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魯迅的精神危機與《野草》的書寫治療

2020-03-11 14:59:02蔣濟永孫璐璐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矛盾

蔣濟永 孫璐璐

1924年9月-1926年4月魯迅寫作《野草》所遭遇的精神危機,已為學界所關注。錢理群將魯迅從《吶喊》到《彷徨》、《野草》的創作,視為魯迅精神上遭遇了“從啟蒙的外部危機轉化為自己生命的內部危機”①的表現。汪衛東更是將魯迅的精神危機定格在1923年,認為該年“應是魯迅人生的最低點,……就是魯迅第二次絕望的標志。”②然而,遭遇精神危機或進入人生最低谷的魯迅究竟是如何使自己走出困境的?

學者們又不約而同地認為:“正是借《野草》的寫作,魯迅走出了第二次絕望。”③魯迅研究專家孫郁教授也指出:“魯迅寫《野草》,是一次自我再生的過程。”④問題是,魯迅為什么借《野草》的寫作就能讓自己走出精神危機?換言之,《野草》作為散文詩對治療魯迅的精神危機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一、精神危機的表現

魯迅寫作《野草》前出現了精神危機,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啟蒙的價值和信念的危機。早在1922年魯迅《吶喊·自序》中就表達了這種危機情緒:原本想借啟蒙運動喚醒幾個較為清醒的“鐵屋”里的人,可是“五四”退潮之后,“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⑤可見,大潮和刊物解散過后,魯迅只剩下一個孤獨的靈魂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了。

二是兄弟失和后對親情、愛情等背后寄寓的情義和溫情產生了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1923年7月19日接到周作人的絕交信和8月2日搬出八道灣11號,直接打擊魯迅僅存的對整個周氏大家庭的精神寄托。據學者汪衛東分析,魯迅一生有兩次絕望時期,一次是從籌辦《新生》失敗后的“寂寞”,到S會館長達十年沉入“國民”與“古代”,以“鈔古碑”等來打發自己的寂寞和絕望;第二次就是兄弟失和搬出大家庭后的絕望,它的后果是“如果說會館時期的第一次絕望還留有余地,其顯示生存尚有整個家庭的寄托,那么,1923年的第二次絕望則連現實存在的寄托也沒有了。”⑥它直接導致了魯迅在《彷徨》《野草》中對家庭婚姻(《傷逝》)、兄弟情義(《弟兄》)、父母之命(《在酒樓上》)、兒女之情(《頹敗線的顫動》)等進行全面的審察和反思,大大改變了魯迅對隱含在愛情、親情背后的人性的看法。

三是魯迅在失去社會啟蒙和家族家庭親情的精神寄托之后,回歸個體生命的存在而產生了個體生命意義的危機。1924年2月7日寫下了《祝福》(收入《彷徨》第一篇),它借祥林嫂之口詢問“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靈魂”?盡管作者的答復是“說不清”、含混的,但一個臨死的人追問死后“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帶來的震撼是深刻的:“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靈魂的有無,我不知道;然而在現世,則無聊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還都不錯。”⑦像祥林嫂這樣的個體生命及其意義在那些活得有趣的現世的人們眼里,是可有可無的。同年2月16日完成的《在酒樓上》,寫作者在故鄉的酒樓上遇見昔日同窗加同事呂緯甫,他“很不像當年敏捷精悍”,在經歷人生的失意后,奉母之命,千里迢迢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做了兩件百無聊賴的事:一是給三歲就死去,且連頭發“蹤影全無”的小兄弟遷墳;一是千里迢迢給曾經留下美好印象的鄰家順姑帶兩朵剪絨花,然而斯人已逝。頹廢的故鄉、消失的親人和舊戀,給本已失意的人生增添了無盡的悲涼和迷茫。正如作者所問:“你以后豫備怎么辦呢?”答曰:“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豫想的是可有一件如意?我現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后一分……”。只有對未來和生命意義絕望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迷惘和喟嘆。時隔一年,1925年10月17日和21日又分別寫了《孤獨者》和《傷逝》,從塑造的主人公的心理類型看,他們跟呂緯甫一樣都是些極度抑郁、不得志的人,所不同的是:《孤獨者》通過啟蒙者魏連殳在生計無法保障而“又要活下去”的生存意志的驅使下,以向現實妥協的方式走向死亡,這隱喻了思想者無論是堅守自己的信念還是向現實妥協投降,最后的結局都是絕望或死亡;《傷逝》通過子君的死讓作為啟蒙者的涓生來懺悔,旨在表明受啟蒙影響的男女,要追求自由愛情基本上是無望的,隱含了魯迅對“五四”啟蒙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的反思⑧。

