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琳 唐婧玥 酈琳琳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少年在未來的征程上,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擁有廣闊的胸懷,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感,做一個可擔當之才。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到了“十大育人”體系,其中實踐育人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強調“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2]這表明教育不僅要做到精神方面到位,還要在實踐中有所行動,從思想貫徹到行動。這些重要講話和文件,既表明了對青少年的高要求和高希望,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導方向,對社會性志愿服務事業予以了高度肯定。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概述
為了培養青年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和積極貫徹黨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各大高校在黨中央的積極號召和高度重視下活躍蓬勃的展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的指大學生在不謀求物質報酬的前提情況下,免費貢獻出個人的時間和力量,為社會事業及福利事業奮斗,自主參與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在校學生接觸社會、積累社會經驗的有效途徑,更有利于對社會道德風氣做出積極貢獻,有利于實踐育人及塑造思想,其影響遠不止于個人,更在于社會,在于文化。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一般多具有公益性質,例如貧困地區資助,社區扶老助殘和環境綠色保護等,其服務內容范圍廣泛,還涵蓋了社區建設、西部扶貧、體育賽事、展覽開設等多個領域。參與志愿服務的群體更是極具廣泛性,一般來說,普通在校大學生都具備參加志愿服務的素質,意味著只要有上進的心就很可能實現。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在校大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實踐中去,真正學著與社會上的人士打交道,這表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且隨著文化的碰撞和多元化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的開展領域也有所拓寬,近幾年,不少國際性和海外化的志愿服務活動正受到了在校大學生的廣泛關注。以上種種性質都表明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優良特點和活動意義。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活動影響力愈加擴大,更多人民群眾受到了普及。在中共中央的號召下,各級團組織以及青年志愿者組織都在不停地開拓創新,創造機會,盡其所能鼓舞青年志愿者們在多方面領域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與此同時,不僅服務領域不斷發展拓寬,服務過程中所影響到的人群數量也在逐漸擴大。一方面,對青年的個人發展而言,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進行社會角色扮演的轉變,能夠提高大學生與人交際能力,合作溝通能力以及在組織中的協調服務能力等,有助于青年大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另一方面,對于高校而言,類似志愿服務活動的展開,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思想層面給予大學生一定鼓勵。
(二)、高校對于志愿服務活動的支持態度愈加明朗。近年來,各個高校都極力爭取為青年大學生提供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機會,將志愿服務活動視為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性載體,在財務、政策等多方面都采取了積極優惠的措施來激發青年大學生的自主性,引導高校大學生積極自主地參加志愿活動。一方面,高校通過指導成立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志愿服務組織,讓志愿者活動有陣地,宣傳有組織,團結各組織優秀志愿者,擴大宣傳力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未參與者投身志愿者行動。另一方面,高校黨委對志愿服務加以重視,指定校團委安排專職團干部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基礎管理和全面指導,每個公益組織都應配有指導老師,從而保證志愿服務組織發展方向的正確性與接下來開展活動的可持續。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志愿服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有著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社會實踐活動的作業,大學生作為特殊的青年群體有著較高的素質,有著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大學生開闊眼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學生們用自己的雙手、愛心去幫助他人走出困境,用實際行動喚醒他人心中的仁愛,讓更多的人投身于志愿活動,將奉獻、友善、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精神發揚光大,真正實現人生價值。
(二)加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核心,理想信念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指引著人們前進。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沖擊,一些錯誤的思想也可能對大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志愿服務活動的好處體現出來,志愿活動提供給大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是社會實踐的主要途徑,相對于純理論的思想教育,志愿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加強主人翁意識,自主關心祖國前途和社會發展,在志愿活動中獲得課堂所得不到的獨立思考能力[3]。
四、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路徑
(一)健全志愿活動保障機制
我國的青年志愿者群體不斷擴大,但是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尚未得到保障,目前有關保障大學生志愿者權益的法規大多都是地方性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缺乏具有權威性通用的法律規定。沒有可以切實保護大學生志愿活動權益的法規不僅會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也會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以相關部門和專家應該經過討論制定一個全國通用的法律法規,可以在現有的規定基礎上加以修改或者借鑒國外的一些優秀先進的法規,為國家制定一個完善的青年志愿者保護體系。
(二)高校做好引導工作
志愿活動共具有自愿性和無償性,對社會發展有推動作用。有部分大學生尚未對志愿活動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導致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所以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志愿活動教育,加大宣傳力度,讓大學生從內心認同志愿活動,高校也可以設立一個固定的校內志愿機構,不定期招募志愿者,讓大學生志愿者都產生歸屬感,通過組織與事實熱點有關的活動也可以增加大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再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宣傳來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影響力。
(三)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樣化
部分高校雖然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教育形式單一,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高校可以考慮開展多樣化的思政教育。高校可以組織或鼓勵學生參加偏遠貧困地區的支教類活動,大學生可以通過接觸不同的環境加深對社會的理解,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和所做出貢獻的意義非凡,讓自己對職業有個新的認知,有助于以后職業生涯的規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 :勉勵青年志愿者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N]. 人民日報,2013-12-06(1) .
[2]唐旭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提升路徑研究[J].新西部,2020(03):142-143+147.
[3]翁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4):175-176.
[4]羅馬亞.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8):1-2.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