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直升機在現代海上救援中已經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救援活動中,需要救援人員采取水下救援形式,以提高救援水平和效率。基于水下救援時效性的思考,本文研究了潛水救助力量的模塊化轉運,從而讓直升機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轉運體系起到應有的作用,且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提高救助質量。
關鍵詞:直升機救援;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模塊化轉運
水下救援任務涵蓋多種工作項目,包括水下摸尋、水下搶修、水下人命救助等,所有配置的救援小組成員都必須要熟練掌握水下工作技巧,之后將所有的設備、人員等資源按照模塊化的形式構造,從而讓直升機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轉運體系可以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
潛水設備有多種,包括常見的氧氣瓶、臍帶、潛水面罩以及其他符合標準和要求的各類設施。要能夠在具體的潛水救助過程中,實現對各類設備的準確使用,在日常的設備存儲或轉運體系構造過程,首先要能夠實現對于各類物資的分門別類,即做成相應模塊,比如對于潛水裝備,可以把空氣控制器、臍帶、潛水錄像主機以及其他的各類構件放置在同一個區域,組成一個潛水裝備空投模塊,以便能在接到報警電話后,第一時間將對應救助任務的裝備以模塊的形式,帶入到直升機內部,這樣人員的后續潛水作業中,可以使用全套的設備參與作業。但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必須適應直升機的相關限制,針對不同型別的直升機,使用不同尺寸的模塊箱,根據客艙或貨倉載荷限制以及絞車裝置的吊運限制來控制模塊箱的重量,例如,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目前使用EC225大型直升機實施模塊化作業,該型直升機客艙門寬1.18米,高1.35米,客艙內寬1.8米,內高1.45米,絞車裝置載重限制為550磅,因此建議模塊箱的尺寸大小和重量不要超過上述值。
二、潛水救助力量模塊轉運
直升機潛水救助力量的模塊化轉運有兩種方式,即艙內轉運和艙外轉運:艙內轉運就是將模塊箱根據重量重心要求裝載在客艙,轉運到目的地;艙外轉運就是將模塊箱通過外載荷的形式,吊掛在機腹,轉運到目的地。兩種方式相比而言,艙內轉運更加安全便捷,對直升機的速度以及操作性能限制較小,載重量也比艙外轉運更大,航程更遠,飛行覆蓋面廣,艙內轉運是最常用的轉運方式。成功的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轉運需要直升機的正常運行來保障。作為空投潛水救助模塊的載體,直升機本身在執行任務前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首先,應對直升機做全面系統的檢查,包括直升機自身硬件的檢查和軟件的檢查,還含有對于其中配置的其他救援設備,比如絞車裝置、各類設備的固定扣等,保證直升機適航;其次針對艙內轉運,需要加固客艙地板,安裝地錨來固定模塊箱,防止模塊移動影響直升機的重心;另外裝載潛水救助模塊時對其稱重,并將重貨放在主旋翼軸下方,保證直升機的重量重心在范圍內。最后通過飛行員的操縱將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安全迅速地轉運到救助現場。
三、潛水救助力量模塊空投
艙內轉運的潛水救助力量模塊,空投時需要采取絞車吊運的方式,將模塊轉移到作業平臺上,進而開展下一步救援作業。吊運過程一方面是對絞車本身的要求,在日常檢查過程中,必須要能夠落實各類檢測工作,從而防止出現絞車失效、卡阻、滑出等特情,做到萬一有特情出現也能通過其他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順利將模塊轉運;另一方面吊運過程中,要使用專用的設備裝備箱或專用吊運網兜,裝備箱和網兜的作用主要是,其一方便潛水裝備模塊進出直升機客艙,確保直升機安全,如果潛水救助裝備松散在客艙,會影響到直升機的運行安全,其二方便絞車吊運作業,絞車手掛鉤、脫鉤更加簡便,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脫開,不至于影響直升機的操作,其三可以實現對相關設備的有效保護,在設備內部加入的緩沖裝置,也可以防止遭受嚴重的沖擊力。若是近距離的轉運,采用艙外轉運方式,可多次往返外吊掛作業,直接將模塊箱以外吊掛的形勢轉移到作業平臺上。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到達作業平臺后隨即就可以開展水下救援作業,水下待救人員就有了生的希望。
結論:
沒有航空力量的投入,潛水力量就不能快速投入,潛水力量如不能快速就位,即使幸存者第一時間被發現,也不一定能被安全解救,潛水設備是敲門磚,但時間才是生命。綜上所述,將潛水救助力量集成化,模塊化,使之能滿足直升機裝載要求,吊運要求,適應快速救援需求,通過直升機潛水救助力量模塊化轉運,從而實現快速出動、快速抵達、快速救援的效果,體現出海空立體救助綜合優勢和專業合力,更好地完成海上復雜應急救援工作。
(交通運輸部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 廣東? 珠海? 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