后三位人物的命運悲劇,反映了啟蒙運動之后,啟蒙者(包括魯迅)命運普遍地失意、抑郁、無助和絕望的生存境況。魯迅作為尚活著的個體,其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如何抉擇,并走出困境?《野草》的寫作無疑是他“自我療救”的重要嘗試和最佳選擇。

二、作為精神病癥的文本表現

在魯迅遭遇精神危機的同一時期,事實上魯迅創作兩個作品集:《彷徨》和《野草》。但后者比前者更內在、更直指生命本體,相當于精神分析中潛意識領域的本我寫作,因為它在文本體例、語言表達和意義呈現方式上與在清醒、理性狀況下寫出的《吶喊》《彷徨》完全不一樣。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在文體上,隨意、不拘格套。《野草》盡管絕大部分是散文詩形式(包括《題辭》共24篇),但還是間雜戲劇形式《過客》,打油詩形式《我的失戀》,小說形式《風箏》《頹敗線的顫動》和《死后》,雜論形式《狗的駁詰》和《立論》等。此外,即便是屬寫景類散文詩如《秋夜》《雪》《臘葉》,它們的寫法特點差異很大;至于表達生、死、復仇、啟蒙、希望和反抗等生存意義和思想的散文詩,如《希望》《死火》《復仇》《復仇》(其二)《這樣的戰士》等,它們間的形式特點、詞語風格也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其次在語言表達上,大量存在充滿遲疑、不確定、重復,甚至矛盾、不合邏輯或自我否定的詞語、語句,其結果是語意纏繞糾結、晦澀難懂。比如《影的告別》:“我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又如《求乞者》,作者一方面以布施者身份表達了“我不布施,我無布施之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予煩膩,疑心,憎惡。”另一方面又以求乞者身份表達“我將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將得到居于布施之心者的煩膩,疑心,憎惡。”而最后以“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來結束,似乎在表達求乞者的骨氣,而結果是一句“至少得到虛無”又予以了否定。那么,求乞還是不求乞?仍處矛盾之中。又如《希望》中的結語:“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同。”讀者是無法從中辨認文章主旨要表達的究竟是希望還是絕望。再如《雪》對朔方雪的描寫:“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精魂。”它似乎是對前面描寫的雪花紛飛和融化的各種情態的升華,但由于前文沒有語句描寫雪與孤獨、雨與雪的轉化關系,因此,“那是孤獨的雪”、“雨的精魂”的判斷句表達,很突兀、很抽象、空洞,前后語意跳躍太大。再如《好的故事》寫道:“我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麗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片云錦……”且不說“看見故事”就是一句病句,僅就后面又重復寫道:“現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就可知這類重復就是很空洞的套話。

需要指出的是,《野草》各篇什中出現最多的是大量矛盾性、悖論性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如:友與仇、擁抱與殺戮、看與被看、悲哀與歡喜、希望與絕望、雨與雪、寬恕與忘卻、說與不說、眷念與決絕、祝福與詛咒、愛者與不愛者、充實與空虛、沉默與開口等等,它們大大增加了文本意義指向的不確定性,有學者稱之為“矛盾的漩渦”⑨。從另一個側面,它們也反映了作者內心復雜的困惑和巨大的焦慮感。

再次是潛意識的夢境和夢囈表達。《野草》為什么能讓各種含混、晦澀、矛盾、悖論式的詞語句子呈現?原因就在于它利用了“夢”的寫作方式進行了無意識的表達。我們知道,《野草》直接以“我夢見自己……”的方式寫夢境和夢囈的就有7篇,其它16篇也都可以看作是作者也在做著一個個“夢”的寫作。首先從《野草》的第一篇《秋夜》開始,它就在寫小粉紅花在秋夜里做夢;之后10篇(從《影的告別》到《過客》)便是如夢般地摹擬想象“影的告別、求乞者、失戀者、復仇者和看客、過客、南北方的雪等”;最后5篇(從《這樣的戰士》到《一覺》)雖現實成分多一些,但也屬于假設、想象和回憶性的寫作,大致可以歸為半夢半清醒的寫作。尤其是最后一篇《一覺》具有隱喻和象征意義,它隱喻了作者從《秋夜》寫作開始就像在睡夢中夢游,而到《一覺》睡醒了,象征著新的生命和新的生活即將開始。總之,《野草》通過“夢”來抒寫已構成了它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們理解《野草》為什么盡管各篇在文體、結構、內容,甚至風格上差異很大,但在總體基調上又有著內在的關聯性的一把鑰匙。因為只有在夢的潛意識的寫作中,才會出現此類夢囈似的隱晦、欲言又止、矛盾、似語無倫次的言語表達和風格。

