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德國國家女子足球隊屬于世界一流強隊。2016年里約奧運會,德國女足力克瑞典女足,創造了歷史,首次奪得奧運會金牌。本文將采用錄像觀察法、數據統計法、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2016年里約奧運會德國女足決賽比賽視頻進行探索,為我國足球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2016年里約奧運會;德國女足;進攻特征;手段;組織形式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德國女足2016年里約奧運會決賽比賽錄像。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獻資料法: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找到中國關于世界女足比賽統計分析的文獻,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1.2 錄像觀察法:通過對德國女足奧運會決賽比賽視頻資料反復觀看,并對所研究的內容進行觀察,記錄數據。
1.1.3 數理統計法:通過對觀看視頻記錄下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對比。
1.1.4 邏輯分析法:對結果進行邏輯分析并得出結論。
1.2 統計尺度:
1.2.1 區域的劃分(如圖1):垂直于球門線,畫罰球區兩側的延長線,將進攻三區分為第一區域,左右兩端的第二區域與第三區域,以及罰球區外的第四區域,進攻三區外的區域為遠射門區域即第五區域。
1.2.2 有效進攻:得分與形成射門(包括射中門框范圍內與射出門框外)
1.2.3 射門手段:打門前使用的射門形式(包括頭球攻門、腳內側推射、腳背內側射門、凌空射門、正足背射門)
1.2.4 組織形式:形成有效進攻前所采取的進攻手段(包括4區配合、角球、任意球、2、3區傳中等)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決賽德國女足與瑞典女足進攻特征分析
2.1.1 進球特征分析
本屆奧運會,德國女足在決賽中的對手是瑞典女足,本場比賽的比分是2比1。第一粒進球是在下半場開場第47分鐘,德國隊獲得球權后,從后場推進至中前場后,3名隊員間通過2次傳遞將球傳至右路下底傳中,10號隊員包抄接球,在罰球區內使用腳背內側將球射進;第二粒進球是在下半時59分時,德國隊在前場形成連續5次傳遞,迫使瑞典女足在罰球區前犯規,德國女足得到一次前場任意球機會,10號隊員直接射門彈出后,瑞典隊烏龍球得分。通過對進球的視頻分析,可以發現這兩顆進球都不是絕佳的進球機會,而德國隊員卻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說明德國女足前場進攻小組的幾名隊員(10號、7號、13號、11號、9號)都具備很好的射門意識以及相匹配的射門能力,從而才能把握住機會,完成得分。
2.1.2 形成有效進攻與射門區域特征分析
本場比賽德國女足形成有效進攻與射門區域統計如下:德國隊共完成了24次射門,射中門框范圍內為9次,占總射門次數的37.5%;其中在1區內完成12次射門,2區完成0次,3區0次,4區形成12次射門。雖然德國女足在經過了前面5場比賽,進入決賽后,碰到實力同樣強勁的瑞典女足,但比賽視頻統計的數據卻顯示,德國隊并沒有因此降低自己的進攻節奏,在中前場通過個人運控、小組間的配合,不斷制造射門機會,且射門成功率也保持了以往的高水平,說明德國女足在比賽準備期儲備了充足的體能,才能保證在整個比賽周期內的每一場比賽發揮出較高的技戰術水平。通過分析比賽視頻,還可以發現,本場比賽的主力得分與組織隊員是前鋒10號,而在前幾場比賽中,主要的進攻組織隊員是中場隊員7號與13號,說明德國女足中前場的幾名隊員都具備較高的技戰術能力,整體水平平均,不會受個別隊員狀態不佳,而造成整個隊伍進攻能力下降的情況。
2.1.3 形成有效進攻的主要射門手段
在與瑞典女足的決賽中,德國女足形成有效進攻的主要射門手段統計如下:第一位為正足背射門,共10次,占總射門次數的41.7%;第二位為腳背內側射門,共5次,占總射門次數的20.8%;第三位為腳內側推射,共4次,占總射門次數的16.7%;第四位為頭球攻門,形成了3次,占總次數的12.5%,凌空射門2次,占總次數的8.3%。通過對統計數據分析,正足背射門與腳背內側射門為德國女足重要的射門手段。觀看視頻錄像,可以發現,德國隊本場比賽在4區組織了多次小組間傳接配合,從而在罰球區前制造了很多次打門機會,所以腳背正面與腳背內側占總射門次數的比例高與情況相符。
2.1.4 形成有效進攻的主要組織形式
與瑞典女足的決賽中,德國女足形成有效進攻采取主要的進攻組織方式的統計如下:第一位為4區配合,共8次,占總比例的33.3%; 2、3區傳中與個人運控突為第二位,各4次,分別占總比例的16.7%;第四位為角球,共3次,占總比例的12.5%;前場任意球2次,占總比例的8.3%;、1區配合、前場反搶與補射各形成1次,分別占總次數的4.2%。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4區配合占最高比例,與主要射門區域與射門手段的統計情況相符。個人運控突的比例也較高,說明在前場進攻時,對方防守位置站的很好,移動也非常有序,通過傳接很難打破對方的防線,這時個人運球突破一個點,在局面上形成暫時性的以多打少,有助于球隊被動變為主動。
3 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 德國女足共有14顆進球,射門區域主要集中在1區,主要組織形式為2、3區傳中、4區配合、前場任意球和點球,進球前采用的射門手段最多為正足背射門。
3.1.2 德國女足在本屆奧運會中總射門次數為128次,其中射中門框范圍內有45次;射正率為35.2%;形成有效進攻并完成射門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第1區與第4區。
3.1.3 通過對德國女足采用的總射門手段的統計分析,正足背射門是運用最多的射門手段。
3.1.4 德國女足在本屆奧運會中,除去點球和補射,形成有效進攻所采取的進攻組織形式最多的是第4區域的組織配合,共計29次。
3.2建議
3.1.5 從主要的進球區域中分析,筆者認為在訓練中應注重提高在罰球區內,這種強對抗下運用各種技術的能力,以及加強訓練在門前使用身體各個部位把握進球機會的能力。
3.1.6 通過對德國女足主要進球隊員的技術特點的分析,在訓練中有意識的訓練隊員長距離遠射的能力。
3.1.7 前場定位球也是主要得分因素,應重視日常訓練中對前場定位球的訓練。
參考文獻:
[1] 馬英利. 2004歐洲足球錦標賽前場有效進攻戰術特征的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 2005.
[2] 馬二龍. 2007年女足世界杯進球途徑特征研究[D]. 蘇州大學, 2008.
[3] 王莎莎. 2015年女足世界杯八強階段比賽射門進球情況的統計與分析[D]. 西安體育學院, 2016.
[4] 馬健, 欒彬, 展凱. 第五屆女子足球世界杯進攻手段特征分析[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9, 25(6):71-73.
[5] 趙青山, 韓云鵬, 趙娜,等. 第五屆女子世界杯足球決賽進攻特征分析[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9, 25(5):74-76.
作者簡介:張雨璐,女,1993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研究生。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