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開始流向城市,導致各個地區的留守學生數量逐年升高。這些留守學生從小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教育,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在心理乃至生理上都出現了一些偏差問題。由此本文從學校教育層面進行考慮,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環境等情況,分析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進一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希望可以探討出能改善這些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現狀的辦法,為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工作做貢獻。
關鍵詞: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對策
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飛速,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外出務工,希望自己的家人可以過上更為優越的生活,這就使得農村勞動力必須要離開自己的孩子,于是這些孩子就變成了留守學生。由于父母長時間的缺席,所以留守兒童缺乏關心、教育、引導和監督,另外,學校所提供的教育資源以及對學生的保護力度有限,從而使得留守兒童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而農村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育快速發展階段,有著叛逆行為,因此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這就需要針對相關的狀況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融合,讓農村留守兒童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1、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1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缺乏父母監督和指導。由于隔代長輩進行帶孩子,通常對孩子比較溺愛,更重視孩子在物質方面的需求,而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缺乏有效引導;另一種類型是父母將孩子交給親屬或朋友照顧,這種監管方式下監護人通常會存在一些顧慮,不能從嚴管教,孩子往往對監護人存在生疏感,心里真實想法不愿表露,久而久之,留守學生會產生“人在屋檐下”的壓抑情緒,進而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其次,缺乏父母關愛。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親子之間見面的機會很少,在缺乏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孩子對親情的概念會逐漸變得淡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常常會為無法得到父母的關心而感到沮喪和苦惱,這將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傷疤。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下的孩子,通常會有對愛的渴望轉化成對父母的怨恨,長大后會滋生報復社會的心理;此外,這種心態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交往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強,行為極端的情況,進而給后期的學校教育帶來影。同時由于缺乏父母引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居兩地,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很難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他們在學習方面接受的輔導十分有限,因此,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通常較差,在學習方面缺乏自律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在學習中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
1.2學校教育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忽視與家長溝通。青少年教育通常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需要實現密切的溝通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互相促進,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將教育方面的事務全部交給了學校,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壓力,給在校教育帶來很大的難度。許多教師雖然對留守學生給予了較高的重視,但是受到時間和精力方面的限制,很難做到位,而且,每個留守兒童所處的境遇不同,表現出個性化的差異,教師能夠帶給孩子的幫助十分有限。其次,缺乏心理方面輔導。少數民資留守學生通常生活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所在地區經濟狀況通常較差。另外,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教師配備不足,許多心理方面的課程由班主任和校領導兼任,由于這些教師缺乏專業性,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2、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家校協同,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內心想法
要想增強對于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關懷,不僅要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態,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相關的心理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對留守學生給予關心和愛護。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當為農村留守學生建立相關的檔案,便于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例如,教師可以記錄留守學生的家庭信息,與監護人進行定期的溝通并記錄下來,從而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記錄留守兒童的成長狀況[1]。
2.2增強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
留守兒童的主要問題是從小缺乏父母對自身的關愛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出于這一問題考慮,當前教師應當讓家長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例如,學校可以詢問家長的休息時間,結合學校學習時間的安排在一周內或者在固定幾個時間段組織家長和孩子進行電話或者視頻溝通。借助這一手段,讓家長每周都能真實感受到孩子們身體的健康變化和學習的進步,孩子也能定時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從中體會到父母養家和養育自己的艱辛和不易。
2.3增強留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懷,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況。再加上缺乏家長的監督,使得很多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上產生一些壞習慣,出現厭學、曠課、打架的現象。教師在對留守兒童引導的過程中,不要直接對孩子的錯誤多加指責,要以耐心的態度去糾正學生的錯誤,同時也需要換位思考,發現留守兒童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融入校園當中。
2.4完善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法規教育
學校可以組織一些法治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實效性。比如,學校可以邀請法治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開展專題報告會,還可以舉辦一些法治知識搶答賽,組織心理輔導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為需要幫助的留守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2]。不僅如此,在展開校園教育之前,學校還需要營造更為舒適優美的校園環境,讓這些學生可以發現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校需要在校園、教室里掛一些文明標語、橫幅和名言警句等,讓學生可以耳濡目染,不斷約束自身不良行為。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成立幾個關愛小組,從生活、學習、行為習慣及特長等方面給予留守兒童幫助,充分為留守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良好班風的帶動下,可以促使留守兒童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讓他們在一個有序、有愛和有趣的環境里健康的學習和成長。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產物,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較為突出,而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健康成長,要對此類問題有效改善和解決,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國家相關的政策和規定也是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呵護好祖國的下一代。
參考文獻:
[1]尕藏東主.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1(42):215-215.
[2]邢艷紅.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科學(引文版):00396-0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