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十七世紀全球氣溫下降至明清朝代更替以來,到二十世紀改革開放前夕,我國人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為了滿足人口過剩帶來的糧食問題,必須做到及時且迅速的提高糧食產量,來確保我國宏觀上的國家糧食安全不出問題。盡管可以通過引起其他經濟作物或者干脆選擇糧食進口的形式來暫時緩解國內的糧食需求壓力。但是,從長遠計,從根本上提高國內主要產量區域的糧食產量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冬小麥作為我國糧倉中的重要根基,其產量也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的供應問題。所以本文就冬小麥在節水栽培技術推廣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冬小麥;栽培技術;灌溉技術;建議
1、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對于糧食生產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擴大冬小麥種植面積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域環境溫度及降水受到海拔、緯度、季風等多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也受到以上諸多因素的制約。就小麥品種而言,根據其種植地域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類。春小麥是冬季溫度較低的地區所種植的品種,因為冬季太冷,不宜過冬,所以在開春后才種,稱為春小麥。春小麥是指三月下旬四月上旬播種,7月中下旬收獲。冬小麥則是在溫暖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我國以冬小麥為主。我國冬小麥的種植地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山西等諸省區。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冬小麥的種植區域普遍水資源匱乏。而這些地區的冬小麥產量也主要受到水資源的制約。因此,通過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來提高干旱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對于糧食生產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1.2、對于當地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農業種植難以避免的使用各種化肥、農藥等。大量合成化學品的使用也勢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重金屬污染、氮,磷,鉀等無機鹽類土壤元素的流失以及家畜家禽糞便對于水體的污染。而這些污染源都是通過水作為溶解和進入自然界的媒介,最終在食物鏈頂端形成積累引發質變,造成生態災難進而威脅人類健康。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根源入手,根據地下水變化及時調整灌溉方式。在冬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方面,通過優化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來調整水資源的流向,進而遏制環境污染。也就是說,對水資源的控制和調整,才是農業環境互相兼容的根本途徑。
2、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在推廣方面存在的問題
2.1、冬小麥田間水資源管理不到位
冬小麥節水栽培重點管理資源應集中在節水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等方面。就需要從整地、播種、入冬準備管理、越冬措施、春后返青、起身、拔節、抽穗及灌漿等所有生長周期的套操作技術以及水、肥、用藥的使用管理技術開始,根據各階段田間小麥長勢情況實施配套管理技術,達到控水、節水、高產的目的。除此之外,制約冬小麥節水技術普及推廣等另一大問題就是在小麥種植方面從事勞動生產的農民素質普遍偏低。根據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從事一線農業生產的大多是留守婦女和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而本該作為勞動生力軍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都流向各大中心城市。受文化程度和年齡的制約,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弱。對于新技術的推廣探索積極性不強,大多為了穩產,仍采用老一套種植技術。從而導致新技術新方法難以得到有效推廣。
2.2、節水栽培技術服務與生產實際銜接不到位
技術研發端和生產應用端銜接反饋不及時、不到位也是阻礙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普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工業產品研發鏈條,技術研發和用戶體驗是一條產業鏈的兩端,更具以往經驗,一個產業鏈條必須形成研發-反饋-改進的正向循環,才能保證產品具有活力。在農業方面,新技術的研發同樣需要這一反饋來促進循環。而農業科研部門與從事成產的農民常常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此外,盡管廣大農戶也認可新技術的推廣,但一些農民由于觀念落后等原因,在田間管理上仍然采用老一套種植技術,雖然產量穩定,但節水效果并未達到其應有目的。甚至不少農民認為,節水品種是一種全新品種,認為這類品種的抗旱性和抗逆性增強,抵抗惡劣性氣候的能力更強,產量更穩定,對于其節水性能往往不予以重視,缺乏節水意識。
3、解決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推廣問題的具體措施
3.1、政策層面加強扶持
政府層面的政策性幫扶是宏觀調整產能和推廣新興技術的不二法門。通過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和基層的鄉鎮政府牽頭組織農業科研部門和當地農民溝通,“實驗田”、“座談會”等形式,促進農民樹立節水意識,手把手指導農民實際操作。對于節水效果明顯,成績顯著地農戶和單位,還應適當予以物質和資金上的鼓勵來促使農業技術的研發與實際的農業生產脫鉤的問題得到解決。此外,還應把節水技術的推廣上升為政治高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和農業推廣運行機制,健全農業推廣體系,在制度上抓落實,加大政府的宣傳力度,才能真正讓冬小麥節水技術推廣落到實處。
3.2、更新優化生產和推廣模式
目前,節水栽培技術推廣效率無法盡如人意,根本原因還是挨家挨戶的推廣方式存在局限性所致。由于利益驅動性不強,農民對于節水技術沒有積極性,以家庭為單位的種植的成本與收益無法得到重視,更談不上考慮農業的長效發展和環境保護。因此促進自然村屯的土地所有者向集團化、集約化、股份化發展是解決目前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微觀層面,可通過各種方式提倡、促進、加快農民的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與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提高種植規模,才能有利于降低小麥生產中的各種消耗,降低種植成本,增加小麥種植的利潤。也只有集約型種植才能體現出成本與利潤的微小變化,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進而推進節水栽培技術的推廣。
結束語
本文通過闡述冬小麥節水栽培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冬小麥節水栽培技術推廣的原因,來分析可以促進其相關技術推廣的具體措施。為此,文章以冬小麥積水栽培技術推廣作為研究重點,希望能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王建立,康玉民,周軍等.2019年定州市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M].定州:定州市農業局,2019:58-61.
[2] 賈秀領,馬瑞昆.冬小麥節水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09(23):34.
作者簡介:
楊緒明,男,1965年5月27日出生,現職稱:農藝師,所從事的工作:農業技術推廣。
(鄆城縣丁里長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 菏澤? 27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