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原 彭俏俏

摘 要:本文在分析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邏輯的基礎上,遵循導向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評價原則從科技創新、結構優化、市場機制、經濟成果、協調共享、資源利用等角度構建了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是經濟發展的中心和重要的載體,研究和推動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經濟發展質量比經濟增長概念具有更廣泛的外延(鈔小靜等,2009),把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進行科學的分解并轉化為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評,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能夠為城市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提供科學依據,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于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一、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學者們從目標、動力、內容等角度進行了剖析。金碚( 2018)從發展目標的角度論述了高質量發展實質是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轉變。陳昌兵(2018)從創新動力的角度討論了經濟高質量發展。任保平等(2018)、劉志彪(2018)以及魏敏等 ( 2018) 的研究重點關注經濟發展的內容層面,詳細分析了高質量發展下的經濟結構、創新動力轉換、市場機制體制、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區域協調和經濟穩定性等方面內容。
綜合各位學者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論述,本文認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消費能級、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城市經濟的協調性和共享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
二、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構建原則
(1)導向性原則,評價的指標體系要具有實踐指導作用,能夠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高。
(2)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的選取需要有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嚴謹內在邏輯,指標獨立完備、層次清晰,數值的計算科學、準確、合理,具有高效度。
(3)可操作性原則。指標計算需要的信息要便于搜集、能夠量化、方便操作,并盡可能選用公開數據,使指標具備可比性。
(二)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將其分解為科技創新、結構優化、市場機制、經濟成果、協調共享、資源利用六個構成要素作為二級指標體系,遵循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對每個二級指標進行分解,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
1. 科技創新
以科技創新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需要通過增加創新投入和產出、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完成發展的動力轉換。因此設計“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活力”三個三級指標,并分別用“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每萬人年專利授權數”、“技術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來具體衡量。
2. 結構優化
一是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強化服務帶動經濟發展,二是要加快投資和消費結構的優化,把城市經濟轉化為消費拉動,通過提升消費能級增強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的獲得感,三是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使對外貿易在經濟結構中比重的進一步擴大,因此設計“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和“經濟開放結構”三個三級級指標,分別以“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消費率”和“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具體衡量。
3. 市場機制
當前我國市場機制的發展重點仍應聚焦于減少政府干預、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方面。因此設置“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兩個三級指標,分別用“市場分配經濟資源的比重”、“非國有經濟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來衡量。
4. 發展成果
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發展成果下設“居民收入”以及“生活品質”兩個三級指標,分別通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恩格爾系數”來衡量。
5. 協調共享
加強經濟發展成果的協調共享應不斷縮小城鄉差異,減少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異。因此在協調共享下設“居民收入差異”以及“城鄉收入差異”兩個三級指標,通過“基尼系數”和“城鄉收入比”來衡量。
6. 資源利用
在資源利用二級指標下設“全要素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能源生產率”四個三級指標,分別用“全要素生產率”、“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GDP/全部從業人員數量”和“GDP/萬噸標準煤”來具體衡量。綜上構建了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三、結語
本研究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從科技創新、結構優化、市場機制、經濟成果、協調共享、資源利用六個方面構建了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了提供有益的參考。為進一步完成測度,還有必要對數據計算和處理層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和完善,例如指標權重計算、評價方法選擇、評價結果計算以及信度效度檢驗等。
參考文獻:
[1]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06):75-86.
[2]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04):5-18.
[3]劉志彪.理解高質量發展:基本特征、支撐要素與當前重點問題[J].學術月刊,2018,50(07):39-45+59.
[4]陳昌兵.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轉換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8(05):16-24+41.
[5]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11):3-20.
作者簡介:
田原,男,1981年出生,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
彭俏俏,女,1998年出生,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商學院本科生,管理學學士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商學院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SRTP項目)“基于可拓學方法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成果之一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商學院 ?浙江 寧波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