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馬麗華
摘 要:本研究基于當前醫養結合背景,調查了老年護理人才現狀、能力、培養情況,分析目前中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并從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出發對中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優化措施。
關鍵詞:醫養結合? 五位一體? 人才培養模式
課 題: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1804188)和衡水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1805269)的階段性成果。
進入21世紀,全球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而中國老齡化尤為突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人數亦呈現迅速上升趨勢,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經不能提供適宜的、連續的、綜合的醫療服務。為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之后多地開始探索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模式。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養老、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其優勢在于整合醫療和養老兩方面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持續性的照顧服務。“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學校為基礎、科研機構為紐帶,集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為一體,形成統一的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方案框架。
本研究根據當前醫養結合背景,從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出發,提出一套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的護理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實現高質量養老奠定基礎。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資料
本研究利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獲取數據和資料,從學校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家長對學生職業選擇的認知和企業人才需求等角度出發,調查老年護理人才現狀、能力、培養情況,分析目前中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并提出優化措施,形成集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為一體的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方案。
2.研究方法
以養老機構的管理人員、中職教師、護理專業學生以及家長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了解養老機構管理者對職業發展前景的認知、職業能力和工作穩定性認知,師生和家長對養老模式的認知、對職業選擇的認知、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認知和對護理專業學生擇業因素的認知等。此外,課題組對10名護理專職教師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內容包括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課程設置體系及其實施效果等。
二、研究結果
1.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問卷調查情況
課題組對不同地區的35所養老機構管理人員進行調查,有效回收率為34.5%。調查結果表明,在對醫養結合的職業發展前景認知方面,63.6%的管理人員認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前景較好。在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認知方面,84.9%的管理者認為養老機構的員工需要接受專業化培訓。管理者認為從業人員具有的能力依次為專業知識和技能、崗位適應能力、心理素質、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對從業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認知方面,管理者對于從業人員掌握知識的重要性依次為老年人文關懷與溝通技巧、老年護理心理學、老年生活護理技術、老年康復護理技術、老年營養與膳食。管理者認為影響從業人員穩定性的因素依次為不能適應崗位需求、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沒有晉升機會、家庭原因等。
2.中職教師問卷調查情況
課題組對中職衛校100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5%。調查結果表明,在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方面,76%的教師知道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55.7%的教師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有一定了解。在對職業選擇的認知方面,84.2%的教師認為護理專業學生愿意在養老機構從事工作,認為50%以上的護理專業學生能夠適應在養老機構工作。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認知方面,中職教師認為護理專業學生在醫養結合的機構工作需要的能力依次為吃苦耐勞精神、專業知識和技能、崗位適應能力、心理素質和人際溝通能力。在對護理專業學生擇業因素的認知方面,教師認為影響護理專業學生在醫養結合式的養老機構擇業的因素依次為工作環境、薪資水平、社會地位、對醫養結合的了解程度、發展前景等。
3.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課題組對200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9.5%。調查結果表明,在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方面,47.7%的護理專業學生了解到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是了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護理專業學生僅有44.2%。在對職業選擇的認知方面,88.4%的護理專業學生愿意從事醫養結合相關的工作,90%以上的護理專業學生認為自己能勝任在養老機構工作。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認知方面,護理專業學生認為在醫養結合式的衛生醫療機構工作需要的能力依次為吃苦耐勞精神、心理素質、崗位適應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在對護理專業學生擇業因素的認知方面,護理專業學生認為影響護理專業學生在醫養結合式的養老機構擇業的因素依次為工作環境、薪資水平、對醫養結合的了解程度、發展前景、管理模式。
4.中職學校護理專業學生家長問卷調查情況
課題組對120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7.5%。調查表明,在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方面,41.9%的家長表示聽說過老齡化社會,但對此不是很了解。91.4%的家庭以家庭養老為主,50%以上的家長認為“醫養結合”模式下護理工作主要包含日常保健、心理照護和中醫護理等。在對職業選擇的認知方面,88.9%的家長愿意讓孩子從事醫養結合相關的工作,95%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能勝任在養老機構工作。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認知方面,護理專業學生家長認為在醫養結合式的衛生醫療機構工作需要的能力依次為工作環境、薪資水平、發展前景、社會支持度、對醫養結合的了解程度。
5.護理專職教師的訪談情況
課題組對10名護理專職教師就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課程設置體系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校期間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脫節,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增加老年營養與養生保健、老年康復護理技術、老年生活護理技術等課程,并希望學校給學生提供更多臨床實踐機會。
三、結論和對策
1.結論
根據調查和訪談,我們認為護理專業學生愿意選擇并認為自己能夠勝任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工作,但是中職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的整體效果并不甚理想。
(1)政府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對于這種養老模式不了解。
(2)養老服務人員適應性和知識儲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護和精神文化需要,需要繼續接受培訓。
(3)護理專業學生和家長對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環境、薪資和發展前景期望值較高。此外,護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存在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脫節,核心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護理專業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心理素質、崗位適應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有待提高。
2.對策
課題組通過分析中職養老護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從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出發對 “五位一體”的中職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以下策略。
(1)加大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宣傳力度。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可以開展送醫下鄉義診活動,免費向群眾發放醫養結合宣傳資料、提供咨詢服務;為居家老人和集中供養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提高群眾對醫養結合的支持度,促進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
(2)加強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幫助護理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學校要經常以“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線開展職業精神教育,為護理專業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素質拓展等方面的指導。養老護理專業教師要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的改革提高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真負責精神。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前教師要引導其正確面對就業壓力,端正就業心態,在擇業時以個人的發展前途為優先考慮因素。
(3)根據崗位需求進行課程設置,突出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培養。學校要圍繞老年護理崗位工作任務進行課程改革,增加健康教育、人際溝通能力、職業心理素質等人文課程。老年護理專業適當增加老年生活護理技術、老年康復護理技術、老年營養與膳食等專業課程。學校要組織護理專業學生定期到養老機構去見習,熟悉工作流程與工作內容,增強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崗位適應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子科,張寶露,王洪婭等.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護理人才培養現狀及思考[J].護理學報,2016(23).
[2]酈雨濛.醫養結合背景下機構養老護理人員培訓需求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8.
(作者單位:衡水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