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杰 王嘉明 趙西平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快速更新,在統一現代化的高能耗、高效率、高污染的規劃背景下,城市發展導致生態環境遭受污染破壞。“人本論”與“天人觀”是自古以來景觀設計理論的兩個重要命題,這兩種設計觀的探討對設計中的理論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這兩種設計觀進行分析,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研究視角,探究景觀設計中生態設計觀的內涵,并提出研究展望,即“平衡論”,不能用單一的“以人為本”或“以生態為本”來指導所有的設計,應該不斷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平衡。
關鍵詞:景觀設計;“人本論”;“天人觀”;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
0 引言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新冠肺炎疫情、地震、城市內澇、火災、雪災等都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與日俱增的鴻溝。人類如何才能與地球和諧共處成為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怎樣才能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長期處于最佳狀態,是我們必須直視并且不斷尋求答案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思想和行動上進行改變,從而走向新世界。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僅是人類進步的表現,更是生存的需要。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很明顯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從表面上看,人類征服了自然,成為了自然中的“統治者”,其他動物只有順應自然的能力,而無法改造自然。毫無疑問,錯在人,絕非動物。
1 兩種設計觀的基礎內涵
1.1 研究范疇定位
哲學認為,自然環境是大自然偶然性、自發性的結果,其發展的方向完全不受人類的影響,我們也稱其為“第一自然”或“純自然”,其特點是完全不依賴人類而自在地發展。“第二自然”是生產的自然,如農田和牧場,它是人們為滿足自身基本需求而順應自然的結果。而“第三自然”是再造的自然,是指通過人類的設計,模擬并改善自然環境的結果,也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
通過哲學中的自然分類,可以看出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生態自然是人類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而“第三自然”處于一個特殊的位置,即調節“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系,是聯系人與自然的中間橋梁。因此,“第三自然”的設計觀直接決定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與觀點,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應尋求正確的設計理念或原則,引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研究的設計觀即是針對“第三自然”展開的,因此,研究范疇主要為“第三自然”的可持續生態設計觀(表1)。
1.2 設計觀的發展過程
從“神本論”到“人本論”,再到“生態自然本論”,從古至今,人們都在不斷追尋和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東方(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自古以來的基本世界觀就是“天人論”,即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國古典哲學家老子已經在《道德經》中指出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主張“道法自然”,指出“道”是宇宙中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按照一定的規律,展現出某種秩序。“道”無聲無形,獨立存在,卻是萬物的本源。這里的“道”可理解為符合大自然發展的規律,展現出的某種秩序。如果我們違反了這種規律,那么必然自食惡果,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如今我們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破壞自然秩序的“產物”。
而“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始于文藝復興時期,與古希臘的“人本主義”思想有密切的淵源[1-2]。“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3]。傳統的“以人為本”,強調“人是萬物的中心”,但由于社會發展觀對其越來越狹隘的理解,導致今天的“以人為本”具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意味[4]。而“絕對人類中心主義”或者“人類沙文主義”正是當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危機頻頻發生的罪魁禍首。當今的“以人為本”,應區別于“人類中心主義”去理解,在強調人主體性意義和目的性意義的同時,并不否定其他物種、其他自然元素的獨立價值。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它既強調人類的利益,又強烈要求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5]。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傳統的中國古代哲學都注重“合一”,而忽略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6]。“以生態為本”這一觀念與我國古代的“天人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是針對當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提出的。人們之前的過度開發導致生態失衡,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應當盡量彌補之前所犯的過錯,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態的發展與平衡[7]。
1.3 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
自然和人、生態和經濟社會的關系是本源和派生的關系、根基和結果的關系[8]。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多次大的變化。手工業時期,人類處于被動地位,無法有效地、大規模地改造自然,因此只能適應自然,以維持自己的生存,并且不會對自然造成太大的破壞。人與自然處于一個相對協調穩定的發展時期(“第二自然”),在此期間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工業革命之后,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口急劇增長,城市不斷擴大,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人類的欲望已經在短時間內超越了大自然能提供的量,人們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把地球上的資源當作無限資源供自己利用。這種短暫的征服使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當達到一定量之后,大自然通過多種自然災害“回應”,以此警示我們,保護生態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人類社會不斷發生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緊張,我們不能靜態地以一個固定的設計觀念去指導所有的設計,而應當動態且更加偏重自然地進行設計改造。
