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摘? 要:作為過去一年多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卓越代表,《朗讀者》自開播以來便憑借兼具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節目內容多次引發全民熱議。此后多次獲得各大獎項也是再次證明了《朗讀者》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朗讀者;形式;藝術美
一、基于語言藝術的儀式美感
何為儀式感,維基百科有這樣的定義:“儀式,是對具有宗教或傳統象征意義的活動的總稱”。儀式是一種通過行為語言來將個人或群體帶入某個特定情境的活動。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造型、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通俗地說,減輕我們的生活負擔,莫名其妙地使我們開心或謂之賞心悅目者,是為藝術。《朗讀者》中每一種表現形式都可以是單一的,比如朗讀、朗誦、念白、表演、音樂、唱歌、采訪、點評、舞美等等,每一種形式的展現都會深化主題,使受眾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更為深刻。語言是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有聲語言,都是人類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符號。而美的事物總是形象的、具體的。美是憑著欣賞者的感覺器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朗讀者》從頭至尾充滿了儀式美。首先是節目的錄制場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大一點的主舞臺,屏幕上呈現出書柜的樣式,讓整個演播廳像書房一樣,烘托出濃濃的書香氣息。這是主持人開場和嘉賓朗讀的場所,這樣的舞臺沒有絢爛的效果,但是卻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平靜,讓受眾專注到朗讀。另一部分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訪談室,房間里有兩個沙發,與一般的訪談節目側身而坐不同,訪談時主持人和嘉賓面對面而坐,就像兩個久未謀面的老友會面,一起分享生活,暢談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這兩部分場景有一扇門之隔,關起門來講故事,打開門來讀文章。儀式美感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愿上的高度一致。正是由于通過這扇門的走進走出,在節目中形成一種儀式感。通過儀式感,朗讀者實現了從感動自己到感動大家的一種蛻變,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一種升華。
節目的第二種儀式感的體現是,在嘉賓朗讀的過程中,所朗讀的文字以書籍為背景出現在屏幕的右側,文字下面的下劃線隨著嘉賓的朗讀而移動。這一設計充分利用了視聽感官的所有媒體特性,把看與聽充分結合起來,在看和聽的基礎上思考和回味。嘉賓在朗讀時畫面是相對不動的,或者伴有些許的走動。如果畫面只是拍攝嘉賓的話,那么在整個朗讀的過程中,畫面未免有些枯燥。而文字的出現不僅增添了靈動,也可以讓受眾更加深刻地了解朗讀的文章,促成情感共鳴。
《朗讀者》的第三種儀式感則是其他藝術形式的補充。如每期節目結束前一定會有一個節目,有鋼琴演奏、有獨唱,在以文化為主的載體上,藝術形式也做到了融合,音樂、舞美、朗誦、聲樂、如音樂貫穿始終,說到音樂,曾有兩次分別在兩期節目結束的時候響起《我的祖國》的鋼琴曲,當音樂響起,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汩汩流淌。這種愛國精神的內涵,表面的極簡和它背后所包含的極其縱橫捭闔的這種精神的情懷和高度,讓人贊嘆不已,表達出能夠千古共鳴的情感,增加儀式感。
二 、基于中外藝術融合的差異美感
差異美感,因地域、經濟、文化、民族等等異同,而基于這種差異的融合產生的美感。差異化在藝術的表達上因思維方式不同,藝術反映形式也大不相同,在這樣的融合交織中,中會呈現別樣的美,如西方藝術性感而又開放,東方藝術收斂而又含蓄。在朗讀者的舞臺,不乏東西方藝術與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例如,在第一期節目的靠近結尾處,在邀請許淵沖先生上臺之前,就呈現了一個東西方藝術、文化碰撞的節目,即話劇里的對白和京劇里的念白,一個是西方藝術的起源,一個是東方藝術的精粹。并且文學作品也以代表西方愛情主題的文學作品,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為臺本來源;另一個是京劇念白的表現形式,以中國古典愛情文學《牡丹亭》為原型。表演過程中,一位演員在舞臺左側,一位演員在舞臺右側,一個是西方古典禮服的裝扮,一個是中國京劇演員的扮相,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內心感受。在第三期節目中,朗讀者理查德·希爾斯是一位美國人,居住中國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漢字,很多中國人都管他叫“漢字叔叔”,他對漢字的如癡如醉,不僅專注而且傾其所有,在節目中朗讀的劉禹錫的《陋室銘》,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傳承。
三、舞臺設計的華麗美感
舞美,是舞臺美術的簡稱,是戲劇和其他舞臺演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布景、燈光、化妝、服裝、效果、道具等。它們的綜合設計稱為舞臺設計。其任務是根據劇本的內容和演出要求,在統一的藝術構思中運用多種
《朗讀者》整個舞臺呈圓形分布的舞臺劇設計,一大一小兩個舞臺、一主一副兩個現場,總面積為2600㎡。主舞臺的背景墻是可以容納幾千本讀物的書架墻,安裝了可升降的LED大屏,用以采訪嘉賓時方便第一現場的觀眾觀看采訪環節。觀眾席分為上下兩部分,方便觀看、可容納更多觀眾,同時也使舞臺更具立體感。除了舞臺的創意,在燈光的設計上也可謂美輪美奐。演播廳高度與空間跨度可以給予設計師更多的設計空間,滿足其對創意展示的需求;而充沛的吊掛荷載能力又為更多的舞臺呈現提供了可能。
四、燈光設計的溫暖美感
舞臺燈光也叫“舞臺照明”,是舞臺美術造型手段之一。《朗讀者》燈光設計者根據節目的視覺呈現和功能的需求,依據舞美空間,合理巧妙地設計燈光結構,在舞臺上方使用桁架搭建出幾何結構燈位,與舞臺造型遙相呼應,整體效果契合點、線、面的設計思路。
而在另一場景中,舞臺燈光為了營造歷史的斑駁感,使用了光質較硬的光來為建筑架構塑形,使其立體感增強。在處理手法上上,光從舞臺的兩側投射出金黃色的光對架構進行勾勒,增強了建筑框架的立體感。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王麗君.《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互動傳播研究》[C] .河北經貿大學論文集,2017.
[3]董卿.《朗讀者》[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