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驊 李偉儉


摘 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優良的傳承和科學的工作體系,依托高校各類資源,可以挖掘大學生群體的獨特優勢和潛能,探索高校、企業、實踐地三方協同發展的實踐模式,探析大學生社會實踐,對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具有的重大意義。本文通過私立華聯學院近年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成功證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助殘脫貧的可行性,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助殘脫貧; 實效;可行性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扶貧工作的重要性。貧困是制約廣大殘疾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障礙,脫貧解困是貧困殘疾人及其親屬最大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至上的情懷、實事求是的作風、長期的基層實踐,科學總結并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這一方略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的最新發展,是指導我們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思想武器。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了重大進展,為2020年脫貧攻堅全面收官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貧困的消失,也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的結束,鞏固脫貧成果,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還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參與進來。而大學生群體以其獨特優勢和潛能,依托社會實踐平臺,在助力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成為今后一個階段鞏固脫貧成功,防止返貧的中堅力量。
二、項目背景
據中國殘聯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各類殘疾人總數已達9000萬,廣東省540萬,佛山市高明區有8000人,而單單就高明區荷城街道就有1800名殘疾人。在這些殘疾人群體里,他們大部分家境困難,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交際能力差,因此往往都會受到歧視。其實在殘疾人的內心里,他們也希望得到關注,得到重視,希望能夠擁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平臺,讓他們能夠投身到社會中,體現他們的價值。
項目以私立華聯學院作為試點,把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助殘工作緊密結合,以高明區荷城街道的殘疾人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一條能夠讓殘疾人創收脫貧的道路。此模式一旦可行,則可以在大范圍推廣,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大學生的資源,讓助殘和脫貧工作更高效更快捷實現。
三、具體方案
私立華聯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根據實際需求,從2019年開始,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在高明區荷城街道建立殘疾人就業創業培訓基地,以培訓+社會企業運營模式,通過整合康復期的精神殘疾人、肢體殘疾人和智力障礙殘疾人三類群體,實現:
1、以培訓帶動創就業,整合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肢體殘疾人、智力障礙殘疾人這三類群體,實現傳統的庇護工廠升級,相互扶持,共同創業,共同致富的社會支持網絡,更向社會大眾展現了一個積極、自強的殘疾人形象,扭轉社會大眾的“標簽”意識和歧視心態。
2、以培訓基地為基礎,以殘疾人自己的企業為依托,在高明區綜治辦統籌,民政、殘聯、衛計、團委、文體局等單位的支持下,讓殘疾人抱團創業,企業與基地相互依托,實現“自我造血”社會服務機制。
四、殘疾人就業創業培訓基地運作模式
五、項目實施進展
六、項目主要特點
私立華聯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精準扶貧精準助殘項目主要的特點是,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與社會服務中心合作,結合私立華聯學院不同專業的特點,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對殘障人士授予技能,通過職業規劃的引導,讓三類殘疾人能夠相互扶持,以共同創就業為使命,以自我造血,實現殘疾人互助公司可持續運作為目標。另外,項目采取“黨委領導、部門聯動、社工策劃引導、殘疾人互助”的運作模式,積極推動市、區、鎮(街道)三級共建。佛山市委政法委將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工作作為全市社會工作重點項目,納入全市社會建設創新專項資金重點資助扶持范圍;高明區委政法委牽頭,會同民政、衛計、人社、殘聯、團委等部門以及屬地鎮街,統籌提供場地、資金、政策、業務指導等各方面資源,開辟連通各部門的綠色通道,合力將殘疾人就業創業培訓基地打造為全區精神、智力、肢體三類殘疾人的就業創業互助平臺。
七、項目主要成效
在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私立華聯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幫助殘疾人建立的殘疾人就業創業培訓基地成功孵化出一個殘疾人互助公司——佛山市高明區眾創志合商貿有限公司,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鏈接社會資源,對公司持續關注與支持,使公司獲得佛山市人社的資金支持及佛山市社工委舉辦的佛山市社會建設創新專項資金資助,又來又陸續孵化出4個個體工商戶。
在取得成效的同時,私立華聯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結合創就業基地運作過程中了解三類殘疾人的實際能力及需求后,在得到區委政法委綜治辦的支持下,志愿隊陸續跟進情況,申請高明區政府保障房店鋪建立第一家殘疾人自己經營管理的便利店——彤心便利店,建成的彤心便利店融便利店、面包店、奶茶店的功能于一體,為更多的殘疾人提供了培訓與就業的機會。
截至2020年10月,殘疾人互助公司及其下屬便利店共安置11名殘疾人實現創業和就業,彤心便利店預計每年將為超過40名高明區殘疾人提供培訓及實踐崗位。 同時培訓的學員中,有5名學員實現創業,10多名學員實現就業。基地自2019年1月起,產生營業額約計10萬元,利潤超3萬元;基地的“自主造血,鼓勵殘疾人創就業增收”方面初現成效。
八、項目的意義及持續發展
私立華聯學院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建立的殘疾人創就業培訓基地真正實現了鼓勵殘疾人在自食其力中回饋社會,重塑人生價值,既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又著力改進政府財政資金大包大攬的救助模式,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目前,該基地自主運營模式已逐漸走上軌道,并且準備在全佛山市、全省甚至全國進行推廣,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受惠。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殘疾人事業給予了高度重視,設立了專章專節,規劃了未來五年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前景。面向未來,我們要從9000萬殘疾人面臨的各種困難入手,綜合施策,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決不讓一個殘疾人掉隊。
私立華聯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推進的精準助殘精準扶貧項目正好契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殘疾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以實現殘疾人的就業為使命,解決了一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就等于是解放出了一個家庭。解決了殘疾人的就業問題,才能真正讓殘疾人在奔小康的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也是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前列”的最好體現,也充分證明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助殘脫貧實效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陳治松.“校農結合”: 脫貧攻堅新實踐[J]. 當代貴州, 2017( 37) : 40 - 41.
[2]習近平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R]. 人民出版社 .2017.
[3]陳新芝,鄧天麗.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參與農村扶貧的路徑分析[J].昭通學院學報,2018(1):34-36.
[4]李鵬,莊法興,雷麗君.脫貧攻堅視閾下高校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探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9-92.
此文為2019年“攀登計劃”廣東大學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pdjh2019b0959)結項論文.
(私立華聯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