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鶴
一、輸入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輸入一詞最初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過程中嵌入的信息。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輸入是指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所獲得的語言信息。信息包括詞匯、短語、句子、段落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輸入有一些局限性。一旦超過處理能力,輸入信息將受到抵制。因此,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彼德?科德(1967)把輸入和引入?yún)^(qū)分開來,輸入是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所接受的,而引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所接受的東西。
斯蒂芬·克拉申(1982)提出了監(jiān)察模式,這是第二語言習得中最著名的模式之一。它包括習得-學得區(qū)別假說、監(jiān)控假說、自然順序假說、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
在這五個假設(shè)中,輸入假設(shè)是監(jiān)察模式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斯蒂芬?克拉申(1982)認為,當學習者接觸到足夠的可理解輸入時,他們就能夠掌握目標語的知識。可理解輸入是指學習者所學的語言水平略高于當前水平,可以用i+1來表示。“i”是指語言學習者的當前水平,“+1”是指略高于當前水平的語言水平。通過可理解輸入理論的運用,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將從i發(fā)展到i+1。
此外,斯蒂芬·克拉申(1985)也提供了一些支持輸入假說的證據(jù)。第一,人們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來和孩子們說話,比如“照顧者話語”和“母親話語”來學習他們的第一語言。“母親話語”注重“現(xiàn)時”原則,幫助學習者簡化他們收到的輸入。第二個證據(jù)是,人們使用“教師話語”和“外國人話語”與第二語言學習者交談。這兩種談話有著相似的特點,即語速慢、結(jié)構(gòu)好、句子短。有助于提高可理解輸入。最后,斯蒂芬?克拉申(1985)認為沉浸式語言教學的成功是因為可理解輸入理論的運用,加拿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因為加拿大有很多法語浸入式學校。
二、作者本人對于輸入作用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
當我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我的專業(yè)是英語,我屬于外國語學院。我學校有很多外教,我的大部分課程都是由外教教教的。外教老師每周都有講座和英語角活動。我經(jīng)常去參加這些活動。這堂課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題目不會提前交給學生,所以我在去上課之前從來沒有準備過。當我聽講座時,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接受輸入的過程,因為講師介紹不同的主題,并且一直用英語說話。在這個過程中,我通過聽外教的授課,學習到了第二語言,并了解一些話語。例如,一位英國老師介紹了一個關(guān)于英國本土英語口語的話題。我在講座前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表達方式,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老師用英式英語說,cheers是感謝的意思,上課時他一直用cheers代替thanks,所以我很快就記住了這一點,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使用了這個表達方式。
但是,當老師提到一個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點,比如一些政治事件,我很難接受,因為這種事情超過了I+1。我記得有一位老師介紹過英國脫歐的話題,我對這個詞一無所知,雖然老師介紹了這個詞匯的由來,但當我想表達英國退出歐盟時,我卻無法應用它。除了聽老師講課,我還經(jīng)常向他們提問,以便與老師進行交流互動,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們提供的信息。
三、輸出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輸出是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其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加拿大語言學家梅麗爾·斯溫(1985)提到了一個吸引她對可理解輸出進行進一步探索的實驗。在研究中,有一組兒童在法語浸入式教學環(huán)境中很多年,但他們的口語和寫作能力遠遠低于法語為母語的學生。這些處于沉浸式教學環(huán)境中的孩子,雖然得到了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但他們?nèi)匀徊荒芎芎玫厥褂玫诙Z言來表達自己。所以斯溫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很少有機會發(fā)言和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老師才是整個課堂中的主導人物。因此,她得出結(jié)論,可理解輸出是這項研究結(jié)果的主要原因。
此外,斯溫(1985)認為可理解輸出在二語習得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她還提到,輸出被視為產(chǎn)生過去所學的東西的一種方式,而關(guān)于輸出可能是學習機制的一部分的論點并不是學習者所期望的。由此,斯溫(1995)提出了三種輸出功能,即注意/觸發(fā)功能、假說測試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四、作者本人對于輸出作用的經(jīng)歷
雅思考試的口語測試可以看作是語言輸出的一種形式。雅思口語測試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回答簡單的問題,第二部分是描述一件事或一個人,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礎(chǔ)上回答一些難的問題。為了準備口語測試,我首先總結(jié)話題和問題,然后找一個母語為英語的人每天和我練習。我說英語,我的搭檔會指出我在口語中的錯誤。這個過程是輸入和輸出的結(jié)合。在此過程中,我和我的口語搭檔進行句子和對話的交流。例如,當我的語言伙伴問我“你經(jīng)常使用手機嗎?”,我的回答不是“是的,我經(jīng)常使用手機”,而是說“是的,我經(jīng)常使用手機,因為它方便實用。它里面有很多讓我的生活更輕松的應用,比如微信,它可以幫助我及時與朋友和家人聯(lián)系。“第二個答案比第一個答案得分更高,因為第二個答案的內(nèi)容是通過連續(xù)處理產(chǎn)生的。這是第一部分問題中的一個例子。第二部分的題目被認為是口語測試中最難的部分,因為考生只有一分鐘的時間準備這個題目。有一次我的搭檔讓我描述“你想去的地方”,起初,我只能描述一下地點、場景和我想去的原因,但在我的搭檔給了我一些建議之后,我可以用更多的短語來描述這個地方,并編寫一個去那個地方的故事。這種輸出是通過與他人互動產(chǎn)生的,對我有積極的影響。
五、總結(jié)
輸入和輸出都是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十分重要的理論,其中輸入理論又包括了斯蒂芬·克拉申的監(jiān)察模式,這是第二語言習得中最著名的模式之一。而輸出理論以梅麗爾·斯溫的發(fā)現(xiàn)更為出名。這些理論幫助二語研究者了解更多關(guān)于二語學習中的輸入和輸出的理論。
參考文獻:
[1]梅麗爾·斯溫.輸出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三大功能[A].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2]斯蒂芬·克拉申.輸入假說:問題和影響[M].倫敦:朗文出版社,1985.
(鄭州財經(jīng)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