綜上表明,《野草》是一個帶有明顯精神病癥的文本:它的文體,雜糅不一;大量含混、重復、矛盾和悖論,甚至否定性的詞語、句子充斥著文本;語義含混纏繞或斷裂跳躍,很像是作家的夢囈。

三、文本的治療功能

魯迅為什么要寫下那些文體雜糅,詞語句子晦澀、矛盾、重復,甚至相互否定的病態文本?難道他不能像此前的《吶喊》或同時期的《彷徨》那樣清晰地表達嗎?顯然,魯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矛盾和焦慮而不得已為之或有意為之。

說其不得已為之,如前所述,魯迅在遭遇三重精神危機下思想和情感極度壓抑,沉默、欲言又止;祥林嫂、呂緯甫、魏連殳、子君和涓生的命運悲劇,讓人感到絕望、令人窒息,但又無力地掙扎著。而另一方面,魯迅的內心世界恰如《影的告別》所描寫的:既不甘心沉沒于黑暗,又不愿光明使我消失,也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間,最后憑空想出一個虛無之地——稱之為“無地”,說:“不如彷徨于無地”,也就是走向虛無——“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⑩可見,魯迅的內心世界是矛盾的:一方面思想情感極度壓抑,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沉沒、消失,帶著一種急切、焦慮的心理在黑暗和虛無中在尋找出路。這種矛盾、糾結的心理投射到文學寫作上,自然出現語言表達上的猶豫、不確定、矛盾和文體上的不拘格套、雜糅。

說其有意為之,我們也可以從以下材料中得到印證。比如他在1922年寫成了《不周山》(后改名為《補天》)就是“取了茀羅特說,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創作是“作家白日夢”);1924年魯迅翻譯了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吸收了廚氏從弗洛伊德的性壓抑學說推論出“生命力受到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的創作觀,即用通俗的話說,文學就是用象征的形式來表達詩人生命力受到壓抑而生的苦悶。我們雖不能由此推斷《野草》就是魯迅這一時期苦悶的象征,但至少從《野草》文本所表達的病相中看到,此時的魯迅內心是陰郁晦暗的,他在有意識地嘗試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思想方法——以做夢的方式,放松自我的監管,讓自己的潛意識本我自然流露,從而渲導出積郁在內心的眾多矛盾性、悖論性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借用邁克爾·懷特和愛普生的敘事治療觀點:“外化是一種治療的方式,它鼓勵人們具體化他們所經歷的壓迫性問題,有時還要擬人化這些問題。”并通過挖掘并釋放被壓抑的聲音,去發現真實的自我。《野草》就是通過大量的被壓抑在潛意識下的復雜思想情感的外化,最后曝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來。關于這點,1925年魯迅與許廣平的通信中提到,寫作《野草》的目的是“與黑暗搗亂”、“玩玩”、“在自身試驗”,都可以佐證以上觀點:“我已在《吶喊》的序上說過:不愿將自己的思想,傳染給別人。何以不愿,則因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終不能確知是否正確之故。至于“還要反抗”,……你的反抗,是為了希望光明的到來罷?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我的反抗,卻不過是與黑暗搗亂。”“所以我忽而愛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時候,有時確為了別人,有時確為自己玩玩,有時則竟因為希望生命從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因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確,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試驗,不敢邀請別人。”

“在自身試驗”,表明魯迅對自己進行潛意識的本能寫作是清醒的。有意以《野草》做試驗來呈現內心深處各種思想情感(包括許多矛盾、悖論、甚至相互否定的思想情感),這表明魯迅心靈深處確實存在著許多二難選擇的困境和心結,需要通過潛意識的寫作來釋放,另一方面我們也通過《野草》文本背后的抒寫邏輯的梳理,發現魯迅為了解開其內心的諸多心結,走出精神危機,還對釋放出來的諸多矛盾、悖論性的心結進行了解構,其所蘊含的思想和方法則分別是佛教的“緣起性空”思想和“遮詮法”。緣起性空就是世間任何事、物,不能單獨存在,一切因種種因緣條件合和而生,也因諸多因緣條件散失而歸于烏有。遮詮法就是不斷否定各種名相概念實在性的方法來體悟事物的真理。遮即否定,詮即說明,因此,俄國著名佛學專家舍爾巴茨基又稱之為“否定論”方法。通過對各種名相概念的實在性否定而覺悟到“空無”,從而從各種矛盾糾結中解脫出來。那么,《野草》諸篇什究竟是怎樣借“遮詮法”來解構其心結的?限于篇幅,僅演示其主要的兩種破解方法。

