼草基地奠定科技基礎。
關鍵詞:苜蓿種子;高海拔;種植技術;選種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稱,各種畜禽均喜食,不單單有著優良的草質量,還有著極高的產量。目前隨著國家著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戰略的提出,也使苜蓿成倍增長其種植面積,極大的推動了產業化規模。在農牧業生產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為了在高海拔地區種植苜蓿,促進苜蓿的產量和品質的提升,現介紹將高海拔地區苜蓿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1.在高海拔地區種植苜蓿的必要性
我國青藏高原素有世界第三級和世界屋脊之稱,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有96%的地區海拔≥3 000m 以上,并且擁有94%的牧區總面積。其地勢高聳,有著寒冷的氣候和復雜的地形,一年中有長達 7 個月以上的冷季,不足5個月的暖季。青海省的支柱產業為草地畜牧業,農牧民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就是草地和家畜。但是因為其自然條件嚴酷和惡劣,草地畜牧業的經營狀態為粗放型,主要是靠天養畜。隨著不斷增加的人口,也被動增長了家畜存欄。自從20 世紀60 年代起,就開始不斷加劇了天然草地超載過牧程度,并且突出了冷季冬春草場草畜矛盾。因為枯草具有較低的營養價值,同時有著相對有限的單位面積產量,以及較長的利用時間,重牧程度令人吃驚,因此有著日趨嚴重的草地退化、黑土化。20 世紀80 年代后,更增加了雪災發生機率, “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 成為一種常態化,草地畜牧業生產呈現出波動態勢,有著非常脆弱的基礎。因此,為了實現青海等高海拔地區草地畜牧業的現代化穩定發展,必須對優質的大規模的現代飼草料基地進行構建。
在我國的農業中苜蓿產業一直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長期以來,苜蓿產業的發展受制約于我國傳統的種植技術。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國有著非常單一的苜蓿品種,并且有著較差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同時還有著非常低的產量。由于人工種植是我國傳統的苜蓿種植技術,其缺點是具有較低的成活率,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區,苜蓿的數量上不去。其次,具有相對落后的收割技術,由此降低了苜蓿產量,并對整個牧區苜蓿產業的發展帶來制約;而原始的收割技術,以及較差的收割質量和較長的收割時間,對于實施收割茬次和田間管理技術形成制約,并使高海拔地區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降低。基于此,高海拔地區必由之路和當務之急,就是研究苜蓿種子種植技術,以期為家畜冷季貯備足夠的飼草料。
2.高海拔地區苜蓿育種的難題
首先,是苜蓿冬春生理脫水難題:青海省多數地區海拔≥3000m,對苜蓿翌春安全返青帶來制約。在干土層中根頸休眠芽發生反滲透后,會有生理脫水(而死亡)的問題出現。
其次,是高海拔地區苜蓿種子不結實難題。青海省因為海拔高,氣溫低,對于苜蓿種子結實的要求不能提供滿足,增加了育種工作的難度。所以,在育種工作中,需要立足于高海拔地區的實際情況,獨辟蹊徑,而不是完全照搬國內外低海拔地區的選育全過程的方法。
3.高海拔地區苜蓿選種
近年來,國家將近20種優質苜蓿引進,以解決我國具有較低產量、單一的苜蓿品種的問題,采用的技術路線是結合大面積示范、小面積試種和小區試驗的方式,其效果比較顯著。在選種時,需要對那些具有較高產量、較強抗病性和較好抗逆性的耐寒、耐高溫、優良的種子進行選擇。
3.1選種標準
首先,在苜蓿新品系選育標準中,第一表型選擇指標,就是列入根冠入土深度;第二表型選擇指標,是列入根冠直徑大小,并在育種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這兩項指標。在生長第三年,在人工選擇的范圍中,納入經自然選擇成功返青的單株。一些表型性狀,如根冠直徑、根冠入土深度、單株產草量和紫花等,作為人工選擇的指標。并在自然選擇基礎上,對人為標準進行制定。在選擇標準上,除首要指標列入根冠入土深度和直徑外,還需要對單株牧草和籽實的產量進行兼顧。
3.2選種地點
在海拔≥3300m地區,作為苜蓿表型選擇的主要地點定位,就是嚴酷的自然環境,選擇的根本則是翌春返青率。各項人工選擇目標數量化,并且將各項指標值逐年合理提高。
3.3選種類別
對合格的單株進行選種,按株采集枝條,向低海拔地區運輸,進行無性系繁殖。這是一種唯一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必然的環節和過程,將苜蓿優良性狀的集中逐步完成。在較低海拔地區,只有在第二年無性系扦插后才可正常結實。通過多代、多次輪回選擇,在新品系的各代材料中,納入Ladak原始群體中的符合育種目標的優良單株,通過表型選擇,在新品系中導入具有遺傳性性狀,與育種目標相符合的基因。通過自然和人工選擇,不斷累加和集中苜蓿優良性狀基因,實現92.6%的新品系綜合返青率,并有著良好的旱作性。同時有著穩定的牧草和種子產量性能。
4栽培技術要點
4.1預防有害生物
