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宇
摘 要: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而言,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深度學習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這不僅要求學生轉變傳統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對于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歷史;歷史核心素養
“能夠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學習”,是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任肯?貝恩教授提倡的教學思想,其中的內涵是學生的深度學習。黎加厚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將其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并且能夠在眾多的思想間進行聯系,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日臻重要,探尋有效的培養路徑,是當前歷史教師面臨的首要任務,深度學習便為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指明了方向。深度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思考,對所學知識的概念和原理有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運用。
一、轉變傳統學習方式,培養深度學習
高一新學期的導學課上,我請學生簡單探討了一下在初中階段歷史學習的方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都是“背書”,并且強調了死記硬背就可以在歷史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這是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屬于淺層學習的表現。
但是高中歷史的學習需要學生深入挖掘史料,解讀史實,梳理歷史脈絡,深度整合歷史知識。簡單來說,初中歷史主要考察的是“who”、“when”、“where”、“what”,也就是要學生掌握是誰,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事情。但是高中歷史需要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也就是“why”,即思考為什么發生這件事?!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歷史現象,從對歷史問題形成正確認識的過程中汲取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精華。基于這種學習要求,學生勢必要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從被動的接受知識向主動的獲取知識轉變,變淺層學習為深度學習。
初中的歷史知識學習與高中相比,不夠深入,思考的角度和研究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對于淺層學習的學生而言,通常學過的知識還處于碎片化的狀態。將零散的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形成框架,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線索的把握,也是深度學習的表現。
以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例,首先學生需要掌握的線索是對于古代社會性質的認知。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770年西周滅亡,中國處于奴隸社會。而春秋戰國時期,是封建經濟產生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開始,中國則正式進入統一的封建王朝,一直到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對于這一線索的把握,有助于學生樹立一個大框架,整體認識中國古代社會。另外一條重要的線索,從秦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滅亡,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圍繞著“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兩個方面?!袄蠋熡猩疃鹊慕?,學生才能有深度的學”,理清這兩條線索,對于本單元的學習也就有跡可循,為學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打下基礎。
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當前高中歷史課堂的普遍問題是教師的“填鴨式教學”,課程容量較大,但是課堂時間有限,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足。如何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發展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教學中將課堂還給學生。《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拓展其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拋出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二、拓寬認知視野,培養核心素養
要將課本所學知識靈活地轉化為歷史智慧,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高中歷史教學涉及到豐富的史料,學生通過深入分析材料,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所以僅僅依靠書本是不夠的,需要教師創設深度學習的環境,在平常的教學中有選擇性的融入書本外的知識,立足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拓寬認知視野,升華課堂主題。
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爭》中,關于“日本的滔天罪行”這一子目,涉及到“南京大屠殺”的內容,許多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在課堂上展現當時的圖片史料,表格數據等,讓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和日本犯下的暴行,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但是就培養家國情懷素養而言,力度遠遠不夠。所以教師可以以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為切入點,介紹《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對于南京大屠殺,日本官方一直持否定或沉默的態度,一定程度上跟西方社會的普遍認知有關。將時間推到20年前,西方主流社會對于二戰中法西斯的暴行,普遍只承認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西方甚至沒有一本主流刊物詳細的介紹過南京大屠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段沉痛的歷史,在西方被人為的遺忘。而張純如以一己之力,秉持著客觀真實的態度,通過精細的調查,查閱多方史料,發掘《魏特琳日記》,采訪大屠殺的幸存者,歷時多年,整理成文,以英文出版。這本書被翻譯成15種語言在全球發售 ,在西方社會引起了極大地反響,向世界還原了這一段慘痛的歷史。通過這樣的介紹,既讓學生學習到了探尋歷史史實的方法,也讓學生認真感知了銘記歷史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家國情懷。
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是作為一個整體在深度學習中獲取的,其核心目標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此外,要拓寬認知視野,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當前實際,讓學生結合實際與歷史現象進行聯系,培養批判性思維。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時,關于臺灣問題,不僅要帶領學生深入分析“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其意義,還應結合當前實際探討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在2018年的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由于導演傅榆發表了“臺獨”言論,使得藝術盛會變成了一場鬧劇,這體現了當前“臺獨”勢力對于祖國統一大業的干涉和阻撓。而2019年,大陸電影人集體宣布拒絕參加金馬獎,隨后,香港主要影視公司也發表了退出金馬獎的聲明,堅決表明立場,反對分裂勢力,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對這一熱點問題的探討,可以培養學生開拓性思維,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臺灣問題現狀。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結合史料與時事熱點,開拓認知,運用聯系的方法,用唯物史觀看待歷史發展中的問題,從而真正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深度學習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歷史深度學習,既要學生改變傳統學習方式,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要改變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局面,化被動為主動,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構建知識體系,深度整合歷史知識。而教師不僅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還要在課堂設計中,以學生主動思考為導向,啟發學生歷史思維,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不斷成長,從而實現“人”的真正回歸。
參考文獻:
[1] 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計算機教與學.2005.05
[2] 葉曉蕓、秦鑒.論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j].軟件導刊.2006.02
[3] 宣花.構建深度學習課堂 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以《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課為例[j].新課程導學.2017.12
[4] 宋波、陳良.歷史深度學習應關注的五個關鍵能力--基于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探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0
[5] 朱華.深度學習視角下歷史課堂個性化設計[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8.09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