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慧
(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可由吸煙、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蛋白酶及胃酸增多等因素引起,其中以Hp感染為主要因素的胃潰瘍稱為Hp相關性胃潰瘍〔1〕。Hp相關性胃潰瘍患者常伴有胃脘部燒灼感、反酸、上腹部疼痛等癥狀,若無及時有效的治療,易導致胃穿孔、胃出血,降低患者生存質量〔2〕。目前,西醫治療Hp相關性胃潰瘍常采用四聯療法,包含2種抗生素、1種胃黏膜保護劑及1種質子泵抑制劑,可較好殺菌,修復胃黏膜,但長期用藥易產生耐藥性,且副作用多,整體治療效果欠佳〔3〕。祖國醫學依據Hp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癥狀,將其歸于“嘈雜”、“胃脘痛”等范疇,認為因脾胃虛弱,升降失職,肝氣氣滯,不通則痛〔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在老年Hp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中應用除幽湯聯合四聯療法對胃黏膜愈合及炎癥反應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鄭州市中醫院診治的86例老年Hp相關性胃潰瘍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60~78〔平均(69.61±5.15)〕歲;病程2~10〔平均(4.76±2.34)〕年。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60~79〔平均(69.79±5.33)〕歲;病程2~10〔平均(4.85±2.53)〕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知情同意書均由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且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全國中西醫整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病-證”共識》〔5〕相關診斷:①節律性、周期性、慢性上腹痛者,且伴有反酸;②有上消化道出血者;③經胃鏡檢查確診者;④Hp檢查呈陽性。(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共識意見》〔6〕中的肝胃氣滯證;主癥:胃脘脹滿、脹痛,噯氣;次癥:嘈雜反酸,煩躁易怒;舌、脈象:舌苔黃膩,脈弦;具備主癥及≥1項次癥,并結合舌脈象,可確定診斷。
1.3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無精神系統疾病者;③有認知、書寫、溝通能力者;④既往無消化道手術。排除標準:①存在心臟、肝腎等器官嚴重衰竭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對所使用藥物過敏或存在過敏史者;④化膿性膽囊炎、膽道梗阻、胃腸穿孔等疾病者;⑤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4方法 對照組采用四聯療法,采用鹽酸左氧氟沙星片(湖北恒安芙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178,規格0.1 g/片),于早晚餐后口服,2片/次,2次/d;采用克拉霉素緩釋片(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132,規格0.5 g/片),于早晚餐后口服,1片/次,2次/d;采用膠體果膠鉍膠囊(山西邦仕得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860,規格0.1 g/粒),于早晚餐前口服,2粒/次,2次/d;采用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79,規格20 mg/片),于早晚餐前口服,1片/次,2次/d。持續治療14 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除幽湯,藥方組成:山藥30 g,黃芩15 g,茯苓15 g,黨參15 g,煅瓦楞子12 g,炒枳殼12 g,黃連12 g,白術12 g,陳皮12 g,半枝蓮12 g,炙甘草12 g,山豆根5 g,吳茱萸3 g。用水煎服,1劑/d,于早晚服用2次。持續治療6 w。所有患者治療期間禁煙禁酒,忌辛辣、生冷食物,保持三餐規律,心情舒暢。
1.5評價指標 ①治療前、治療6 w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7〕:顯效:腹痛、腹脹等癥狀基本消失,潰瘍愈合;有效:腹痛、腹脹等癥狀緩解,潰瘍面積縮減≥50%;無效:腹痛、腹脹等癥狀無變化或加重,潰瘍面積縮減<50%或增大。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②治療前、治療6 w后,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8〕,包括噯氣、胃灼熱、反酸、胃脘疼痛,各項滿分6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③治療后1個月,經胃鏡檢查,取病變處組織,10%甲酵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4 μm厚,進行蘇木精-伊紅染色。記錄胃黏膜組織學評分,包括胃黏膜厚度(0~2分)、炎癥活動性(0~3分)及炎性細胞浸潤(0~3分)評分,分數越高表明胃黏膜愈合越差。④治療前、治療6 w后,清晨采集患者3 ml前臂靜脈血,20 min離心,2 000 r/min,取上層清液,置于-20℃環境儲存待測,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腫瘤壞死因子(TNF)-α及白細胞介素(IL)-1。⑤治療后1個月,記錄兩組Hp根除率,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陰性為根除。⑥記錄兩組頭痛、渾身乏力、肝腎功能異常等發生情況。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
2.1治療效果 觀察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43〕