草甸類型是海拔≥3000m地區的主要原生植被,對于種植業的發展并不適合。但因為歷史的原因一些地區被辟為農田,主要是對青稞、油菜和春小麥進行種植,具有較低的產量和較差的效益。據不完全統計,僅青海省環湖地區,就有2萬公頃已被開墾的草地,需要對耕還草退耕還牧政策盡快落實,把耕地建為草地,讓紫花(苜蓿)將黃花(油菜)覆蓋,對生態造福“三江源”區大力保護。天然草甸區暖季雜草具有旺盛的生長,地下蟲鼠頻繁活動,為了對播種當年苜蓿正常出苗與生長提供保障,第一要務就是預防,有效預防土壤中的有害生物。
在播種頭一年夏、秋季,將氟樂靈和敵百蟲噴施在土壤表面,噴施時按照商品說明書推薦的方法,用量為商品推薦量的2~3倍。噴后需要對土地盡快翻耕,以期將藥效提高。必要時候在播種當年耕地,為了避免傷害到種子和幼苗,應于耕前噴施氟樂靈和敵百蟲隨即翻耕。
4.2整地
苜蓿具有小而輕的種子,子葉供應具有相對較弱的養分能力,胚在生長過程中,具有較差的拱土能力。播種質量是由整地質量決定的,幼苗正常出苗和齊苗的關鍵環節,往往是由播種質量所決定的。所以相比于一般農作物,其整地質量要更加精細,通過結合耕、耙、耱,保障有細碎的土坷和平整的地表。播前鎮壓,播深一致,才能對出苗齊全提供保障。
4.3施肥
高海拔地區土壤中有著稀缺的磷肥,苜蓿作為多年生牧草比較喜磷,可長達十年以上利用年限。播種前應將整地和耕地有機的結合,
以真正實現持續高產。
4.4播種
4.4.1播種量
由于高海拔地區有著惡劣的自然條件,相比于平原地區,其
播種量通常要高出2~3倍,種子田應寬行稀。
4.4.2播種期
在高海拔地區,當有著5℃以上穩定的氣溫時,應在雨季前進行搶時播種,宜早不宜遲。
4.4.3播種方法
應用磷酸二銨作種肥,在有條件的地區播種,用量60~90kg/hm2。為了保障苜蓿苗期生長,在播種入床時,與種子分層或混合播入。
4.5田間管理
4.5.1控制雜草
在暖季高海拔地區雜草往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極快的生長速度。苜蓿苗期具有緩慢的生長,需要將雜草及時控制。苜蓿播種當年建植成功的關鍵環節,就是對草荒發生進行有效預防。保證苗齊、苗全、苗壯的有效農藝措施,就是預防草害。所采取的方法是化學除草、機械除草或者人工除草。
4.5.2適當灌溉
高海拔地區牧草生產田,在天然干旱條件下,為了供給苜蓿生長期所需水分,主要依賴根系吸收深層地下水和降雨;而較低海拔地區的種子生產田,為了將種子產量提高,在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灌溉。
4.5.3 追肥
進入雨季后,對于牧草生產田可與降雨相結合及時追肥,一般追施2次,主要采取磷、鉀肥等追肥種類,并采用追施微肥等輔助手段。
4.5.4抗病蟲害
青大1號紫花苜蓿的抗病性能良好,目前還沒有發現發生過嚴重的病蟲害,還需要高度重視防病抗蟲工作。一旦有病蟲害出出現,需要采取對癥下藥的措施。
4.6收獲
收割情況會對苜蓿的產量和品質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必須做到適時收割。適時收割的基本保障,就是采用具有較高效率的機械化配套服務。傳統的收割方式對于現代的要求已經無法適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也有著越來越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近年來,摟草、打捆成套設備已經被我國逐步研發,這套設備對于苜蓿產業化發展比較適應。在高海拔地區,因為青大1號紫花苜蓿具有較長的盛花期持續時間,不能結實,經測定植株體內能夠保持較好的營養成份。經試驗表明10月中、下旬是牧草收獲的最佳時期。這時既可以將秋季降雨避過,還對田間收獲、加工、調制干草非常有利。在牧業生產空擋時間,便于勞動力的組織和機械的安排。
結論:隨著不斷發展發展的畜牧業,國家開始高度重視現代化建設,由此增加了對苜蓿的需求量。而且苜蓿本身的營養成分極高,因此必須將對苜蓿的種植量加大。尤其是對于高海拔地區,研究苜蓿種子種植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能促進苜蓿的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甄莉娜;張英俊;白春生;楊俊霞;;不同種植年限苜蓿地土壤容重及含水量的比較研究[J];現代畜牧獸醫;2011年07期
[2]劉宏炳;燕雪花;徐暾海;田樹革;雷海民;;新疆紫花苜蓿中總黃酮的提取與含量測定[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1年04期
[3]蒯佳林;劉曉靜;李文卿;;不同氮素水平對接種根瘤菌紫花苜蓿生長特性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1年03期
[4]竇玉梅;;國內紫花苜蓿抗寒性機理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年07期
[5]寇利軍;寧洪波;;紫花苜蓿高產栽培關鍵技術探討[J];中國乳業;2011年06期
[6]徐馳;孫繼權;白曉亮;;紫花苜蓿適應性栽培對比試驗[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7]朱耀東;杜廣洲;;淺論凌源地區山杏林下紫花苜蓿種植[J];防護林科技;2011年05期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多卻鄉農牧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