首先,在矛盾、悖論雙方的選擇上,如絕望-希望、虛無-實有、黑暗-光明、乞求-布施、擁抱-殺戮、看-被看、仇恨-悲憫、寬恕-忘卻、說-無言、養育-殲除、祝福-咒詛、死-生等等,采取佛經中常用“既非A,也非B”或“既非A,也非非A”的雙否定方法,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菩薩不行色”的雙否定論理邏輯:“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又如《摩可般若波羅蜜經》對“虛空”的表述:“如虛空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因為凡存在矛盾、悖論,必然是有所“執念”(如《求乞者》要么乞求,要么擁抱),只有采取雙否定(既不乞求也不擁抱)才能超越既有的價值、信念和欲求,跳出矛盾對立的雙方。又如《復仇》“擁抱-殺戮”,結果是“毫不見擁抱或殺戮之意”,等。

其次,在矛盾和悖論的多重選擇上,以全否定的方法來解構一切。比如已分析的《影的告別》,既不沉入黑暗又不消失于光明,既不彷徨于明暗之間,最后以虛無的“無地”終結一切。恰如禪宗中觀派有名的偈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生不無生,是故知無生。”(《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把三種可能都否定了,按理應該就是“無生”,但是一個“不無生”,又對“無生”予以否定,也即否定了一切“生”和“無”的可能,并在這一系列的否定過程中知道“無”和“生”。又如《希望》所表述“希望與絕望”的關系,包含如下三重否定:(1)希望中無希望,那應是絕望;(2)絕望亦無有絕望,否定有絕望;(3)希望、無希望、絕望、無有絕望,最后以“虛妄”予以全面否定,故《希望》結語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同。即皆為虛妄。

通過以上“雙/全否定”例舉表明,整個《野草》的寫作可視為:一方面是諸多矛盾心結的呈現,另一方面又是諸多概念名相所指的被否定和消解,其目的是在不斷否定中破除其內心諸多“我執”的觀念和欲求,最終還原出一個真我。有學者稱,從《影的告別》到《過客》為“向死而生”,曰:“非生”;從《死火》到《死后》為“生與死的掙扎”,曰:“非死”;從《這樣的戰士》到《一覺》為“非非生亦非非死”,曰:“新生”。魯迅就是通過“非生-非死-非非生亦非非死”的邏輯演進,達成精神超越,獲得最后的“新生”。我不認為《野草》的寫作一開始就有如此清晰的寫作策略,相反,它遵循“緣起性空”觀念:每一次心結呈現了(寫成一篇)、被破解了,也就放下了。

四、比較其它詩歌治療方式的同與異

毫無疑問,歷史上的魯迅在《野草》文集出版之后已從精神困厄中解脫出來。但這種解困是否都歸因于《野草》書寫中“夢”的放逐、無意識的宣泄、自我解剖和意義的消解呢?這是可以進一步探討的。

有學者認為許廣平1925年3月闖入魯迅的情感生活,對魯迅精神世界的回復起到了關鍵作用。其理由是:3月15日許廣平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而4月23日完成的《死火》出現了“生’的意向的萌動。標志著從《影的告別》到《過客》的死亡意向的告一段落,《野草》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第二部分就此開始。”也有的學者認為,魯迅之所以能走出精神危機是“魯迅在現實斗爭生活發展的啟迪下,完成了自身反抗絕望的生命痛苦尋求的一個精神歷程。”如北京女師大風潮,特別是“三·一八”慘案,青年人“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和不憚犧牲的勇毅,對魯迅的靈魂產生了大震撼,在淡紅的血色中看到了真正的猛士和微茫的希望。在真正的年輕人身上“找到了大時代中‘在人間活著’的感覺”。一年后發生的“四·一二”政變,魯迅經過又一次更大的血的洗禮,將自己的這種生命體驗,更鮮明地寫在《野草·題辭》中了:“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它宣告了魯迅告別了《彷徨》《野草》時期迷惘、彷徨、虛無的魯迅。

