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依紅 楊文慧 楊燕 喻舒雅 周子淇
摘 要:信貸一詞一直是近年來經濟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伴隨著消費渠道的拓寬和信貸平臺的發展,信貸悄無聲息地融入了大學生生活,透支消費及不良信貸在大學生中越來越常見,因此,加強防范意識、規范網絡信貸平臺尤為重要。鑒于此,本課題以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對信貸問題進行探索及深入研究,通過投放問卷了解江寧大學城范圍內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借款情況,提出解決透支消費、不良信貸等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過度信貸;透支消費;大學生
一、大學生消費及信貸的主要表現
本次調查中,共采納有效樣本380人次,其中40.53%為男性樣本,59.47%為女性樣本。樣本采集的主要地域范圍為南京市江寧大學城,數據涉及的大學生特征多樣,與課題期望的目標人群相符,因此數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
通過調查數據可知,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大部分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在1000-2000元之間,部分可滿足日常生活開支。但大學生普遍存在其他愛好需求,所以仍有68.16%的大學生存在透支消費現象,并有超過40%的大學生存在信貸行為。在有信貸行為的大學生中,46.58%的大學生受信貸影響較大,有24.22%的大學生因為過度信貸需要通過兼職、家庭幫助來償還貸款,深受過度信貸的影響。
在信貸工具的使用方面,51.05%同學選擇知名度較高、借貸程序較為簡單網絡借貸平臺信貸以保障資金安全性,也有13.47%同學對資金有一定要求而選擇銀行信用貸款和其他小眾信貸軟件平臺。在投資理財方面,只有15%的同學有非常好的投資理財習慣,其他同學或對理財了解不全面不敢投資,或對此完全沒有興趣,由此可見學校對大學生資金規劃的教育課程沒有落實,學生還未形成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對信貸門檻看法方面,63.68%的學生認為應該提高信貸門檻,信貸門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貸款安全質量,減少因不了解信貸而盲目貸款情況的發生。
二、大學生透支消費與過度信貸發生的原因
(一)不健康消費觀念的誤導
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盛行,而當代大學生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了解和接觸較小,不具備較強的判斷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極易被部分具有誘惑性的消費信息引導。但因其自身并未經濟獨立,沒有彌補超前消費的能力,因此成為消費主義的主要受害群之一。而絕大多數的父母會忽視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消費觀的引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嚴格控制孩子的資金來源,這意味著現在的大學生,即使已經成為有獨立自主能力的青年人,在個人理財消費上,仍然會因為一時的沖動而過度消費。此外,部分社會團體及不良商家故意進行不正確引導,導致大學生逐漸加深不正確的消費觀,造成頻繁的群體透支消費現象,更加重了消費主義對大學生的危害。綜上所述,各方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當代大學生沒有正確的消費觀。
(二)大學生資產規劃意識淡薄
由于大多數大學生從小的資金來源都是來自父母,自己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個人理財習慣。因此,在進入大學校園后,面對自己擁有的資金,大學生往往規劃意識淡薄。而現在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電商平臺成了大學生進行消費的主要形式。而商家往往會通過各種商業折扣或現金折扣,誘導大學生盲目消費。對于沒有規劃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會在商家的商業陷阱中越陷越深,逐漸對自己的資金去向感到迷茫,最后走上透支消費和過度信貸的道路。
(三)信貸平臺標準與審核的不規范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信貸市場中出現了許多網絡小型信貸平臺。不同于銀行信貸的高標準、嚴要求,許多新興信貸平臺準入門檻低,平臺標準不規范,信貸審核不嚴格等問題逐漸暴露在公眾視野。根據電子銀行網數據顯示,截至當年8月底,國內共有網貸(P2P)平臺4667家,其中問題平臺2644家,占平臺比例高達56.7%。過半的問題率證明此市場存在大量不規范行為,給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學生頻繁提高貸款額度,讓大學生大量貸款,或用模糊的合同文件騙不具備相關判斷能力的大學生以高利率貸款,這都是現在一些不規范的信貸平臺頻繁出現的問題,給市場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三、對大學生透支消費與過度信貸現象的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首先,要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一個人的消費要與自己的經濟能力相適應,適度消費并不是說要降低生活標準,而是追求中肯,既要滿足個人需要,又要避免過猶不及,因為一味的抑制消費一方面會影響個人生活,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是需做到避免盲從,理性消費。大學校園里每位學生的家境都有一定的差距,不必強求與他人看齊,找到自己的定位即可,大學生的消費要避免盲目跟風,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只注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而警惕被物欲綁架。
此外,大學生在生活中應該養成良好的資產規劃和記賬習慣、培養自身理財意識,不僅做到消費上的“節流”,也可以在安全范圍內嘗試經濟上的“開源”。養成好的消費與規劃習慣,有助于大學生清楚自己每一筆資金的去向,并定期總結反思,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防止盲目消費導致的過度消費。
除了大學生本身以外,家長、學校、社會對于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培養也非常重要。在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家長要首先做出表率,給學生樹立理性消費的榜樣。在校期間,學校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警惕學生之間的惡意攀比。社會上,商家與社會團體應該有責任意識,杜絕虛假宣傳,杜絕消費主義的蔓延。
(二)主動學習信貸知識、提高不良信貸警惕意識
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很多由校園貸,網絡貸款導致的慘案。因此,當代大學生應當自己主動學習信貸知識,同時提高自身的消費信用,同時對自己的償債能力進行一個預估,避免盲目貸款。尤其是對有信貸需求的大學生,應當自己在對信貸平臺和交易流程有很明確的認知后再進行信貸交易,規避盲目交易造成高額負債。以校園貸為例,許多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超過經濟需求的欲望,而選擇校園貸款,但又會因為自身沒有償還貸款的能力背負上巨額負債。同時,信貸意識的培養除了大學生自己要重視,家庭和學校也要格外關注。作為家長,應當對自己孩子進行貸款的事情有充分的知情權,并且幫助孩子分析貸款的風險性,讓孩子在不斷的認知中對信貸有更深的了解。而學校則應該多開設信貸方面的課程或舉辦相關講座普及信貸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形成基礎的辨別能力,避免部分學生誤入歧途。
(三)提高大學生信貸門檻,規范大學生信貸審核
市場內的信貸平臺應當規范信貸程序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遵守法律規定和市場秩序,對學生申請的貸款加強審核、嚴格規定資金用途,避免學生利用貸款透支消費;對學生申請的較高額度信貸提高門檻,嚴查違規詐騙行為。
大學生作為沒有固定收入、經濟不獨立的群體,在銀行等正規渠道進行信貸有一定困難,這也是一些大學生明知不規范信貸有風險仍然會選擇的原因。所以在銀行與政策上,應該針對大學生推出方案,在通過嚴格審核的基礎上確定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后,對大學生發放信用貸款,而不僅僅只是根據大學生的現有還款能力決定是否發放信貸。
高校方面,也可以考慮由學校進行監控,結合在校生信貸信息向銀行等機構為學生提供保證,一方面最大程度確保有需求的學生能從正常的渠道貸款,另一方面也可以監督學生是否出現過度貸款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高瑋.我國大學生信貸消費現狀[J].現代商業,2017(05):181-182.
(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