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燕
使用某種特定不變的處理事件的方式即可稱為套路,套路一向含貶義。在家校溝通中,一些老師會使用套路類的溝通模式,而家長們也會用一定的套路見招拆招,一來一去,雙方溝通浮于表面,雙方均被深深“套路”了。下面列舉溝通中常見實例并進行評析。
【實例】
小軍爸爸特別害怕接到老師的來電,因為每次老師來電,一般不是什么好消息,每次看到老師的來電,心里總會緊張:這不,老師又來電話了,到底是接還是不接呢。哎,還是接吧。
小軍爸爸接起電話客氣地說:“喂,王老師啊,你好你好!”

“你好小軍爸爸,我要跟你反映一個情況,最近小軍在學校里的表現不是特別理想,喜歡上課和同桌講話,他還經常拖拖拉拉,總是不緊不慢,希望你多關注關注。”
“哎,好的好的,麻煩老師多費心啦!”小軍爸爸皺著眉頭連忙應和。
【解讀】
老師:學校的工作繁忙,新時期對學生的管理要求也在提高,為了快捷、實效地收到預期效果,必須及時跟家長反應學生的各種問題,有些問題家長在家里是看不到的,提出來希望可以得到配合,大家一起解決。
家長:接到老師的“報憂”電話,一次兩次是感激,感謝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幫助。三次四次是擔憂,怎么我的孩子老是出現這種問題。五次六次……不厭其煩,我們孩子那么多問題,老師肯定不太喜歡,哎,我也沒有辦法了。
【策略】有喜有憂,客觀評價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評價一個學生也是,一味地向家長告狀,容易讓家長走入“孩子不行”或者“老師有偏見”的誤區。其實很多時候,老師知道孩子的閃光點,出于職業原因,老師經常認為孩子的優點沒必要說,但是孩子的錯誤必須要提出來,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一些老師言辭鑿鑿,帶來的卻是家長的無可奈何。孩子在被老師“打小報告”和家長的批評中,接收到的是消極的情緒,也容易讓家長和孩子產生消極的自我認知。有智慧的老師是不會一昧向家長“告狀”的,一旦發現家長、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就應該敏銳地進行引導,在家長面前,對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客觀闡述,不摻加個人主觀情緒,也許能讓家長靜下心來,反思孩子的問題和教育的缺失,讓溝通順暢。
【正解】
這天,小軍爸爸又無奈地接起老師電話“喂,王老師啊,你好你好?!?/p>
“小軍爸爸,這幾天小軍的表現有好轉,我想問問你是不是用了什么好辦法?”
小軍爸爸想,老師這么說,看來我家孩子還是有希望,“哦,真的嗎,那倒真好,其實我也沒啥好辦法,就是最近跟他做了些約定,剛開始他還很配合!”
“那需要堅持,偶爾出錯也難免,我也會持續關注他,我們一起努力!”
“好的好的,謝謝老師!”
【實例】
張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十分豐富,做事十分積極主動,關注每一位學生,明白家庭教育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總是會不厭其煩地向家長輸出各種心靈雞湯和教育理論。但是在家長會核平時交流中很少有家長主動找她交流談心,家長們對老師的言論多是點個贊、發個聲表示支持。
【解讀】
老師:我面對的是一個班50個形形色色的孩子,而一個家庭面對的只有1~2個孩子,所以我看待的問題是比較全面的,且一直奮斗在教育第一線,接收到教育理念都是比較先進的。我希望用我的理念、行動去引導家長,讓家庭教育走向更良性的道路。
家長:有些理念和言論其實不太符合我家的實際情況,但是我也要支持一下,其他家長都支持了,我不支持不好,希望老師能夠看到。我的孩子在老師手里,我積極配合老師,希望老師對我的孩子多多關照。
【策略】尊重共情,雙向交流
在大多的家校溝通中,都是老師占領高地,以教育者的身份去指導家長,用實例和理論去告訴家長應該怎樣怎樣,有些家長礙于對老師的尊重,也不敢當面反駁老師,往往被迫受教,這樣的單向輸出,肯定達不到理想的溝通效果。教師與家長應該相互尊重,特別是老師要尊重家長,耐心傾聽家長的意見和想法,不隨意打斷對方,雙方地位平等,才是真正的雙向溝通。溝通時要遵循共情原則,盡可能地站在家長的角度和立場去理解家長在親子關系中的態度和方法,設身處地、理解共情,再適當地提出建議,在尊重共情的雙向交流中,提取交流中的積極資源進行挖掘,才能找到適合每個家庭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交流才真正走心。
【正解】
張老師利用家長會發了班級意見反饋表(匿名),整理反饋表中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放在班級家委會會議中討論,廣泛吸取家長建議和方法,并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實例】

紅紅馬上要六年級畢業了,媽媽希望她能考個好點的初中,可是紅紅的成績在班級一直是中等水平,紅紅媽媽非常焦慮,又一次找上老師。
“老師,我家紅紅的成績還是提不上去,我都急死了,您都教了她這么多年了,你說到底該怎么辦啊?”
“紅紅我還是非常關心的,上課我經常對她提問,查看她的掌握情況。我們班的學習氛圍蠻好的,她有跟不上的地方,她都可以請教同學,我也會對她進行課后輔導?!?/p>
“謝謝老師,真是辛苦你了。”紅紅媽媽心里更著急了。
【解讀】
老師:作為一名老師,要做到為人師表,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我的職責,我希望家長能看到、體會到。同時,盡可能地向家長展現良好的一面,這樣對我的工作也能得到家長更多的支持。
家長:紅紅能在這樣好的班級,這樣有能力的老師手里的確是好事,可越是這樣我就越害怕,老師都這么好了,孩子還是不行,哎呀,更著急了!
【策略】實事求是,委婉真誠
面對家長的疑問,很多老師很敏感地會認為是家長的質問,家長是不是懷疑我的能力,認為我教不好孩子,也有些老師害怕直接當面指出缺點,拂了家長的面子。所以只好盡善盡美地展現自己,試圖在孩子的問題中撇清自己的關系:孩子不好,與我無關。這樣讓家長吃“閉門羹”,家長還怎么跟你掏心窩說話?老師與家長的溝通要有事實依據,實事求是,不能存在主觀臆斷或者不滿情緒,應該秉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措辭委婉藝術,避免產生誤會對學生造成傷害。
【正解】
紅紅媽媽越來越焦慮,再一次求助老師。
“紅紅媽媽,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具體分析了一下,紅紅的在閱讀理解上失分比較多!”
“是呀是呀,那可怎么辦呢?”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我課上講的解題策略,更多的是要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建議她平時要多讀書,注意積累?!?/p>
“好的好的,我試試,可是馬上要考試了,來得及嗎?”
“我會盡我所能多關注她,您也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好在紅紅很認真,你對她說的,她都很用心地在做,這方面她真的很不錯!”
“好的好的,我要相信她!”
“是的,你焦慮她也焦慮,反而會影響考試,放開了心情,沒準還會有超常發揮!”
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套路類的言語溝通太多太多,但是我們在家校溝通不應如此。我們有著共同的教育對象——孩子,只要大家脫下顧忌的“外衣”,少點套路,多點真誠,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我們的家校溝通才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