以上的觀點突出了外在因素的影響對魯迅走出精神危機的作用,忽視了《野草》寫作時期,魯迅的真正危機是人的存在意義危機,以及自我排解的內在努力。而我們在上一節已指出,無意識的本能寫作釋放了魯迅郁結在心頭的苦悶、焦慮情感,佛教的“遮詮法”破除了他那包含諸多“矛盾、悖論觀念”的心結和“我執”欲念,從存在意義層面上清空了過去舊有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如果借用西方存在主義的“意義療法”的思想來解釋,這是一種去除舊有的社會性的價值觀念,回歸到個體的自我本真的價值觀念的方法。用學者王乾坤的話來概括,它是“自我毀滅中自我肯定。”所以,《題辭》宣告:“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但是“過去死亡的生命”并不是不存在,“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那么,清空了過去的生命后,還原出自我本真的存在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呢?簡單地說,就是回到當下生命的我自己!這也成了魯迅繼續前進的原動力。相反,如果魯迅沒有破除過去價值觀念的糾結和矛盾,魯迅還有后面輝煌的十年創造嗎?

至此,《野草》的書寫治療與其它詩歌治療相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它們都利用精神分析理論中“夢”這一可以顯示又不受理性監管和審查的無意識領域,或敘事或傾訴,有意識地放松,讓潛意識里的各種思想、情感情緒釋放出來,最后達到治療目的。二是魯迅遭遇的精神危機,最根本的是生存意義的危機,因此魯迅通過佛教“遮詮法”對過去糾結的矛盾意義予以消解,回歸到自我本真的意義來,跟西方人本主義的“存在意義療法”存在著一致目標。但是,魯迅利用的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思想和智慧,通過解構、否定的方式達到“空”和“無”,最后還原出一個本真的我的存在,這一點與西方用“存在主義”意義理論去治療人的意義的虛無主義方法有著根本的不同。

結 語

綜上分析表明,魯迅《野草》的寫作原因是遭遇到了人生信念、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的危機,魯迅為了讓潛意識中積聚的各種矛盾、糾結的觀念和情緒釋放出來,而有意采取“夢”之類的無意識創作,并利用佛教的智慧將內心積聚的諸多矛盾心結否定掉,消解掉,因而它是化解和解脫,而不是像有的學者(如汪暉等)說的那樣,這是魯迅在黑暗和虛無中“反抗絕望”。“反抗”是政治學、社會學的詞語,用“掙扎”、“解脫”更能體現一個真實的魯迅。

此外,《野草》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晦澀難懂、纏繞糾結,甚至不合邏輯的表達,并不是魯迅用了什么高超的藝術技巧的結果,而是潛意識里各種混亂、不確定、矛盾思想和情緒自然流露的結果。詩人兼學者張棗稱頌魯迅是中國現代詩歌的現代性奠基人,《野草》是現代漢語詩的開始。還原歷史現場,魯迅《野草》的寫作只是為了救治自己的精神危機和輕度的焦慮癥,“中國現代詩歌奠基人”的桂冠這肯定是出乎魯迅的意料,尤其是《野草》許多昏暗不明、矛盾悖論式的表達,就是一種病態的呈現,一些作品如《好的故事》《臘葉》等寫得并不成功。不過,魯迅利用“夢”打開了自己的潛意識中的本我寫作,這確實是一條值得現當代作家進一步探索的道路。

①錢理群:《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5頁。

④孫郁:《〈野草〉研究的筋脈》,北京:《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7期,第39頁。

⑤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456頁。

⑧劉俊:《對“啟蒙者”的反思和除魅——魯迅〈傷逝〉新論》,長春:《文藝爭鳴》,2007年3期,第113頁。

猜你喜歡
矛盾
咯咯雞和嘎嘎鴨的矛盾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
數學雜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對待矛盾少打“馬賽克”
當代陜西(2021年22期)2022-01-19 05:32:32
再婚后出現矛盾,我該怎么辦?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心情的描寫
矛盾的我
對矛盾說不
童話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愛的矛盾 外一首
實現鄉村善治要處理好兩對矛盾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這個圈有一種矛盾的氣場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欧美在线黄|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久久一级电影|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日本久久网站|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片|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另类专区亚洲|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精品福利国产|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成人午夜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欧美网站| 波多野结衣二区|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天堂| 亚洲永久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亚洲aaa视频|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91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91九色国产porny| 五月天天天色|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五月婷婷丁香色|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欧美| 午夜小视频在线| 91精品综合| 狠狠干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