2 兩種設計觀對自然的影響
由于人類的參與,兩種設計觀各自的發展,必然對大自然產生一定的影響,下文探討“以人為本”和“以生態為本”設計觀對自然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2.1 “以人為本”設計觀對自然的影響
生態自然是人類存在之本,發展之源。人們不斷向大自然索取,導致如今生態失衡,地球不斷承受人類施加的壓力,如今慢慢釋放出來。如今的文明社會,高度重視“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但其被狹隘地理解為一切設計都應該“以人為中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造場所鋪展開來,全世界邁向城市化的步伐如出一轍,我們與自然的距離也變得越來越遙遠。即使是當代城市中的公園,也不過是被修建布置過的人工環境,我們似乎只能在上一代人的回憶中,尋求與自然的親近關系。如此一來,便出現了很多不可持續的問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地震、空氣污染、城市內澇等災害。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科技水平與需求有了一種不可逆轉、不斷攀升的動力,導致人們能夠對自然進行更多的改造,我們幾乎看不到“純自然”。
從空間維度來看,如果設計一味追求“以人為本”,可能會導致“人類中心主義”,使人們認為自身優于自然中的任何物種,甚至導致自然的消失,因此,并不利于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2.2 “以生態為本”設計觀對自然的影響
“以生態為本”肯定自然的價值, 認為萬物平等, 人類也是大自然中的生物之一,因此不應遵循一切以人為中心的原則,而應當在實際項目或設計中考慮其他生物的環境與生存空間,達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
但是如果一味地以“以生態為本”為設計準則,會導致人類生活空間缺少舒適感,且給發展帶來局限性。
2.3 “以人為本”與“以生態為本”設計觀的辯證關系
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景觀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有些學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設計都是為人而作,因此“以人為本”的設計觀是毋需置疑的;也有學者從宏觀角度出發,研究人與自然中其他物種的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有生存的權利,不能為了自己,犧牲大自然以及其他物種的利益,我們所做的設計應該朝著“以生態為本”的方向發展,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不管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生態為本”,其實都是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的。無論哪種設計觀,在當今大的時代背景下,都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而“持續”必然是動態的,人必然依存于自然而存在,而自然完全不依靠人類自在地發展,因此,人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的發展保持一致。這兩種設計觀并不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關系,而應該是互相補充、互相完善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圖1)。
我們要尊重自然,就應當準確認識自身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位置。人類、生物與自然是一樣重要的,人類與生物以自然為載體,而人類當前的發展已經遠超過自然的發展規律,因而屬于自然的改造者與管理者,保護生態自然的責任也必然由人類承擔。
3 “動態平衡論”設計觀
3.1 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人必須依靠自然而生存,但自然卻不依賴人,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對待自然、理解自然。設計應當滿足自然生態周期性的可持續發展和變化,有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以最少的自然資源實現最大限度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自然和人類社會都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因此我們的設計法則也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最終的發展目標都是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尋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追求動態、相互制約且平衡的設計。
3.2 處理“人本論”與“天人論”的關系
我們在進行設計時,絕不能單純地考慮“人”與“自然”誰最重要,我們的目標應當是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至關重要的平衡點,“以生態為本,以人為主”,既體現生態自然的第一性,同時又強調人的重要性與特殊性。設計師應該作為一個中介,主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4 結語
不能用單一的“以人為本”或“以生態為本”指導所有的設計,而應該有針對性地采取設計理念。在當今以生態設計為潮流的時代中,景觀設計的中心早已不單純是人,或是生態,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關系,“以生態為本,以人為主”的平衡設計理念正是此兩者的統一與融合。作為設計師,我們必須找到人與自然之間一個至關重要的動態平衡點,應當考慮“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觀點,并且在設計之初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電章,曾景祥.構建以生態為本的城市[J].邵陽學院學報,2005(06):117-118.
[2] 王電章,曾軍.設計構建以生態為本 看未來城市發展[J].住宅產業,2005(10):81-82.
[3] 張永紅,劉文良.生態環保:“以人為本”抑或“生態為本”[J].理論與改革,2008(01):46-48.
[4] 秦書生,王鏡宇.論以人為本的生態觀[J].理論探討,2005(05):52-53.
[5] 徐春.以人為本與人類中心主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33-38.
[6] 陳秀囡.淺析生態視角下現代設計的發展——“以人為本”與“以自然為本”[J].美術教育研究,2011(08):121-122.
[7] 甘沖萍.淺析以自然為本的生態設計理念及思路[J].山西建筑,2008(04):52-53.
[8] 董田春.生態為本與有閾限的人類中心主義[J].榆林學院學報,2008,18(05):5-7.
作者簡介:金世杰(1997—),男,山西臨汾人,設計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