2.2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兩組噯氣、胃灼熱、反酸、胃脘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噯氣、胃灼熱、反酸、胃脘疼痛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胃黏膜組織學評分比較分,n=43)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下表同
2.3胃黏膜組織學評分 治療前,兩組胃黏膜厚度、炎癥活動性及炎性細胞浸潤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胃黏膜組織學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胃黏膜厚度、炎癥活動性及炎性細胞浸潤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前,兩組TNF-α、IL-1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TNF-α及IL-1水平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5Hp根除率 觀察組Hp根除率為90.70%(39/43);對照組Hp根除率為79.07%(34/43);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66,P=0.132)。
2.6不良反應 觀察組頭痛2例,周身乏力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4/43);對照組頭痛1例,周身乏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2/43);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9,P=0.397)。
近年來胃潰瘍發病率不斷增長,其病因與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的使用、Hp感染、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過量等因素有關,因胃黏膜防御機制受破壞,在胃蛋白酶及胃酸的侵蝕下,造成胃黏膜上皮壞死、脫落,進而誘發胃潰瘍〔9〕。Hp作為微需氧的革蘭陰性桿菌,呈S形或螺旋狀,可在胃黏膜層的表面定植,并通過人由內鏡傳染到人、糞-口、口-口等途徑傳播〔10〕。Hp感染是胃潰瘍的主要誘發因素之一,因Hp可促使胃泌素增高,且會導致胃黏膜上皮細胞出現免疫及炎癥反應,進而破壞黏膜-碳酸鹽屏障,造成胃黏膜損傷,同時會造成胃黏膜上皮細胞凋亡或增殖過度,進而誘發潰瘍〔11〕。老年患者身體條件特殊,機體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衰退,Hp相關性胃潰瘍發生具有更高的危險性。西醫主要通過包含抗生素、胃黏膜保護劑及質子泵抑制劑的四聯療法治療Hp相關性胃潰瘍。膠體果膠鉍屬于保護胃黏膜藥,可高度親和潰瘍面,并形成表面保護膜,進而隔離胃酸,促進胃腸黏膜上皮細胞黏液的分泌,進而有效修復并保護胃黏膜〔12〕。埃索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可較好阻礙胃酸分泌,滅殺Hp,治愈效果顯著〔13〕。左氧氟沙星及克拉霉素均屬于抗生素,有殺滅細菌的作用,與質子泵抑制劑的協同作用好,Hp根除率高〔14〕。但應用西藥四聯療法殺菌,抗生素的長期使用會增加患者的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
祖國醫學無Hp相關性胃潰瘍的明確記載,但據其上腹部噯氣、脹滿不適可歸于“痞滿”;胸骨后燒灼感、泛酸可歸于“吐酸”;上腹部疼痛不適可歸于“胃脘痛”。《黃帝內經》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外來實邪影響機體正氣,而導致發病。《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素問》中也提到“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提出肝病可以及脾的道理。祖國醫學認為胃氣以通為順,患者因胃氣阻滯,升降失職,疏泄失常,不通則痛,將脾胃虛弱為本、肝胃氣滯為標作為主要病因,且多見肝胃氣滯型,治療需滋陰健脾、疏肝理氣、清化濕熱〔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除幽湯聯合四聯療法治療效果較佳,可有效滅殺Hp,改善老年Hp相關性胃潰瘍患者的體征,緩解炎癥狀態,加速胃黏膜愈合,幫助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社會生活。分析其原因在于,除幽湯中含有山藥、黃芩、茯苓、黨參、瓦楞子、炒枳殼、黃連、白術、陳皮、半枝蓮、炙甘草、山豆根、吳茱萸等中藥材,其中山藥可斂虛汗、滋養強壯;黃芩、黃連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茯苓可寧心健脾、利水滲濕;黨參可補中益氣、和胃生津;瓦楞子可散瘀、消積;炒枳殼可行滯消脹、理氣寬中;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陳皮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半枝蓮可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炙甘草可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山豆根可清熱解毒;吳茱萸可散寒止痛、助陽止瀉。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山藥及茯苓均含有多糖類成分,可提高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糾正平滑肌痙攣,抑制胃腸蠕動,增強胃腸吸收功能;枳殼中含有揮發油、黃酮類成分,可抑制多種細菌,并調節胃腸道,促進胃腸蠕動;黃連中含有多種異喹啉類生物堿,可促進胃腸道吸收,加速潰瘍愈合;陳皮中含有微量元素、生物堿類、黃酮類等成分,可較好排除腸內積氣,促進胃腸動力,且抗菌、抗氧化效果顯著;吳茱萸中含有喹諾酮類生物堿,可有效滅殺Hp〔17,18〕。綜上所述,在老年Hp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中應用除幽湯聯合四聯療法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體征,減輕炎癥反應,促進胃黏膜愈合,利于患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